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深具魅力,但它適合作為投資商品嗎|巴菲特|瑞.達利歐|金本位

2022/11/1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黃金對人們總是帶有莫名的吸引力。

黃金簡述

黃金在人類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身分的象徵。由於具有易熔煉、塑形、抗腐蝕且化學性質較安定等特性,適合作為貨幣使用。也因為黃金具有明亮的色澤,因此特別適合與珠寶結合,形成首飾或裝飾藝品,由於產量相對其他礦產稀少,人們又有將它做為身分象徵的需求,因此讓黃金受到人們的追捧,不論是作為珠寶飾品或是做為商品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黃金的用途。
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約開採了20餘萬公噸的黃金,其中半數用於珠寶製作、其餘則作為投資商品及少數的工業用途。黃金也常出現在一些經典書籍與神話之中,通常以珍貴的形象呈現。不管是長輩或是書籍都是這樣跟你說:
黃金是很值錢的!
這樣的概念就慢慢融入人們的認知當中,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常識
因為黃金的特性與其歷史地位,讓它不自覺散發出一股魅力,能挑起人們心裡底層的欲望,讓許多人前仆後繼地去追逐它,無法自拔,從世界多處發現金礦的地點都曾捲起一股掏金熱潮,可以看出人們對黃金有莫名的偏執。

金本位貨幣制度

由於黃金產量相對稀少,加上烙印在人們心中的珍貴形象,深化了人們對黃金的「信賴」,黃金也因此逐漸變成衡量貨幣價值的標準,形成了「金本位貨幣制度」。
金本位貨幣制度釋例。
金本位貨幣制度是指,將各國每單位貨幣轉換成不同重量的黃金,等於是以黃金作為貨幣的評價標準,進而決定各國貨幣的相對價值,也就是匯率,計算方式就是各自單位貨幣含金量相除後的結果。各國要儲備足額的黃金,以確保貨幣與黃金間的兌換。
金本位貨幣制度歷史沿革
此制度在19世紀初由英國率先採用,至19世紀末則普及於國際,後續期間曾因戰爭與經濟因素影響了各國間的匯率,不穩定的匯率影響了國際貿易的進行,為了讓國際貿易能恢復運行,必須得讓匯率穩定,於是各主要國家於1944年達成了「布列敦森林協定」,採用「黃金美元本位制」
主要是讓美元與黃金掛鉤,35美元可兌換1盎司黃金,各國的貨幣也與美元維持一定比例關係,形成了「固定匯率制度」。
黃金美元本位制圖例。
由於美國持有世界相當比例的黃金儲備,固定匯率制度的確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國際金融穩定,然而好景不常,在60年代,由於越戰產生的負債美聯準的貨幣擴張政策導致美元貶值,而各國手上握有大量的美元,在黃金產量有限的情形下,逐漸燃起「是否能保證兌換黃金」的憂慮,基於先搶先贏的想法,各國陸續將美元兌換為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便迅速減少。
為阻止這種情形,1971年美國尼克森總統宣布暫時停止美元與黃金間的兌換,美元與黃金間也不再維持原本連動的關係,至此布列敦森林協定名存實亡,黃金價格改由原始供需力量來決定。

黃金的歷史走勢

受到尼克森總統所採取經濟政策的衝擊下,從1971年開始,金本位制度走入歷史,金價轉由基本的供需關係決定,而某些特殊事件容易喚起人們的恐懼與貪婪心理,進而推升對黃金的需求。例如:
  • 1970年代後期的伊朗革命導致後續的兩伊戰爭與石油危機,人們基於對戰爭的恐懼、高通膨的擔憂,轉而購買相對「保值」的黃金,進一步推升了黃金的價格,在1980年達到850美元/盎司的高點。
  • 在2008年則發生金融海嘯及次貸危機,美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過多的資金推升了許多商品的價格,其中當然也包含了黃金,在2011年突破了1,800美元/盎司的高點。
  • 接著從2015年開始,由於黃金供給量成長趨緩,各國又調升外匯儲備中的黃金存量,推高黃金的需求,供給減少與需求增加雙重影響下,使得金價在2020年升破了2,000美元/盎司。
金價近50年走勢圖。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從上面的歷史事件可知,地緣政治、經濟危機、寬鬆的貨幣供給、通貨膨脹會提高黃金的需求,屬於推升金價的因素;當這些因素消失或美元持續強勢則會需求減緩,進而使金價下跌。
那黃金本身是否適合作為投資商品呢?我們可以聽聽看巴菲特與橋水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的看法,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巴菲特對黃金的看法

