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14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真」的演化2:陸地遊民到海中遊龍

    鯨魚,包括豚類和鯨類,是海洋哺乳動物的代表。海豚是大海中優美的舞者。牠們藉著流線的身形和特化的四肢,所以有著傑出的游泳能力,同時也存在著複雜的社會結構以及緊密的合作關係。鯨魚是大海中無敵的霸主。他們藉著龐大的身軀嚇退了無數兇猛的掠食者,同時在海中也有著強大的適應能力。
    如果今天我說,這兩種在海洋到處能橫著走的狠角色,在數千萬年前是隻弱小的陸生動物,大家一定很難相信吧? 牠們也是哺乳類,為什麼會生活在海中呢? 牠們又是怎麼「進入海中」的呢?接下來我們將作為時空旅行者,來看看關於他們的「鯨生鯨事」。

    最原始鯨魚的發現

    1978年,位於巴基斯坦的蘇萊曼山脈,一群來自密西根的化石獵人挖到了一塊特殊的化石。密西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的菲利普.金格瑞西(Philip Gingrich) 委託了哺乳動物解剖學家復原牠的頭骨化石,並將這副化石的其他部分拼了起來。菲利普對這塊化石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這是哪一類哺乳動物目的頭骨化石。菲利普.金格瑞西在《國家地理-演化足跡》紀錄片中提到:「這種動物應該有四肢、短毛還有蹄,是一種像是狼的陸棲動物。」
    有一天,菲利普.金格瑞西注意到了耳部化石微小的骨頭突起,被稱作「鼓泡」。他便得出了一個結果:「這是一種很原始的過渡型動物。不過它既然有突起,就應該是一頭原始鯨魚。」由於牠是在巴基斯坦被發現,因此學者便稱牠為「巴基鯨」(Pakicetus)。巴基鯨在演化分類學上是屬於古鯨亞目(Archaeoceti)的原鯨科(protcetids)的其中一員。雖然名字有個「鯨」字,然而根據發現骨骼假想復原的外型、體型和重量,卻酷似一隻狼。巴基鯨被發現的地點靠近特提斯洋,同時具有緻密及膨大的鼓泡,能適應水面下聽覺。這也讓鯨魚演化之路開始出現了一些眉目,知道了現代鯨魚的演化的最初是一個陸生動物。
    圖一、巴基鯨假想復原圖與假想生活環境:巴基鯨,外觀非常像中爪獸。牠以植物或是小動物維生,被認為是陸上哺乳動物及現代鯨魚的過渡物種。(出自/Nobu Tamura (http://spinops.blogspot.com) • CC BY 3.0)
    圖一、巴基鯨假想復原圖與假想生活環境:巴基鯨,外觀非常像中爪獸。牠以植物或是小動物維生,被認為是陸上哺乳動物及現代鯨魚的過渡物種。(出自/Nobu Tamura (http://spinops.blogspot.com) • CC BY 3.0)
    約五千萬年前,是新生代中始新世的早期。位於巴基斯坦的所羅門山脈,這時曾經是特提斯海東部海床。特提斯洋從地中海西部延伸到印尼群島,一直到印度半島在始新世中期撞上歐亞大陸,特提斯洋才漸漸消失。而巴基鯨就生活在當時特提斯海邊。
    當時的地球極地沒有冰蓋層,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出許多。特提斯洋海邊可能是一片荒蕪,因此造成陸上食物短缺的現象。原本吃植物或是小動物的牠,必須改變食物來源才能存活下去,於是便開始了鯨類家族的下水之旅。當時因洋流的關係,溫暖的海水和空氣流向特提斯海,同時也帶來了相當豐富的魚群。巴基鯨在水中找到豐富的食物來源後,便開始長期以海洋生物為食。菲利普.金格瑞西說:「巴基鯨最初應該是吃著沖上岸的死魚,一旦時間久了,牠們便會試著抓活魚來吃。」
    但此時的牠游泳能力極差,只會用狗爬式在水中移動,這樣巴基鯨在水中一旦遇到掠食者,便容易成為海洋肉食動物的獵物。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五千萬年前,巴基鯨便永遠的在地球上消失了。然而,牠們的近親依然在為了生存而奮鬥著。那巴基鯨之後又發生了什麼事呢?這些「鯨魚」們是否能夠適應海中的生活,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呢?
    圖二、巴基鯨假想游泳的示意圖:巴基鯨潛水抓魚時可能是使用狗爬式來移動,這讓牠在海中充滿著未知的危險(出自/El Blog de Estoy Aburrido-La evolucion de las Ballenas)

