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樂~《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 蔣勳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捨得,捨不得—帶着〈金剛經〉旅行》,是一部散文集,是作者蔣勳記錄自己前去京都永觀堂、清邁無夢寺、加拿大奈恩瀑布等地多次旅行的經歷,不論是踏足歷史遺跡,欣賞一個展覽,閱讀蘇東坡的詞,他都會將《金剛經》引入其中做一番闡述。
該書既是他自己於旅途中抄寫經書的記錄,亦啟發讀者從另一個角度再讀《金剛經》,繼而如何在蒼茫人世間尋找「捨得」與「捨不得」的最佳平衡點。2013年,蔣勳為自己的「捨不得」,決定為亡父、亡母抄寫《金剛經》,久而久之,養成在旅途中抄經的習慣,藉抄經文體會取捨。
作者書中沒有說明如何「捨得」,以及面對「捨不得」時該如何抉擇,而是從開篇就承認自己是一個有許多「捨不得」的人,故才找學生幫他刻了「捨得」與「捨不得」兩方印來提醒自己,以親身經歷來闡述自己的「捨不得」。
全書共分三卷:卷一「回頭」,卷二「肉眼」,卷三「無夢」。
蔣勳在「回頭」篇「東坡詞的生命意境」明示自己對蘇軾的偏愛,「一千年過去,東坡文句的傳唱之廣,時間跨度之大,文句深入民間的影響力強度,都非柳詞所能比。」蔣勳認為蘇軾《蝶戀花》文句情感充滿青春喜氣,甚至帶點年輕的俏皮,還沒有「烏台詩獄」大難以後的沉重,蔣勳對全詞最後一句「多情卻被無情惱」的解讀是,「蘇軾對美有眷戀,對人有好奇,卻生活在世俗間,要守世俗規矩,只好自嘲『多情』。」意有何指,耐人尋味。
蔣勳以獨到見解分析蘇軾在「烏台詩獄」時期的心路歷程,從最初的「是處青山可埋骨」到出獄後的焦慮不安,再到被貶黃州「自喜漸不為人識」,最後到「長恨此身非我有」,蔣勳以看透世情的寫作筆觸,借蘇軾最為人知的作品,串聯蘇軾的一生。
此外,蔣勳更認為當蘇軾於市集被醉漢推搡卻並無憤怒,恰證他在生活中參悟了《金剛經》的「我相」,「人相」,因為參透,所以不會氣惱;因為參透,所以不再執著,也難怪蘇軾會吟誦出「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蔣勳借蘇軾的心境變化,啟發讀者如何「看透」和「放下」,以及如何從「名利」和「災厄」當中獲得釋然。
在「肉眼」卷中,蔣勳從日本新幹線旁的「水上」小鎮寫起,觀察「水上」居民生活、聆聽峽谷水聲、晨起念誦《金剛經》,參悟《金剛經》裡提到的「肉眼」、「天眼」和「慧眼」。
蔣勳寫台灣山上報春的梅花,以溫暖筆觸講述他與梅花的各種牽連。別人賞梅,腦海裡浮現的總是那句「梅花香自苦寒來。」蔣勳賞梅,卻想到了鄒復雷的梅花之作《春消息》,以及楊維禎於《春消息》後的跋尾。之後,就寫到最令人動容的一篇文章,講的是人們該如何面對失智的親人。
曾經那麼親近恩愛,竟然可以完全遺忘,變成陌生人,那麼還有什麼是生命裡可以依靠相信的?」蔣勳於書中如此形容失智老人帶給家人的痛苦,然而作者並未傳遞讀者以悲觀情緒,而是從美學角度,結合《金剛經》中的「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參悟出為何人們難以承受身邊人失智,變得不認識自己。
愛比恨更難解脫。對別人恨,別人恨你,只要不報復,也就解脫了。愛,卻很難了。」繼而筆鋒一轉,從另一個角度再談失憶,「失憶是為了保護肉身不要受過於強烈的愛或恨的衝擊。」還有,他從另一個角度談失明問題:「視覺關閉了,才有機會開啟心靈的眼睛,美是視覺看不見的。
去過泰國清邁,但讀了本書卷三的《無夢寺》一文,才知「無夢寺」的存在。蔣勳居住在清邁時,每日清晨都會前往無夢寺散步,最打動他的是一尊垂眉斂目、微笑宛然的佛頭,以擬人法描寫佛頭微笑之美,形容連佛頭都與眾生一樣於塵世中修行浮沉,令人悠然而生嚮往之情。
縱觀全書,字裡行間滿含作者的深情,充滿悲憫之美,顯見作者對生命的敬重。「我們如此眷戀,放不了手,青春歲月,歡愛溫暖,許許多多『捨不得』,原來,都必須『捨得』,『捨不得』終究只是妄想而已。
蔣勳借《金剛經》啟發讀者思悟人生,讀者亦借他從《金剛經》裡獲得的經驗,體會生命的春華與秋實,即使不能徹底放下心中執念,也能領悟不論是「得到」或「失去」,都是生命的饋贈,而「捨不得」本身是曾經的幸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6會員
307內容數
以前多看日劇,近年多看韓劇,間中會開美劇、英劇、德劇、西班牙劇....,只要是好劇都會看,偶爾會寫劇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言有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邊城》,是個短篇故事,講述生活在湖南「茶峒」小山城的一對爺孫相依為命的故事。老爺爺是碧溪岨撑渡船夫,與十四歲孫女翠翠住在溪邊小屋。老人家盼望有生之年能把小孫女嫁出去,可惜事與願違,他突然離世,女孩頓成孤女,留下無限的唏噓。
渡邊淳一的《鈍感力》強調的「鈍感」類似近年倡導的「慢生活」,不同是「鈍感」秉承日本傳統文化,充滿事前的計算,有目的地學習一種生活力量,跟「慢生活」崇尚自然以然的生活態度有所不同。《鈍感力》使人想起日本的園藝與藝妓,是悉心戮力經營後的傑作。