巴菲特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他對於黃金並不感興趣,其主要的論點在於黃金屬於「非生產性資產」,本身並不具生產性能力,持有它時,除了價差,無法為你帶來生產性收益;但若是一間農場,則每年都可透過收成賺得一定的利潤,可以再將這些利潤用來投資其他事物,進而創造每年穩定的現金流入,這裡的農場就是屬於生產性資產。
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在於能概估某間公司或商品未來年度的淨現金流入,如此才能用折現的方式進一步推估對應的「內在價值」。但是由於黃金並不具備產生未來淨現金流入的能力,因此就無法判斷黃金的內在價值
另外,人們長久以來認為黃金可作為貨幣的避險工具,因為貨幣的價值會下降,但若像可樂這種生產性資產,若貨幣價值下跌,它可以用雙倍的價格出售,且這些資產還是有實質的需求,屬於真正有用的資產;而黃金的實質需求相對小很多。由上面的描述可知,
  • 黃金本身無法推估內在價值,
  • 且有更多其他實質需求高的產品可以選擇,
這兩項理由是巴菲特將黃金從投資選項中刪除的主因。

瑞.達利歐對黃金的看法

瑞.達利歐則認為,黃金應該成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作為「戰略性」的資產配置。他的想法是,在現今特殊的經濟環境下,多樣化的資產配置策略通常是較明智的,未來的環境只會充滿更多的風險,因為很難再用某種方式來刺激經濟,這只會加速貨幣的貶值
例如債券可以算是一種貨幣,當一個人擁有債券時,他會在一段期間後擁有一大筆錢,但另一方則會擁有對等的債務。若市場利率上升,你所持有的債券價格會下跌,所以債券持有者當然希望能盡量維持低利率以避免損及之後的本金,
然而沒有一個政策能有效地降低利率,要刺激經濟只能透過持續印鈔,這會造成貨幣貶值巨額赤字,因此單純持有貨幣或債券,長期而言會讓資產越來越不值錢。出於這樣的顧慮,若在投資組合中加入適當比例的黃金,則可成為金錢的替代品
它或許不是最好的投資,但長期而言它是勝過現金的,特別是在面臨貨幣危機時,更能展現它的抗跌性。
考量到發生金融危機時,人們普遍充斥的避險情緒,通常會讓黃金相對抗跌,此時黃金的價值反而可以成為未來牛市階段來臨前的投資資金,因此有其戰略性意義。

一些淺見

上面兩位投資大師的觀點都有其道理,站在他們自身的條件、性格與考量下,這些選擇是適合他們的做法。但是這樣的作法卻不能直接複製到我們身上,畢竟我們的資金、時間與性格等條件與他們並不相同,因此,
這些選擇其實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
兩位投資大師的選擇都有道理,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從黃金近50年的走勢來看,其價格深受基本供需的影響,而有許多因素會牽動供給與需求的變化,這些因素對價格造成的推力或壓力是不停在變動的,這些變化著實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唯有深具政治與經濟敏感度的業內人士才能嗅到供需變化的味道。因此針對一般人而言,若將黃金當成主要投資商品,實在不是明智的做法,畢竟它的波動度很大,而若想要將它作為長期投資的商品,其成長性又不如指數或其他好公司,也無法帶來持續的股息收入;但若是基於戰略性的考量,配置少數部位(譬如5%以下),作為自己在金融危機時投資部位的緩衝,對於某些人來說,或許會是個選項。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一點幫助,請幫我點愛心與拍拍手五下(下方),這將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如果覺得內容不錯,也歡迎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知道,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喔。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
  2. 黃金價格|黃金歷史價格?黃金價格查詢!金價走勢!(劉茜汶)
  3. 對黃金而言,哪個事件堪稱轉捩點?(OANDA Lab黃金知識庫)
  4. 金本位制的歷史?(OANDA Lab黃金知識庫)
我喜歡閱讀,希望可以透過這個專題,將自己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心得與想法記錄下來,因為確實寫下這些想法,才代表自己已深入理解書中的內容,此外,這些寫下來的內容也可以跟大眾分享、交流,或許也能對讀者產生小小的幫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