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想來跟大家分享的《光の館-House of Light》,也是一座建築與作品緊密結合的空間。北川先生邀請來的這位國際級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他的作品規模都非常大,同時還必須搭配精準的燈光投射設備;此外,當他答應北川的邀請時,還提出了一個條件:希望可以讓來訪者住在作品之中。為此,在當年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北川先生放棄了原本在這一區打造一片森林小屋或露營區,並結合藝術作品的住宿設施計畫,決定以這一棟國際級大師的作品來定勝負。這一次,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一棟大師級的作品吧。
(以下所分享的內容,多為NANA濕婦帶團時在巴士上,或是在行程中與旅伴們分享的內容筆記,多少會參雜許多NANA濕婦自己曾經在藝術祭活動中的體驗、感想與小故事。對於實際造訪過的朋友來說,以下的內容應該都是大家最難忘的回憶與體驗;而對於正在計畫想要前往的朋友來說,以下幾篇的內容則可能會有些暴雷處,請自行斟酌要了解到甚麼程度,希望對於你/妳在行程規劃時有所幫助;最後,如果你現在正在大地藝術祭的現場,則可以邀請你一邊聽一邊體驗喔~)
【川西地區《光の館-House of Light》/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美國 】 《光の館-House of Light》/照片來源:光之館官網
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光之魔術師 光之館這棟作品興建於第一屆大地藝術祭(2000年),是一個可以欣賞藝術品的住宿空間。北川先生邀請到的這位長得有點像聖誕老公公的美國藝術家,叫做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是NANA濕婦非常喜歡的藝術家之一。對於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的朋友,我通常是這麼介紹他的,如果說畫家是以顏料在畫布上創作,那特瑞爾就是以光線作為他的顏料,以空間作為他的畫布,所以畫家的作品是用觀賞的,但特瑞爾的作品得走進他的作品中體驗才行。
而特瑞爾之所以會以「光」作為他的創作媒材,或許與他的阿嬤有關。在他大約5、6歲的時候,身為貴格會(基督教新教中的一個教派)信徒的阿嬤,帶著他去參加教會的聚會。當時,他問阿嬤:「我該做甚麼嗎?」,結果阿嬤說:「你只需要等待,我們就會走進自我並迎接光明。(Just wait, we're going inside to greet the light)」要是我的話,我應該會回答阿嬤:「蛤?」,但「走進」與「迎接光」這兩個詞,卻從此留在了小小的特瑞爾心中。對於貴格會的信徒來說,這裡的光指的是「內在之光(inner light)」,被他們視為是上帝為每個靈魂帶來指導力量之光;不是信徒的我,雖然不懂教義,但透過特瑞爾的作品,的確讓我無論是在物理的空間上或是無形的心靈上,都體會到甚麼叫做「走進」與「迎接光」的感受。
長大後的特瑞爾,大學念的是知覺心理學,研究所期間則是搞藝術的,作品中又常常出現讓人可以靜坐或仰躺的冥想空間;同時,他也善用光線製造出視覺上的錯覺,讓3D的空間壓縮成2D,又讓2D的平面看起來像3D。因此,他的作品可說是綜合了心理學、美學、宗教、物理學與哲學等元素,每個看似感性又奇幻的作品與空間,都得用絕對理性的數學與物理學理論來支撐才得以完成。目前他最有名的作品,大概就是從1977年開始創作的《羅丹火山(Roden Crater)》,他在一座死火山口裡設置了一系列可以眺望天空的、像天文台一樣的作品,製作規模非常龐大,且創作至今仍持續進行中。聽說,有飛行執照的特瑞爾,為了這一系列大規模且長期的藝術計畫,可是來回飛了好多年才找到這一座死火山;有趣的是,特瑞爾為了取得羅丹火山的所有權,必須同時買下附近牧場的土地與經營權才行,所以他也因此協槓了牧場主人的角色,而牧場裡也真的有養安格斯黑牛哩。雖然還沒能有機會去看他的《羅丹火山》,但還好他常在世界各地舉辦特展,也有不少美術館有收藏他的作品,例如在日本金澤的「21世紀美術館」、直島上的「地中美術館」與「南寺」,或是在台灣高雄的金馬賓館中,也都有機會與他的作品相遇。而我們今天要帶大家去的光之館,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住宿過夜體驗的喔。
