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西元631年,貞觀五年,奘師三十二歲,抵達那爛陀寺。那爛陀寺給予玄奘法師最高規格的禮遇,並拜謁住持戒賢法師,戒賢得知奘師由中土千里迢迢來求法,掩面悲泣,請弟子覺賢為大眾說三年前的一場夢。由於戒賢法師風濕宿疾發作,痛不欲生,曾想不吃不喝結束生命,一日夢見文殊菩薩、觀自在菩薩與彌勒菩薩,告誡法師應當珍惜生命,懺悔業障,並弘揚大法,等待中土高僧前來求法。自此風濕宿疾竟癒。
玄奘法師安頓好之後,那爛陀寺便安排奘師至周邊佛教聖蹟遊歷,同時戒賢法師也準備之後要講的《瑜伽師地論》。
阿闍世王與耆婆
王舍城是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舊城焚毀後,國王阿闍世新建了豪華的宮殿,所以稱為王舍。阿闍世王的出生充滿了傳奇,阿闍世,意為「未生怨」,還沒有出生就有了怨恨之心。當年頻婆娑羅王與其夫人韋提希因久未得子,於是去算命什麼時候會有小孩,方士向國王說,城外山中有位修道仙人,他死後會投生成為陛下的兒子。頻婆娑羅國王於是採取斷水、斷糧的辦法,試圖逼死仙人,但這一切都沒有奏效,於是國王派人殺死了仙人。殺死仙人後,王后並沒有懷胎的跡象,方士對國王說仙人死後轉世成了兔子,國王又立刻派人射殺了兔子,果然王后就懷孕生下了太子。
韋提希夫人懷孕時,有占卜師對國王說,這個孩子將來會弒父。國王和王后聽到後驚恐萬分,等到太子出生後就從高處將孩子扔下,然而太子只是傷到手指頭,於是為太子取名為阿闍世。阿闍世太子長大成人後,受到提婆達多的教唆,發動政變把父王囚禁在七重室內,企圖餓死父親頻婆娑羅王。韋提希夫人每天把蜂蜜塗在身體上,葡萄漿灌入瓔珞中去探視頻婆娑羅王。有了飲食,國王得以存活,
經過了二十一天,阿闍世王詢問獄卒頻婆娑羅王還健在嗎?獄卒回報說王后每天以酥蜜和葡萄糖漿讓國王吃,因此還健在,還有兩位尊者為國王說法,我們不敢阻攔。阿闍世王聽到勃然大怒,竟然拔劍要殺其母。日月光、耆婆等大臣苦苦相勸,阿闍世王才放棄,下令把媽媽「閉置深宮,不令復出。」
耆婆跟阿闍世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在《佛說奈女耆婆經》中佛陀說了耆婆的故事,當時維耶離國裡有位大臣的女兒奈女非常美麗,天下無雙,宣聞遠國。奈女十五歲的時候,包含頻婆娑羅王在內有七個國王,同時來維耶離國說要娶奈女,這大臣不知如何是好,許配給一國就會得罪其他六國,他只好在花園裡建一個樓閣,跟七位國王講說:「你們自己商量,看誰要娶奈女。」結果晚上頻婆娑羅王自己偷摸進樓閣,與奈女一番雲雨後,翌日早晨要離開時,
奈女:「大王幸枉威尊,接近於我,今復相捨而去,若其有子,則是王種,當何所付?」
王:「若是男兒,當以還我;若是女兒,便以與汝。」王即脫手金鐶之印,以付奈女,以是為信。頻婆娑羅王沒把奈女娶走就回國了,其他六國也不了了之。
奈女之後生下一子,出生的時候手裡拿著針跟藥袋,奈女的父親說這小孩以後一定是醫王,取名耆婆。耆婆八歲的時候拿著國王的手環去找頻婆娑羅王,馬上立為太子。兩年後阿闍世出生,耆婆便跟父親說:「阿闍世是嫡長子,應襲王位,我今雖為太子,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我出生的時候就拿著醫器,我要當醫生。」於是頻婆娑羅王找了最好的醫生來教耆婆,可是耆婆天生神醫,這些醫生教的耆婆都會了,反而這些醫生把自己不會的都拿來問耆婆,耆婆也都一一解答,反而拜耆婆為師,於是耆婆便開始行醫治病,聲名遠播!
