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印度取經(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前情提要

西元631年,貞觀五年,奘師三十二歲,抵達那爛陀寺。那爛陀寺給予玄奘法師最高規格的禮遇,並拜謁住持戒賢法師,戒賢得知奘師由中土千里迢迢來求法,掩面悲泣,請弟子覺賢為大眾說三年前的一場夢。由於戒賢法師風濕宿疾發作,痛不欲生,曾想不吃不喝結束生命,一日夢見文殊菩薩、觀自在菩薩與彌勒菩薩,告誡法師應當珍惜生命,懺悔業障,並弘揚大法,等待中土高僧前來求法。自此風濕宿疾竟癒。

玄奘法師安頓好之後,那爛陀寺便安排奘師至周邊佛教聖蹟遊歷,同時戒賢法師也準備之後要講的《瑜伽師地論》。

阿闍世王與耆婆

王舍城是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舊城焚毀後,國王阿闍世新建了豪華的宮殿,所以稱為王舍。阿闍世王的出生充滿了傳奇,阿闍世,意為「未生怨」,還沒有出生就有了怨恨之心。當年頻婆娑羅王與其夫人韋提希因久未得子,於是去算命什麼時候會有小孩,方士向國王說,城外山中有位修道仙人,他死後會投生成為陛下的兒子。頻婆娑羅國王於是採取斷水、斷糧的辦法,試圖逼死仙人,但這一切都沒有奏效,於是國王派人殺死了仙人。殺死仙人後,王后並沒有懷胎的跡象,方士對國王說仙人死後轉世成了兔子,國王又立刻派人射殺了兔子,果然王后就懷孕生下了太子。

raw-image

韋提希夫人懷孕時,有占卜師對國王說,這個孩子將來會弒父。國王和王后聽到後驚恐萬分,等到太子出生後就從高處將孩子扔下,然而太子只是傷到手指頭,於是為太子取名為阿闍世。阿闍世太子長大成人後,受到提婆達多的教唆,發動政變把父王囚禁在七重室內,企圖餓死父親頻婆娑羅王。韋提希夫人每天把蜂蜜塗在身體上,葡萄漿灌入瓔珞中去探視頻婆娑羅王。有了飲食,國王得以存活,

經過了二十一天,阿闍世王詢問獄卒頻婆娑羅王還健在嗎?獄卒回報說王后每天以酥蜜和葡萄糖漿讓國王吃,因此還健在,還有兩位尊者為國王說法,我們不敢阻攔。阿闍世王聽到勃然大怒,竟然拔劍要殺其母。日月光、耆婆等大臣苦苦相勸,阿闍世王才放棄,下令把媽媽「閉置深宮,不令復出。」

耆婆跟阿闍世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在《佛說奈女耆婆經》中佛陀說了耆婆的故事,當時維耶離國裡有位大臣的女兒奈女非常美麗,天下無雙,宣聞遠國。奈女十五歲的時候,包含頻婆娑羅王在內有七個國王,同時來維耶離國說要娶奈女,這大臣不知如何是好,許配給一國就會得罪其他六國,他只好在花園裡建一個樓閣,跟七位國王講說:「你們自己商量,看誰要娶奈女。」結果晚上頻婆娑羅王自己偷摸進樓閣,與奈女一番雲雨後,翌日早晨要離開時,

奈女:「大王幸枉威尊,接近於我,今復相捨而去,若其有子,則是王種,當何所付?」

王:「若是男兒,當以還我;若是女兒,便以與汝。」王即脫手金鐶之印,以付奈女,以是為信。頻婆娑羅王沒把奈女娶走就回國了,其他六國也不了了之。

奈女之後生下一子,出生的時候手裡拿著針跟藥袋,奈女的父親說這小孩以後一定是醫王,取名耆婆。耆婆八歲的時候拿著國王的手環去找頻婆娑羅王,馬上立為太子。兩年後阿闍世出生,耆婆便跟父親說:「阿闍世是嫡長子,應襲王位,我今雖為太子,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我出生的時候就拿著醫器,我要當醫生。」於是頻婆娑羅王找了最好的醫生來教耆婆,可是耆婆天生神醫,這些醫生教的耆婆都會了,反而這些醫生把自己不會的都拿來問耆婆,耆婆也都一一解答,反而拜耆婆為師,於是耆婆便開始行醫治病,聲名遠播!