    演化路線的確定

    1994年,菲利普.金格瑞西的一名學生,漢斯.休伊森(Hans Thewissen)來也到了蘇萊曼山脈,找到了一種不知名動物的骨骼。他將找到的後腿、脊椎、肋骨和頭骨等組成一個完整的遺骸。一開始漢斯.休伊森在《國家地理-演化足跡》紀錄片中說:「這些化石讓我不知如何是好。擁有這美麗的骨骼,卻不知道是甚麼動物。」接著,他便發現其中一塊特殊的骨頭,跟鯨魚的耳骨的形狀一模一樣。結合之前所發現的骨骼,他覺得這是一隻「長了腳的鯨魚」。
    於是他認為巴基鯨消失的原因,只是演化成了其他的物種,也就是他發現的這副骨骼。漢斯.休伊森把他發現的新物種稱為「陸行鯨」(Ambulocetus natans,意指會步行會游泳的鯨魚)。陸行鯨屬於陸行鯨科(Ambulocetidae)的陸行鯨屬(Ambulocetus),是一種水陸兩棲的動物。牠具有特化的前後肢,還有蹄狀的腳趾,可能是利用擺動脊椎及後肢進行划水,類似現在的海豹及海獅。相對於巴基鯨,陸行鯨身體結構有了以下改變:
    1.尾巴開始長出肌肉,變得像水獺一樣扁平
    2.後腿縮短變寬,當作鰭狀肢使用
    3.身體變得更加流線型
    4.外耳消失,並形成適應水中的內耳
    圖三、海中陸行鯨假想復原圖:陸行鯨,一種早期的過渡鯨魚種,可以同時行走及游泳。生態棲位類似今日的鱷魚。牠的化石發現顯示了鯨魚如何從陸上的哺乳動物演化而來。(出自/Nobu Tamura email:nobu.tamura@yahoo.com http://spinops.blogspot.com/ • CC BY-SA 4.0)
    漢斯.休伊森好奇陸行鯨是否已經改為完全在海洋中生活,他說:「只要能研究動物的牙齒,就能了解動物生活的各種面向,包含牠吃甚麼、牠在陸地還是水中生活、喝的又是淡水還是海水……等等。」而觀察結果顯示,陸行鯨喝的是淡水。表示陸行鯨主要還是生活在陸地上,而且是生活在湖泊、沼澤或是河川附近。他表示:「對此我感到很震驚,因為現代鯨魚是喝海水的,而陸行鯨是喝淡水的,中間必然會有從淡水轉喝海水的改變發生。」
    當時特提斯淺海中往往會有相當豐富的魚群,吸引許多獵食者前去覓食,也包含在內。因此,漢斯.休伊森認為一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導致陸行鯨無法成為真正海洋生物。於是他又回頭看了一遍陸行鯨的骨骼,這才發現了一件事情。就是陸行鯨的頭部和身體很大,後腿卻相當的短小。因此漢斯.休伊森認為,陸行鯨在水中的泳技不佳,無法與牠的獵物游的一樣快。陸行鯨身為掠食動物,應該是依靠躲在水底盤桓,等待獵物上門後再撲上去。這種埋伏的捕獵方式就如同現在的鱷魚。
    即便如此,當在海中時,陸行鯨游速過慢的問題還是會讓牠在淺海獵食時遇到危險。當時身形龐大的鯨魚還沒有出現,無論是淡水區的鱷魚,還是淺海區的鯊魚,身體都要比陸行鯨大上許多,陸行鯨準會成為牠們倆的大餐。而在陸地上,因為腿部演化成鰭狀肢的關係,所以陸行鯨只能用爬行的方式移動,就像鱷魚、海獅和海豹一樣。可以想像的到,陸行鯨是一種陸海皆劣勢的一種生物。四千九百萬年前,陸行鯨從化石紀錄中消失了,這也讓鯨魚的演化之路更加撲朔迷離。
    圖四、陸行鯨假想游泳的示意圖:雖然陸行鯨游泳能力相較於巴基鯨已經有所進步,但依舊無法逃離水中掠食者的魔掌。同時陸行鯨在陸地上移動也相當的笨拙,行動甚至比一百萬年前的巴基鯨還要慢。(出自/出自/El Blog de Estoy Aburrido-La evolucion de las Ballenas)
    除了巴基鯨外,其他的過渡物種也陸續在巴基斯坦被發現。像是雷明頓鯨。牠們屬於雷明頓鯨科(Remingtonocetus),是水陸兩棲的生物,生活於特提斯海邊,有著長而窄的頭顱。小小的眼睛代表他們視力並不好,但是耳骨已經適應水中的環境,使牠們在水中的聽力極好。學者觀察牠們的下頜骨逢(mandibular symphysis)構造,認為雷明頓鯨應該是能快速游泳的獵食者。
    圖五、雷明頓鯨假想游泳的示意圖:可以看的出來,雷明頓鯨游泳能力又比陸行鯨要快速、流線許多(出自/出自/El Blog de Estoy Aburrido-La evolucion de las Ballenas)
    也許海洋一直給著古代鯨魚一個無法抵禦的誘惑,讓牠們在演化的道路上掙扎著,並往海洋生物這條路上一去而不復返。而接下來鯨魚會何時演化,又會如何演化,才能完全適應海中的生活呢?