被阿闍世王關起來的韋提希夫人非常苦惱,便朝著耆闍崛山(靈鷲山)向佛陀說:「我現在心情很低落,世尊您能不能派阿難尊者與目連尊者來慰問我?」當時佛在耆闍崛山,得知韋提希夫人的心念,馬上派阿難與目連,從空而來,佛陀也出現在王宮中。韋提希夫人一看到佛陀馬上頂禮,涕淚悲泣的跟佛陀說:「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力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因為夫人說想要生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所以接下來佛陀就為韋提希夫人說,怎麼樣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提婆達多
而提婆達多,則是處處跟世尊作對的弟子。他蠱惑阿闍世王殺害父親篡位(就是上面的故事),接著提婆達多又跟阿闍世王借兵想要殺害佛陀,但沒有成功,後來又從山上推下大石頭想謀害佛陀,結果佛陀腳受傷流血,作惡多端的他,死後下墮地獄。但佛陀很慈悲,感謝提婆達多過去累生累世的找他麻煩,讓他的修行得以更快成佛,佛陀也在《妙法蓮華經》中為提婆達多授記,因過去的因緣,提婆達多將來也會成佛!
阿闍世王與佛陀也有一段特殊的因緣。阿闍世王害死了父親頻婆娑羅王後,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很後悔,而且身上開始長瘡,這瘡臭到沒人敢靠近。阿闍世王自忖:「我今此身已受花報,地獄果報將近不遠。」他覺得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未來一定會下地獄,現在身體生了這怪病就是徵兆了。我們都說開花結果,先開花後結果,阿闍世王知道自己未來將面對地獄的果報,現在身體的怪病就是花報。國王身邊的大臣找了很多醫生來看他,也提供了很多方法,但是阿闍世王都心存懷疑,他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惡行導致,要有「無上大醫,演說法藥」,才能「除我病苦。」後來耆婆來看他,跟他說:「大王,只有佛陀能救你!」「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大王!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
阿闍世王本來不相信,耆婆又跟他說佛陀的種種事蹟,阿闍世王開始猶豫了,此時空中出現聲音,跟阿闍世王說:「大王,你不要再猶豫了!世尊即將要入涅槃了,佛陀如果圓寂,你的病就真的沒人可以治了!你已經做了殺父這種阿鼻地獄極重之業,將來肯定要到地獄受的,到阿鼻地獄受苦是不會有間斷的,所以也稱作無間地獄。你一定要趕快去找佛陀,除了世尊,真的沒有別人可以救你!」阿闍世王聽完後,心懷怖懼,舉身戰慄,五體掉動如芭蕉樹,望著天空問:「你是誰?怎麼不現身,只有聲音。」
「大王!我是你父親頻婆娑羅。你一定要聽耆婆所說的!」
阿闍世王聽完後,身上的瘡發作,痛得昏過去了。
當時世尊,在雙樹間見阿闍世王昏倒後,即告大眾:「我今當為是王住世至無量劫,不入涅槃。」之後世尊為阿闍世王,入月愛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涼,往照王身,身瘡即愈,欝蒸除滅。王覺瘡愈,身體清涼。阿闍世王聽佛陀說法後,成為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了。(以上參見《大般涅槃經》)
王舍城是佛陀成道後住在這裡的時間最多,經上常見的耆闍崛山(靈鷲山),就在城的東北不遠。宮城北門外一塔是提婆達多放醉象企圖殺害佛陀的地方。從王舍城東北走十四、五里,可達靈鷲山,此山與群山環連,北嶺隆突而起,形如鷲鳥,故名靈鷲山。佛陀曾在此說法華經,大般若經等。