被阿闍世王關起來的韋提希夫人非常苦惱,便朝著耆闍崛山(靈鷲山)向佛陀說:「我現在心情很低落,世尊您能不能派阿難尊者與目連尊者來慰問我?」當時佛在耆闍崛山,得知韋提希夫人的心念,馬上派阿難與目連,從空而來,佛陀也出現在王宮中。韋提希夫人一看到佛陀馬上頂禮,涕淚悲泣的跟佛陀說:「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力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因為夫人說想要生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所以接下來佛陀就為韋提希夫人說,怎麼樣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提婆達多

而提婆達多,則是處處跟世尊作對的弟子。他蠱惑阿闍世王殺害父親篡位(就是上面的故事),接著提婆達多又跟阿闍世王借兵想要殺害佛陀,但沒有成功,後來又從山上推下大石頭想謀害佛陀,結果佛陀腳受傷流血,作惡多端的他,死後下墮地獄。但佛陀很慈悲,感謝提婆達多過去累生累世的找他麻煩,讓他的修行得以更快成佛,佛陀也在《妙法蓮華經》中為提婆達多授記,因過去的因緣,提婆達多將來也會成佛!

阿闍世王與佛陀也有一段特殊的因緣。阿闍世王害死了父親頻婆娑羅王後,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很後悔,而且身上開始長瘡,這瘡臭到沒人敢靠近。阿闍世王自忖:「我今此身已受花報,地獄果報將近不遠。」他覺得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未來一定會下地獄,現在身體生了這怪病就是徵兆了。我們都說開花結果,先開花後結果,阿闍世王知道自己未來將面對地獄的果報,現在身體的怪病就是花報。國王身邊的大臣找了很多醫生來看他,也提供了很多方法,但是阿闍世王都心存懷疑,他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惡行導致,要有「無上大醫,演說法藥」,才能「除我病苦。」後來耆婆來看他,跟他說:「大王,只有佛陀能救你!」「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大王!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

阿闍世王本來不相信,耆婆又跟他說佛陀的種種事蹟,阿闍世王開始猶豫了,此時空中出現聲音,跟阿闍世王說:「大王,你不要再猶豫了!世尊即將要入涅槃了,佛陀如果圓寂,你的病就真的沒人可以治了!你已經做了殺父這種阿鼻地獄極重之業,將來肯定要到地獄受的,到阿鼻地獄受苦是不會有間斷的,所以也稱作無間地獄。你一定要趕快去找佛陀,除了世尊,真的沒有別人可以救你!」阿闍世王聽完後,心懷怖懼,舉身戰慄,五體掉動如芭蕉樹,望著天空問:「你是誰?怎麼不現身,只有聲音。」

「大王!我是你父親頻婆娑羅。你一定要聽耆婆所說的!」

阿闍世王聽完後,身上的瘡發作,痛得昏過去了。

當時世尊,在雙樹間見阿闍世王昏倒後,即告大眾:「我今當為是王住世至無量劫,不入涅槃。」之後世尊為阿闍世王,入月愛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涼,往照王身,身瘡即愈,欝蒸除滅。王覺瘡愈,身體清涼。阿闍世王聽佛陀說法後,成為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了。(以上參見《大般涅槃經》)

王舍城是佛陀成道後住在這裡的時間最多,經上常見的耆闍崛山(靈鷲山),就在城的東北不遠。宮城北門外一塔是提婆達多放醉象企圖殺害佛陀的地方。從王舍城東北走十四、五里,可達靈鷲山,此山與群山環連,北嶺隆突而起,形如鷲鳥,故名靈鷲山。佛陀曾在此說法華經,大般若經等。

山頂有一精舍,是佛陀從前的居處。精舍東邊有佛陀經行過的長石,旁有一塊巨石高一丈餘,周圍長三十多步,是提婆達多當時用來謀害佛陀的。南邊的塔則是講法華經的地方,出山城北門一里多的地方到迦蘭陀竹園,是佛陀制訂戒律的地方。從竹園向西南行五、六里,山側一片大竹林中,更有一大石室,據說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尊者就是在此石窟中,與九百九十九位大阿羅漢,結集三藏經典。

