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0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全球零售外匯市場的歷史(一)

如今全球外匯市場上,充斥著各種監管的外匯交易商,讓人眼花繚亂,中小型零售外匯經紀商頂風作案主動營銷的經紀業務,對應著一定程度上遵守該國法律法規政策的服務型諮詢業務的大型零售外匯經紀商,這些都讓我們對哪些經紀商是優質的哪些是套牌等雜牌軍有一個誤解。 與此同時,網絡上各種軟文斷章取義,誘導人們對整個外匯市場有認知上的偏差,甚至完全是另一個錯誤的方向。 本連載盡可能以比較客觀的角度去闡述整個全球零售外匯的起源、發展、現狀、監管、兼併購,業務類型、當前的政策、動態等,希望藉助這些軟文可以讓你對這個市場有一個宏觀的認識,並能夠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審視在當前外匯市場的所見所聞。
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要說到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就不得不先來說一說貨幣的發展!金融的載體是貨幣,貨幣的載體是多種多樣的,與時俱進。
茹毛飲血的時代,海邊漂亮且不易腐爛的海貝是原始的交易媒介,歷史的封建社會,出現過秦兩半、漢五銖和宋交子等官方授權的貨幣等,不一而足。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中,目前看來只有黃金白銀不由統治者意志為轉移的貨幣。
白銀的使用開始於唐朝,鼎盛於元明清三個朝代,據記載,唐元和年間白銀年收入量達到10萬餘兩,250年後的元豐年間,白銀的總收入量高達21萬兩,翻了一倍。且分佈極為廣泛。
馬克思《資本論》當中說過“金銀天然不是貨幣, 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可見金銀在人類生活當中的特殊性。
黃金作為比白銀化學性質更加穩定、存儲更容易的金屬,其流通性卻大不如白銀,主要原因在於黃金的單位價值更高,但是古代人們的日常經濟活動的價值量卻比較低。 我們都知道貨幣具備五大基本屬性/功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在流通跟支付上,白銀佔盡優勢,但是在其他方面,黃金卻大放異彩。
1.國際金本位貨幣體系:1880-1914年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珍妮紡紗機”和“瓦特蒸汽機”為標誌,在英國的土地上轟轟烈烈的發展起來,隨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物美價廉的流水線商品如同猛獸般席捲全球。
伴隨著這場工業革命,英國與荷蘭爆發了四次大規模的海戰,並一舉奪得海洋霸權,從此並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與英荷寒戰之前,發生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 實則影響深遠的事件——黃金與英鎊掛鉤。
1717年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擔任英國鑄幣局局長,將每盎司黃金價格固定在3英鎊17先令10又12便士,並且紙幣可以自由兌換成金幣或者等量的黃金,英國金本位制由此開始。
19世紀初,在英國倫敦這一國家金融城的磁吸效應下,歐洲各國開始效仿英國採用金本位制,黃金開始密切參與國際經濟貿易結算當中。
金本位制度於當下21世紀黃金的作用大有不同,尤其體現在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限制上。金本位制度下,英格蘭銀行發行貨幣前,要先看金卡當中新增了多少黃金,然後發行等值的英鎊;而當下“信用貨幣”體系下,貨幣的背後是政府信用,也就是國債和稅收。
英格蘭發行貨幣根本無需關注金庫中黃金的多少,而只需要看GDP的增長和CPI情況。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匯率風險”的重視和關注。
2.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1971年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國演義中的這句卷首語,道出了誰都逃不開歷史週期定律。
英國雖然在18和19世紀傲視群雄,但是全球一戰(1914-1918)跟二戰(1939-1945)當中,因為地理位置因素,並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元氣大傷。反而是美國,孤懸海外,基本沒有受到歐洲戰場的牽連,反而是為了戰爭提供武器裝備,自己隔岸觀火坐收漁利。
兩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全球75%的黃金都已被埋在紐約美聯儲銀行的地下金庫當中,美國也在經濟、軍事和科技方面,遠超其他老牌發達國家,全球形成一超多強的政治格局。
3.美元本位時代:牙買加協議
在英國霸權的時代下,牛頓創造了金本位制; 在美國霸權的時代下,哈利.懷特創造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在經濟學領域,牛頓比不上凱恩斯, 但是就國際貨幣秩序體制發展上,牛頓已經遠超凱恩斯。
布雷頓森林體係也叫作:懷特計劃。與之對應的是凱恩斯計劃。 前者的根本目的在於:用美元取代英鎊,與黃金直接掛鉤,把英鎊踢出國際貨幣的序列。
而後者的根本目的在於維護和沿用英鎊的國際地位,削弱美元的地位,由英鎊和美元共同作為世界貨幣,但由於二戰後,英國的軍事經濟等遭受重創,而與之對應的美國經濟等實力急劇膨脹,凱恩斯計劃在懷特計劃面前流產。
果不其然,在1971年,第七次美元危機爆發後,尼克松政府於8月15日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
所謂的美元危機,其實就是美元實際匯率大幅度貶值的現象,主要原因是196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其操縱石油價格暴漲,令工業化發展程度的最高的美國陷入石油短缺和貿易逆差,最終出現經濟危機的局面。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價也便不復存在,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也隨之消失。在如此混亂的局面下,各國紛紛走向固定匯率制的反面——浮動匯率制。
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理事會“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會議,討論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條款,經過激烈的爭論,簽定達成了“牙買加協議”。
而牙買加協議最為核心的內容,便是承認了浮動匯率制的合法化,承認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並存的局面,成員國可自由選擇匯率制度。也正是因為這份協議,取消成員國相互之間以及成員國與IMF之間須用黃金清算債權債務的規定,使得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當中的低位大幅下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