後輩來家吃飯,留下高木直子的《一個人住第5年》,是作者描繪自己故事的圖文書。倘若你是(曾經)一個人住,會被內容打動認同作者的體會。假如你計劃一個住人,可能被作者的經歷嚇怕而打退堂鼓。
《天讎  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是第一本以中國『文化大革命』為題材的第一身傳記,透過十六歲青年 凌耿的經歷介紹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間新中國的國情。當年《紐約星期日報》寫過這樣的書評:「我們衷心地勸告:別漏讀這本書。」
整理書櫃,發現錢鍾書的《寫在人生邊上》夾在層板邊,書已變黄,陣陣防蟲樟木香,打開一看,每頁書邊寫著密密麻麻筆記。《寫在人生邊上》,全書篇幅不多,十篇散文談十個問題,每篇都趣味無窮,充滿睿智,應該是高中時長假期讀書報告的指定讀本。
《佐賀的超級阿嬤》,是作者島田洋七《佐賀的超級阿嬤》和《佐賀阿嬤:笑著活下去》兩書的合併本。前書寫於2001年,描述作者童年與外婆在日本佐賀相依為命的故事,後書是為這段故事作出細緻補充。
《邊城》,是個短篇故事,講述生活在湖南「茶峒」小山城的一對爺孫相依為命的故事。老爺爺是碧溪岨撑渡船夫,與十四歲孫女翠翠住在溪邊小屋。老人家盼望有生之年能把小孫女嫁出去,可惜事與願違,他突然離世,女孩頓成孤女,留下無限的唏噓。
渡邊淳一的《鈍感力》強調的「鈍感」類似近年倡導的「慢生活」,不同是「鈍感」秉承日本傳統文化,充滿事前的計算,有目的地學習一種生活力量,跟「慢生活」崇尚自然以然的生活態度有所不同。《鈍感力》使人想起日本的園藝與藝妓,是悉心戮力經營後的傑作。
後輩來家吃飯,留下高木直子的《一個人住第5年》,是作者描繪自己故事的圖文書。倘若你是(曾經)一個人住,會被內容打動認同作者的體會。假如你計劃一個住人,可能被作者的經歷嚇怕而打退堂鼓。
《天讎  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是第一本以中國『文化大革命』為題材的第一身傳記,透過十六歲青年 凌耿的經歷介紹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間新中國的國情。當年《紐約星期日報》寫過這樣的書評:「我們衷心地勸告:別漏讀這本書。」
整理書櫃,發現錢鍾書的《寫在人生邊上》夾在層板邊,書已變黄,陣陣防蟲樟木香,打開一看,每頁書邊寫著密密麻麻筆記。《寫在人生邊上》,全書篇幅不多,十篇散文談十個問題,每篇都趣味無窮,充滿睿智,應該是高中時長假期讀書報告的指定讀本。
《佐賀的超級阿嬤》,是作者島田洋七《佐賀的超級阿嬤》和《佐賀阿嬤:笑著活下去》兩書的合併本。前書寫於2001年,描述作者童年與外婆在日本佐賀相依為命的故事,後書是為這段故事作出細緻補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自題金山畫像>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前言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年)五月,蘇軾獲赦從儋州北上,途經鎮江金山寺,看到畫家李公麟為他所繪之畫像,有感而作。也是在多年貶謫後,對自己一生的總評。黃州惠州儋州都是他被貶謫、流放的地方,在這三個
《臨江仙。夜歸臨臬》蘇東坡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前言 蘇東坡在「倚杖聽江聲」後,感慨到「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江水流淌聲在夜深人靜之際,聽來格外
Thumbnail
在醫院陪伴母親度過艱難時光的過程中,作者透過閱讀《六祖壇經》汲取心靈的力量。書中的智慧如慧能的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感動了作者,讓他對人生和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篇文章分享了閱讀過程中的感觸,以及對於自我成長的反思。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我(蘇東坡:腦補版),被貶黃州期間所作,處於逆境,心境卻超然物外,對人生淡然,對困境達觀。 看我的灑脫淡然,在人生風雨中堅韌不拔、積極進取,你是否看到我無窮的精神力量? 本人不是認知心理學達人,誰還是達人?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應該是假借蘇東坡的名義,寫的一個自我認知的故事! 蘇東坡是佛門居士,有一天他寫信給道友,說他的修行已經到了八風不動的境界,道友回信,上面只寫了一個屁字!蘇軾很生氣的過江要去理論,結果大門上朋友只貼了一張寫下那段文字的紙,蘇學士心生感觸,然後就回家了!八風指的是佛家的八苦,分
Thumbnail