山頂有一精舍,是佛陀從前的居處。精舍東邊有佛陀經行過的長石,旁有一塊巨石高一丈餘,周圍長三十多步,是提婆達多當時用來謀害佛陀的。南邊的塔則是講法華經的地方,出山城北門一里多的地方到迦蘭陀竹園,是佛陀制訂戒律的地方。從竹園向西南行五、六里,山側一片大竹林中,更有一大石室,據說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尊者就是在此石窟中,與九百九十九位大阿羅漢,結集三藏經典。
迦葉與阿難尊者
當結集時,有無量聖眾集於此,迦葉尊者宣告大眾說:「凡自知具三明六通,能總持如來一切法無錯者,可留在此;餘請各隨所安。」此時,阿難尊者尚在有學地(還沒成為阿羅漢),於是迦葉對他說:「你漏盡通未得,不宜參加盛會。」並數落了阿難的一些過失,阿難聽了無話可說,慚愧退出。經一夜勤苦修斷三界,得無學地(阿羅漢果)後,再去叩門。迦葉問他漏已盡否?他說已盡。迦葉又說:「既已漏盡,又何勞開門,應隨意可入。」阿難乃運用神通從鎖孔中入窟,頂禮迦葉之足。迦葉執阿難手,對他說:「我是要你除斷諸漏,立證聖果,所以才驅逐你出窟的啊!幸勿見恨!」阿難說:「若是懷恨,又豈名漏盡呢?」於是禮謝而坐。結集三藏是由多聞第一,總持諸法的阿難尊者昇座為眾集結佛經(經藏),眾聖隨口記錄。又由優波離尊者誦毗奈耶藏(律藏),由迦葉尊者自誦阿毘達磨藏迦葉(論藏),夏三月安居,結集三藏,流傳後世。
雁塔
奘師又向東走了三十多里,到因陀羅勢羅婁訶山。東峰有寺,寺前有一塔,塔名僧娑,意譯為雁塔,亦名埋雁塔,現存西安的大雁塔即是奘師歸國後所建,其由來則是以下這段因緣。
從前印度有座寺裡,比丘全都修學小乘,因為佛陀曾准許吃三淨肉,所以他們執著不改。有一次,有一位比丘開玩笑的向空中飛過的雁群說:「現在寺內正缺肉食供養,你們知道嗎?」不料話才說完,領頭的那隻雁竟應聲由高空俯衝,墜死在比丘身前。比丘既慚愧又惶恐,遍告寺眾,聽到的人無不驚歎的說:「這雁如此有靈性,定是菩薩示現,我們何德何能,豈能吃牠的肉?」從此,寺眾才深深的瞭解到當初佛陀設教,隨機誘導,其實是有權實的分別。只因他們愚痴,才誤認權宜的誘導為究竟的教法,執著不改,以致發生今天這樣的憾事。於是寺眾從此改依大乘教化,永斷肉食。並且為那死雁建一靈塔,埋葬其中,題字誌念,永傳芳烈。
奘師禮遍王舍城及那爛陀寺周圍的聖蹟後,回到那爛陀寺,準備修學受業。戒賢論師親自開講,是難遇的殊勝因緣。昇座時,信眾來了好幾千人!開講不久後,室外來了一位婆羅門,忽而悲泣,忽而言笑。論師示意人員查問緣由。婆羅門拭去眼淚,恭敬地走到座前,親自向論師回話:「我是東印度人,曾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發願求作國王,結果菩薩呵斥我不應該有這種想法,並告訴我今天在那爛陀寺,戒賢法師將為大唐法師講瑜伽師地論,要我前來聽講。菩薩告訴我說,以這種聞法因緣,將來就能見佛,又何必為王?如今我不僅見到大唐僧來,而法師您也真的為他登座講《瑜伽師地論》,和昔日菩薩的預言完全一樣,所以才如此悲喜交集。」
戒賢論師聽後,就允他入座聽講。一部瑜伽師地論共講了十五個月才講完一遍,非常詳盡仔細。奘師在那爛陀寺一住五年,共聽了瑜伽地論三遍,順正理論一遍,顯揚對法論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兩遍,中論、百論各三遍,其他如俱舍論、婆娑、六足、阿毘曇等諸論,因在參學途中已曾聽過,所以在此就只有找出疑難來解惑而已。奘師在那爛陀寺學習經論,不知不覺就是五年多了,此時奘師已三十七歲。在那爛陀寺修業告一段落後,便又繼續南遊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