迦葉與阿難尊者

當結集時,有無量聖眾集於此,迦葉尊者宣告大眾說:「凡自知具三明六通,能總持如來一切法無錯者,可留在此;餘請各隨所安。」此時,阿難尊者尚在有學地(還沒成為阿羅漢),於是迦葉對他說:「你漏盡通未得,不宜參加盛會。」並數落了阿難的一些過失,阿難聽了無話可說,慚愧退出。經一夜勤苦修斷三界,得無學地(阿羅漢果)後,再去叩門。迦葉問他漏已盡否?他說已盡。迦葉又說:「既已漏盡,又何勞開門,應隨意可入。」阿難乃運用神通從鎖孔中入窟,頂禮迦葉之足。迦葉執阿難手,對他說:「我是要你除斷諸漏,立證聖果,所以才驅逐你出窟的啊!幸勿見恨!」阿難說:「若是懷恨,又豈名漏盡呢?」於是禮謝而坐。結集三藏是由多聞第一,總持諸法的阿難尊者昇座為眾集結佛經(經藏),眾聖隨口記錄。又由優波離尊者誦毗奈耶藏(律藏),由迦葉尊者自誦阿毘達磨藏迦葉(論藏),夏三月安居,結集三藏,流傳後世。

雁塔

奘師又向東走了三十多里,到因陀羅勢羅婁訶山。東峰有寺,寺前有一塔,塔名僧娑,意譯為雁塔,亦名埋雁塔,現存西安的大雁塔即是奘師歸國後所建,其由來則是以下這段因緣。

從前印度有座寺裡,比丘全都修學小乘,因為佛陀曾准許吃三淨肉,所以他們執著不改。有一次,有一位比丘開玩笑的向空中飛過的雁群說:「現在寺內正缺肉食供養,你們知道嗎?」不料話才說完,領頭的那隻雁竟應聲由高空俯衝,墜死在比丘身前。比丘既慚愧又惶恐,遍告寺眾,聽到的人無不驚歎的說:「這雁如此有靈性,定是菩薩示現,我們何德何能,豈能吃牠的肉?」從此,寺眾才深深的瞭解到當初佛陀設教,隨機誘導,其實是有權實的分別。只因他們愚痴,才誤認權宜的誘導為究竟的教法,執著不改,以致發生今天這樣的憾事。於是寺眾從此改依大乘教化,永斷肉食。並且為那死雁建一靈塔,埋葬其中,題字誌念,永傳芳烈。

奘師禮遍王舍城及那爛陀寺周圍的聖蹟後,回到那爛陀寺,準備修學受業。戒賢論師親自開講,是難遇的殊勝因緣。昇座時,信眾來了好幾千人!開講不久後,室外來了一位婆羅門,忽而悲泣,忽而言笑。論師示意人員查問緣由。婆羅門拭去眼淚,恭敬地走到座前,親自向論師回話:「我是東印度人,曾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發願求作國王,結果菩薩呵斥我不應該有這種想法,並告訴我今天在那爛陀寺,戒賢法師將為大唐法師講瑜伽師地論,要我前來聽講。菩薩告訴我說,以這種聞法因緣,將來就能見佛,又何必為王?如今我不僅見到大唐僧來,而法師您也真的為他登座講《瑜伽師地論》,和昔日菩薩的預言完全一樣,所以才如此悲喜交集。」

