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0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猴痘結痂仍有傳染力?5大QA一次解答

猴痘結痂仍有傳染力?兒童感染會更嚴重?5大QA一次解答。Pixabay by Samuel F. Johanns
猴痘結痂仍有傳染力?兒童感染會更嚴重?5大QA一次解答。Pixabay by Samuel F. Johanns
台灣於6月24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猴痘個案,成為繼新加坡、韓國後,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而隨著國際間病例數增加,近期法國傳出首例小學生感染猴痘的病例,也讓許多民眾不免好奇,猴痘的傳染力有多高?一旦感染會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小孩感染會不會更嚴重?曾接種過天花/牛痘疫苗就有保護力?對此《健康遠見》整理5大QA一次解答。

猴痘是什麼?
▍人畜共通病毒感染,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
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極度疲怠、皮疹
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至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出現。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症狀可能持續14至21天
主要傳播方式 ▍直接接觸感染猴痘的動物。
▍直接接觸到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被污染的物品。
▍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
圖/猴痘是什麼?疾病管制署提供
猴痘的預防及照護疫苗與治療照護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國際間通常建議高暴露風險職業或高感染風險之密切接觸者可接種疫苗。
▍大多數的病患不需特殊治療,必要時,可提供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
▍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
預防方法 ▍前往猴痘病毒動物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避免與猴痘病患接觸,或接觸時應佩戴適當防護裝備
▍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
圖/猴痘的預防及照護。疾病管制署提供

Q1/小孩也會感染猴痘?症狀比成人嚴重?
各國猴痘疫情持續,法國衛生單位日前證實,法國西島大區出現第一起兒童感染猴痘案例,患者就讀巴黎一所小學,目前已隔離並接受照顧,病況穩定,已知患者1名手足也疑似遭感染。而隨著消息傳出,今27日媒體也於記者會上提問,兒童感染猴痘是否可能使症狀更嚴重?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猴痘傳播感染途徑主要是以接觸及飛沫傳播,因此只要是同住家人就可能有感染風險。至於小孩染疫後症狀是否比成人嚴重,則需視未來更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進一步研判,但若是本身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孩,感染後確實可能比成人嚴重。

Q2/猴痘患者皮膚病灶結痂仍具傳染力?口腔能驗出病毒?
日前有媒體報導,有英國報告指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結痂仍具傳染力,甚至在口腔都還能驗出病毒。但疾管署又是如何看待此一最新研究呢?陳婉青表示,根據目前資料顯示,猴痘病程約需經歷14到21天,皮膚才會完全結痂脫落,雖然有些部位仍驗得到病毒,但不一定代表有直接傳染力;需要更多證明,現階段所有國家對猴痘患者解除隔離條件都是以皮膚結痂脫落為準。

Q3/感染猴痘會出現哪些症狀?皮膚病灶有哪些?
猴痘潛伏期約為5至21天,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極度倦怠、皮疹,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症狀可能持續14至21天。

Q4/猴痘怎麼治療?
莊人祥表示,絕大多數的猴痘病患不需要接受特殊治療,僅在必要時可提供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他也強調,雖然國際上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猴痘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
延伸閱讀

Q5/哪些人會被列為接觸者?匡列後有何規定?
根據疾管署所公布的「猴痘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自猴痘個案發病後至病患所有皮疹均結痂時,曾直接接觸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皮膚或黏膜,或在無適當防護下提供照護、相處、接觸病患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者,皆被視為接觸者;且需根據接觸風險等級採行適當處置。
高風險
▍同住家人
▍曾有任何形式性接觸之性伴侶等。
▍曾在無適當防護下,皮膚或黏膜與確診病患之皮膚、黏膜或呼吸道分泌物,或可能被其汙染之物品(如衣物或床單)有接觸者。於個案執行會產生飛沫微粒(aerosol)之醫療措施時,未穿戴 N95面罩與護目鏡/面罩,且位於同一房間或相距2公尺內之醫療相關人員。
▍清掃被汙染的房間時無適當防護,可能吸入飛沫或揚塵者。
▍實驗室操作過程中曾於無適當防護狀況下暴露於具活性的猴痘病毒,或可能含有病毒之檢體者。
中風險
▍曾與個案共處同一空間(相距2公尺內),累計超過3小時,且未佩戴外科口罩以上等級防護裝備之醫療相關人員。
▍醫療相關人員之衣物與病患皮疹、體液或受污染之床單或敷料曾有接觸,且未穿著隔離衣者。
▍交通工具左右鄰座者。
低風險
▍接觸時有適當防護。
▍曾與個案共處同一空間(相距2公尺內),累計未達3小時,且未佩戴外科口罩以上等級防護裝備者。
▍社區一般接觸,或於戶外接觸。值得注意的是,高風險與中風險接觸者,應自我健康監測至最後一次與病例接觸後21 天。若無症狀可正常工作生活,但建議避免近距離接觸免疫低下者、孕婦與孩童,以及在健康監測期間避免性行為、捐血。如於追蹤期間出現發燒或出疹,應協助其就醫。而高風險與中風險接觸者兩類最主要差異在於,高風險接觸者健康監測需每日至「接觸者健康管理系統」進行回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