宋朝的大學士蘇東坡居士,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因他為人耿直,以致仕途並不順利。當他被貶到江北瓜州做官的時候,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高僧佛印禪師相處得很好,經常談經論道,那已成為他公餘寂寞的心靈最佳的安頓處。 有一天,東坡居士的靈感來了,隨即寫了一首自許為不朽的五言詩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Thumbnail
「逍遙園」一名有著兩種說法,一為出自釋迦牟尼的偈語:「被無明汙染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有我、法二執者沉溺在生死海,證緣起性空者解脫在逍遙園。」指的是「解脫」之意,二則為反映出大谷光瑞渴望自由奔放的生活,過著絕對自由、不被世俗事物束縛,所以稱為逍遙園。
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               蘇軾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欲去又還不去」是蘇軾理性與感性的拉扯,理性上知道柳子玉明日將要離去是毫無轉圜,在感性上卻又離情不捨。
蘇軾《蝶恋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自題金山畫像>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前言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年)五月,蘇軾獲赦從儋州北上,途經鎮江金山寺,看到畫家李公麟為他所繪之畫像,有感而作。也是在多年貶謫後,對自己一生的總評。黃州惠州儋州都是他被貶謫、流放的地方,在這三個
《臨江仙。夜歸臨臬》蘇東坡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前言 蘇東坡在「倚杖聽江聲」後,感慨到「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江水流淌聲在夜深人靜之際,聽來格外
Thumbnail
在醫院陪伴母親度過艱難時光的過程中,作者透過閱讀《六祖壇經》汲取心靈的力量。書中的智慧如慧能的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感動了作者,讓他對人生和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篇文章分享了閱讀過程中的感觸,以及對於自我成長的反思。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我(蘇東坡:腦補版),被貶黃州期間所作,處於逆境,心境卻超然物外,對人生淡然,對困境達觀。 看我的灑脫淡然,在人生風雨中堅韌不拔、積極進取,你是否看到我無窮的精神力量? 本人不是認知心理學達人,誰還是達人?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應該是假借蘇東坡的名義,寫的一個自我認知的故事! 蘇東坡是佛門居士,有一天他寫信給道友,說他的修行已經到了八風不動的境界,道友回信,上面只寫了一個屁字!蘇軾很生氣的過江要去理論,結果大門上朋友只貼了一張寫下那段文字的紙,蘇學士心生感觸,然後就回家了!八風指的是佛家的八苦,分
Thumbnail
宋朝的大學士蘇東坡居士,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因他為人耿直,以致仕途並不順利。當他被貶到江北瓜州做官的時候,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高僧佛印禪師相處得很好,經常談經論道,那已成為他公餘寂寞的心靈最佳的安頓處。 有一天,東坡居士的靈感來了,隨即寫了一首自許為不朽的五言詩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Thumbnail
「逍遙園」一名有著兩種說法,一為出自釋迦牟尼的偈語:「被無明汙染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有我、法二執者沉溺在生死海,證緣起性空者解脫在逍遙園。」指的是「解脫」之意,二則為反映出大谷光瑞渴望自由奔放的生活,過著絕對自由、不被世俗事物束縛,所以稱為逍遙園。
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               蘇軾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欲去又還不去」是蘇軾理性與感性的拉扯,理性上知道柳子玉明日將要離去是毫無轉圜,在感性上卻又離情不捨。
蘇軾《蝶恋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