戒賢論師聽後,就允他入座聽講。一部瑜伽師地論共講了十五個月才講完一遍,非常詳盡仔細。奘師在那爛陀寺一住五年,共聽了瑜伽地論三遍,順正理論一遍,顯揚對法論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兩遍,中論、百論各三遍,其他如俱舍論、婆娑、六足、阿毘曇等諸論,因在參學途中已曾聽過,所以在此就只有找出疑難來解惑而已。奘師在那爛陀寺學習經論,不知不覺就是五年多了,此時奘師已三十七歲。在那爛陀寺修業告一段落後,便又繼續南遊各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海昇的沙龍
96會員
141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江海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06
1.則天皇帝禮遇高僧 2.禪宗五祖 3.神秀禪師
Thumbnail
2023/01/06
1.則天皇帝禮遇高僧 2.禪宗五祖 3.神秀禪師
Thumbnail
2022/12/23
1.為稱帝鋪路 2.文字改革 3.女身當王國土
Thumbnail
2022/12/23
1.為稱帝鋪路 2.文字改革 3.女身當王國土
Thumbnail
2022/12/09
1.巡幸東都 2.高宗駕崩 3.廢立兒皇
Thumbnail
2022/12/09
1.巡幸東都 2.高宗駕崩 3.廢立兒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布施 上果 下清 律師 法音宣流  2023/07/21 當時拘留國婆羅門就帶著兒子回家,他的夫人就逆罵他:「你怎麼忍心拿這個兒子回來呢?這個兒子是國王的種族哩,然而你沒有慈心,一直鞭打他,使令他身體都生瘡了,處處都是膿血,趕快!趕快拿去賣!」她的夫婿就隨著夫人的話,就把他們賣出去了。天帝他就到市場
Thumbnail
布施 上果 下清 律師 法音宣流  2023/07/21 當時拘留國婆羅門就帶著兒子回家,他的夫人就逆罵他:「你怎麼忍心拿這個兒子回來呢?這個兒子是國王的種族哩,然而你沒有慈心,一直鞭打他,使令他身體都生瘡了,處處都是膿血,趕快!趕快拿去賣!」她的夫婿就隨著夫人的話,就把他們賣出去了。天帝他就到市場
Thumbnail
布施 上果 下清 律師 法音宣流  2023/07/21 當時有一個拘留國貧窮的婆羅門,他年紀四十歲了,卻娶到了一個婦人,這位婦人長得很端正,而婆羅門他卻有十二種的醜態,長得好像鬼一樣。這位婦人就很討厭看他,就祈禱想要使令他死掉。婦人她就去汲水的時候,在道路上遇到年少,就嗤笑她的夫婿,然後她拿水回來
Thumbnail
布施 上果 下清 律師 法音宣流  2023/07/21 當時有一個拘留國貧窮的婆羅門,他年紀四十歲了,卻娶到了一個婦人,這位婦人長得很端正,而婆羅門他卻有十二種的醜態,長得好像鬼一樣。這位婦人就很討厭看他,就祈禱想要使令他死掉。婦人她就去汲水的時候,在道路上遇到年少,就嗤笑她的夫婿,然後她拿水回來
Thumbnail
布施 上果 下清 律師 法音宣流  2023/07/21 一切菩薩的位置當中,必定以「捨位」居在首先,所以最初就說明「捨心」。那麼講到這裡,我們「直解」這一段說過了。 這個經文本身還沒講,我們先講個公案給諸位聽,大家最喜歡聽公案了,所以先講個公案給大家聽。這個公案是什麼?就是《佛說太子須大拏經》,有
Thumbnail
布施 上果 下清 律師 法音宣流  2023/07/21 一切菩薩的位置當中,必定以「捨位」居在首先,所以最初就說明「捨心」。那麼講到這裡,我們「直解」這一段說過了。 這個經文本身還沒講,我們先講個公案給諸位聽,大家最喜歡聽公案了,所以先講個公案給大家聽。這個公案是什麼?就是《佛說太子須大拏經》,有
Thumbnail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08 Sammā是(正確地、完全地),sam是(自己、親自),buddho是(覺悟),正自覺者即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悟了四聖諦的人。 太子成佛之道路 當悉達多太子第一次看到老、病、死,心靈感到巨大的衝擊和震憾,他開始思考人世間的虛幻、無常、痛苦
Thumbnail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08 Sammā是(正確地、完全地),sam是(自己、親自),buddho是(覺悟),正自覺者即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悟了四聖諦的人。 太子成佛之道路 當悉達多太子第一次看到老、病、死,心靈感到巨大的衝擊和震憾,他開始思考人世間的虛幻、無常、痛苦
Thumbnail
以上和大家分享佛陀電視劇內的兩段故事,旨在說明甚麼是正命,如何用智慧去生活和施行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導並非教條,而是能夠實際運用在生活之中,如何做一個追尋解脫的人,同時也不違背自己應該要做到的義務與職責,慈悲並非迷信,真理並非愚癡,愛貫穿其中,慈悲是從愛中生出的智慧,與大家共勉!
Thumbnail
以上和大家分享佛陀電視劇內的兩段故事,旨在說明甚麼是正命,如何用智慧去生活和施行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導並非教條,而是能夠實際運用在生活之中,如何做一個追尋解脫的人,同時也不違背自己應該要做到的義務與職責,慈悲並非迷信,真理並非愚癡,愛貫穿其中,慈悲是從愛中生出的智慧,與大家共勉!
Thumbnail
1. 阿闍世王一家的故事 2. 提婆達多與佛陀的故事 3. 佛滅後第一次結集
Thumbnail
1. 阿闍世王一家的故事 2. 提婆達多與佛陀的故事 3. 佛滅後第一次結集
Thumbnail
1. 《西遊記》西梁女國照胎泉 2. 曲女城的故事 3. 奘師西行取經最危險的時刻 4. 彌勒淨土
Thumbnail
1. 《西遊記》西梁女國照胎泉 2. 曲女城的故事 3. 奘師西行取經最危險的時刻 4. 彌勒淨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