    正式進入海洋生活

    看到這裡,古代鯨魚要成為像現代鯨魚一樣的海中霸主,路看似還非常的漫長。但其實陸行鯨真的為了適應海洋環境變化而做出了不少改變,難道這其中還有什麼古代鯨魚們沒發現的「海居竅門」嗎?
    1994年,菲利普.金格瑞西回到了十六年前發現最原始鯨魚的蘇萊曼山脈。他此行的目的,便是要找到第一隻永居大海的鯨魚。經過了幾天的跋山涉水,他們發現了另一種古代鯨魚的骨骼。他們回到密西根大學後做礦物岩化驗,顯示這種動物生活於四千六百萬年前,也就是陸行鯨消失的三百萬年後,他把這個物種命名為「羅德侯鯨」(Rodhocetus)。
    圖六、羅德侯鯨假想復原圖:菲利普.金格瑞西也發現,羅德侯鯨是在鯨魚始祖巴基鯨首先下水的四百萬年後,目前發現的第一個永居海洋的鯨魚物種。(出自/ Pavel Riha = user Pavel.Riha.CB (e-mail) • CC-BY-SA-3.0)
    羅德侯鯨在演化分類上屬於原鯨科(Protocetidae)的羅德侯鯨屬(Rodhocetus)。原鯨科在當時熱帶海洋均有分布,且是第一個開始向亞熱帶淺海地區發展的「古鯨小目」成員。其頭骨化石上具有似現生鯨豚具有膨大的耳骨,就像巴基鯨和陸行鯨一樣,顯示在演化過程中逐漸適應水中環境的過程。除此之外,學者推測牠們的鼻子從頭部前緣移到了頭部上端,這有利於牠們在進行換氣時更為方便。菲利普.金格瑞西發現,羅德侯鯨為了能在海中移動更為敏捷,做出了以下改變:
    1.脖子更短更有力,比較有利於潛水
    2.後腿變得更寬,更像是鰭狀肢
    3.尾巴長出了更厚實、更有力的肌肉
    羅德侯鯨身長約為3公尺,與陸行鯨身長相當。而上述改變只能說明羅德侯鯨身體、骨骼結構上的變化。而要真正適應海洋中的生活,還得克服兩個前面提到的問題。牠們如何適應海洋中的鹹水環境?如何躲避危險的海洋掠食動物?
    了解這個秘密之前,我們要先知道羅德侯鯨的生存環境。約五千萬年前,印度與歐亞大陸尚未相連,中間還夾著特提斯洋,羅德侯鯨的祖先巴基鯨和陸行鯨就生活在這片海域或海邊附近。但經過了三四百萬年前,印度變得更為靠近歐亞大陸,造成特提斯海域變小變淺,讓這裡的生態變得更加豐富。菲利普.金格瑞西說:「淺海的漁產是整片海洋中最豐富的地方。由於陽光的照射,讓許多的微生物能夠產生養分,魚類有不少微生物可以吃。當魚群一多,哺乳動物自然就會下水食用。」羅德侯鯨也許就是感受到了這股演化的力量,一直將牠推往海中。牠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食物。
    而羅德侯鯨能永居海中最關鍵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有了強大的腎臟來過濾海水,再經由尿液將鹽分排泄出去,讓牠能適應海洋中鹹水的環境。而第二個原因,就是牠的內耳中有了微小而巧妙的變化:
    圖七、內耳:內耳是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都有的器官。神經細胞透過耳道內液體的流動,訊號就會傳遞到腦部進行解讀,以保持身體的平衡。但是當動物進行一些特技活動時,內耳的液體就會持續的翻攪,這就會產生混亂的訊號,造成暈眩的現象。(出自/由 BruceBlaus. When using this image in external sources it can be cited as:Blausen.com staff (2014). "Medical gallery of Blausen Medical 2014". WikiJournal of Medicine 1 (2). DOI:10.15347/wjm/2014.010. ISSN 2002-4436. - 自己的作品, CC BY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9025011)
    羅德侯鯨內耳中處理平衡的三個耳道要比人小的許多,這讓他們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耳道內的液體幾乎不會流動,使他們能在海中高速扭曲轉彎而不會弄不清楚方向。特提斯淺海中有無數的鯊魚和鱷魚隨時威脅著羅德侯鯨的生命。羅德侯鯨有了這種縮小的耳道後,使得他們身手非常靈活,足以與掠食動物鬥智鬥勇,讓牠們能繼續繁衍並演化下去。
    但是接下來環境氣候的變化,深遠地影響著這群剛剛適應海洋環境古代鯨魚們。接下來還有甚麼考驗等待著這些海洋移民們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