更新於 2022/05/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山報第十三期】老城河港大河戀 從艋舺大溪口到大稻埕碼頭

2021/013
◎文/ 黃飛霖 ; 圖/ 舒喜巷
歲末大雪節氣過後的冬陽日,穿過1860年以來的台北河岸老城,摸沿淡水河岸,從艋舺大溪口出發,順著淡水河來到艋舺大溪口與大稻埕碼頭,騎著單車探訪河岸的風景,在萬千風帆的故事中,看見台北老城大河戀。

大溪口與料館口街
昔日位於艋舺大溪口不遠河岸處,有一「料館口街」之舊名,約於今日台北市環河南路二段至廣州街之部分區域,「料館」為專做木材生意之鋸木廠或木材廠之意,木材從新店溪上游之木材順水路在此上岸,於道光初年至光緒年間料館尤為興盛,據信於咸豐年間於此設立料館媽祖廟(即現今艋舺啟天宮),據傳同治年間艋舺三大善人之一「黃阿祿嫂」的萬順料館曾參與劉銘傳鋪設鐵路軌道之建設,其中所用之部分枕木,即出於此。
黃阿祿嫂本姓吳,名迄今不詳,出生於清道光年間,相傳於日本治台第五年於艋舺過世,她的事蹟雖然不多,但逐漸有史家研究,發現在大溪口男性拚搏的碼頭料館之處,曾有一名如同日本鈴木商店鈴木米般的女當家—黃阿祿嫂,帶領艋舺商貿走入新時代。

將軍廟與河溝頭
台北市市定古蹟「台北晉德宮」又稱台北艋舺助順將軍廟,自同治元年設立,是河溝頭當地的地方公廟。將軍廟之正殿建築尤為精彩,是台北廟宇少見之「歇山重簷屋頂建築」,廟內範圍不大,能做至此規格者,能見其信仰族群所貢獻之財力雄厚。每年農曆十月初三為助順將軍聖誕,會舉辦熱鬧的繞境慶賀活動,亦被稱為萬華大拜拜的首發。
「河溝頭」昔日概可分為三個區域:「竹巷尾」位於今日康定路、雅江街一帶;「雞母厝」又名圭母卒,約為今日西寧南路一帶;「江瀨街」從將軍廟以北之區,面向淡水河岸通往大稻埕的接壤地帶,約為今日的環河南路一段至市民大道間,該處也是日治時期「中央御賣市場」(今日之西寧市場)所在地。
劉銘傳於1885年初來擔任台灣巡撫,進入淡水河後於河溝頭附近的一條支流緩入而步上台灣土地,那時的他也必難想到人生半百來到陌生國度,在戰亂之後從此處出發,與在地士族合作,推動台灣新政。

大稻埕碼頭與貴德街
步入秋冬的大稻埕碼頭照耀著暖暖夕陽,照映在觀光交通船與岸邊碼頭市集,旅客於疫情趨緩之時交錯如織,自1860年以降,大稻埕風華在一代代的繁衍與族群的融合下,訴說的不是贏家的故事,而是一段從泥淖中慢慢站起的開發史。一旁的抽水站河面,過往是一條名為「大溝」與街區相連(約於今日西寧北路沿民生西路斜彎入河),1885年劉銘傳擔任福建台灣省巡撫,主理台灣事務,推動新政,於此以大溝為界,靠河岸之沙洲開闢千秋街、建昌街與六館街,涉外洋務商貿於此供外籍商人落戶,相較現今迪化街為南北貨之「進口街」,此處則是茶之「出口街」。
照耀著濃濃夕陽,停靠遊船旅客如織,艋舺與大稻埕之間的河港風華,在一代代的繁衍與族群的融合下,訴說的不是贏家的故事,而是一段從泥淖中慢慢站起的開發史。各村落街區也在百年來的庄頭信仰中緊緊相依,逐漸走出創生的時代,艋舺與大稻埕之間不過三公里,百年來的恩怨鴻溝逐漸縮小,面對的是暖心時代的跨齡交陪,從艋舺大溪口往返大稻埕碼頭這段單車步道已修築精進,透過此徑,因大河而相戀,在悠長的人文故事中相遇,期待下次重返有更多暖暖漣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