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心不放手

不甘心不放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曾經被提過分手嗎?

你曾經因為這份不甘心而讓對方不好過嗎?

可曾想過,這樣不甘心的心情,到底讓自己贏得了什麼?還是沈浸於兩敗俱傷的仇恨之中呢?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仍舊深愛著對方於是不放手,其實早在我們被分手的那一刻也在心中把對方畫了一個X,因為對方的決定而讓自己陷於孤獨,也可能日後的計畫全部被迫更動,其實我們的怨恨不只是被拋棄的失落,更多的是未來期望全被摧毀的打擊,於是不願意面對現實,寧可讓事情拖著,只要不讓對方得逞便能多逃避一天。

感情,豈能預料?即便連法律都無法保證永遠,只能盡可能在兩人相處上做到互信互重,有時候我們認為在最親近的人面前可以說盡惡毒的話,以為對方會因此求饒低頭,殊不知你只是慢慢把對方逼到離自己更遠的地方,最終感情無可挽回的時候卻無法接受。

感情走到盡頭,當彼此都知道回不去了,是否能有勇氣告訴自己放對方一馬,也放自己一馬呢?或許「好聚好散」這四個字只能等到拋開偏執這個症頭之後才能有所領悟吧?!


avatar-img
射手媽咪婷婷的沙龍
209會員
1.2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例如,有些人會習慣性在公開貼文中去把另一半塑造成小氣形象,實則對方根本每個月把薪水交給自己,但哭天搶地喊窮的結果在無形中替自己營造了弱勢的形象,殊不知卻誤導了不知情的朋友,也讓自己的另一半被認為真的虧待自己,這種陷另一半於不義的情況實在是不夠聰明也一點都不幽默。
想到要踏入辦公室,你的腦中會浮現什麼畫面?是開心愉悅還是焦躁不安?然而,每天支撐你日復一日前往辦公室的動力又是什麼呢?倘若完全想不出任何微小的希望,我們的選擇是斷然離開工作崗位,還是想辦法說服自己能多待一天是一天呢? 願每一個仍舊在職場上受苦受難的人能慢慢拾回一些溫暖與找尋自我幸福的可能。
相信標題這句話是許多人的疑問,尤其在養育孩子之初更是頻繁在耳邊響起,而我們也確實在「長大就會好」的信念下度過了充滿荊棘的每一天。 真的長大就會好了嗎? 或許長大是確實能學會自己吃飯、上學、搭捷運,但真正出了社會能成為一個待人處事圓融又能養活自己為自己負責的大人嗎?
原本這個週末沒有出遊的計畫,但應女兒要求出門走走逛逛,她拿起了觀光導覽手冊自行挑了造型特別的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於是就拍版定案即刻出發了。 新開幕的海螺文化體驗園區就在照片左方,造型設計一眼就能認出,右方則是永安觀海橋。 海螺文化體驗園區裡有一些互動遊戲區,很適合親子一同體驗玩樂。
很喜歡作者序中舉了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說的一段話:「沒有孩子-只有人;但是他們的認知和我們不同,經驗和我們不同,衝動和我們不同,情感和我們不同。我們要記得,我們不了解他們。」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例如,有些人會習慣性在公開貼文中去把另一半塑造成小氣形象,實則對方根本每個月把薪水交給自己,但哭天搶地喊窮的結果在無形中替自己營造了弱勢的形象,殊不知卻誤導了不知情的朋友,也讓自己的另一半被認為真的虧待自己,這種陷另一半於不義的情況實在是不夠聰明也一點都不幽默。
想到要踏入辦公室,你的腦中會浮現什麼畫面?是開心愉悅還是焦躁不安?然而,每天支撐你日復一日前往辦公室的動力又是什麼呢?倘若完全想不出任何微小的希望,我們的選擇是斷然離開工作崗位,還是想辦法說服自己能多待一天是一天呢? 願每一個仍舊在職場上受苦受難的人能慢慢拾回一些溫暖與找尋自我幸福的可能。
相信標題這句話是許多人的疑問,尤其在養育孩子之初更是頻繁在耳邊響起,而我們也確實在「長大就會好」的信念下度過了充滿荊棘的每一天。 真的長大就會好了嗎? 或許長大是確實能學會自己吃飯、上學、搭捷運,但真正出了社會能成為一個待人處事圓融又能養活自己為自己負責的大人嗎?
原本這個週末沒有出遊的計畫,但應女兒要求出門走走逛逛,她拿起了觀光導覽手冊自行挑了造型特別的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於是就拍版定案即刻出發了。 新開幕的海螺文化體驗園區就在照片左方,造型設計一眼就能認出,右方則是永安觀海橋。 海螺文化體驗園區裡有一些互動遊戲區,很適合親子一同體驗玩樂。
很喜歡作者序中舉了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說的一段話:「沒有孩子-只有人;但是他們的認知和我們不同,經驗和我們不同,衝動和我們不同,情感和我們不同。我們要記得,我們不了解他們。」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