《羅丹火山(Roden Crater)》/照片來源:James Turrell官網
光之館-House of Light:用一棟光之館取代一整片森林小屋的藝術計畫 北川先生當初邀請特瑞爾來到越後妻有的時候,遞給了他一本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並告訴他,希望可以為當地創作一個「冥想空間」,並提醒他,由於這裡屬於豪雪地帶,所以地板的高度必須抬高至少2.7公尺才行。之前我們曾經在聊到江之浦測候所時提到過《陰翳禮讚》這本書,它幾乎是日本人心目中的美學聖經,而特瑞爾也從這本書中了解了東方世界對於陰翳之美的陶醉,並得到了許多靈感,再柔和了他自己的西方背景與創作方式,打造出《光之館-House of Light》這個可以住宿的作品空間。
建築:新建而非空屋利用 光之館位於川西地區的一個小山坡上,據說選址的前一晚,特瑞爾跟著大家開心地喝茫了,隔天宿醉起床後便一時興起想玩個小遊戲:「我們來試試看,等等看宿醉的我可以走到哪裡,我們就把光之館設在哪裡!」,最後沿著坡往上走,就走到了現在的位置XD。這個說法真的挺幽默的,不過我猜開玩笑的成分還是居多,因為特瑞爾說過:「裝置的精準度,決定了作品的成敗。」。他在進行作品創作時,對於整體光源裝置的亮度與設置的角度、空間的大小與形狀...等等,都必須經過非常的嚴謹且精密地計算,甚至到了比日本人的龜毛還龜毛的程度。所以,在光之館中,無論是在天花板上挖個正方形空洞,或是在牆上切割的線條狀光源,這些看似隨興地設計,卻都是透過精心的安排才得以實現。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必須「新建」一棟光之館來展示他的作品,而非以當地既有的空屋(無法精準地設置各種器材)來進行創作的原因之一吧。
選定了位置之後,特瑞爾想到北川先生提到當地的豪雪氣候對於建築形式的影響,因此在光之館的建築部分,便參考附近的一棟豪農(兼豪商)之家「星名家住宅」為原型來設計(註1)。建築的入口被設置在二樓,所以我們必須爬上樓梯才能進入室內的空間;進去之後,如果要前往一樓的房間與泡湯的空間時,則必須再往下走。雖然為了乘載冬天的雪重,一樓的結構不得不以混凝土建造,但混凝土表面還是特別用了木板壓紋,製造出木造房屋的視覺效果;一樓的走廊則設有活動式的木製擋雪板,夏天拆除可以開放整個戶外視野、冬天裝上則形成一條半戶外的走廊空間。對於以上建築的設計與空間配置,特瑞爾似乎沒有特別的意見,一切尊重當地人長久以來的生存智慧,總不會錯的。然而,對於光之館室內的光線處理,就與他的作品創作非常有關係了。
《Outside In》:日本與西洋文化的衝擊與融合 「日本的屋頂就像是一把傘。我們所居住的房屋,就像在大地之中撐起一把遮陽避雨的傘,而我們在就在傘底下的陰翳之處,創建起我們的家園。」 ~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
「天空似乎總是在離我們很遠的地方,而我想把它帶下來,與我們親近,如此,你就能感覺到自己仿佛置身其中。」 ~James Turrell
由此可知,有別於日本人沉醉於那種若隱若現的陰翳之美;特瑞爾卻想把光拉近,把人帶進光線裡,於是,特瑞爾就做了一把可以自由開闔的傘,將這兩個乍看之下好像非常衝突的想法合而為一。他在屋頂上開了一個方形的天窗,上頭再多做了一層滑動式屋頂,如此一來,想要跟天空相處的時候,只要把屋頂打開,想要陰翳的時候,關上就好,這個聰明的作品被稱為《Outside In》,是特瑞爾的《Skyspace》系列作品之一。當然,特瑞爾不僅是讓戶外的自然光線直接、豪邁地灑進室內,而是經過精密地計算過後,在天窗的四周精準地以各種細膩的人工光線搭配演出。只要天候狀況允許,這個作品會在每天的早上與傍晚打開,而住宿在此的旅客,就可以躺在塌塌米上望著天空每一刻的變化,然後在這場由自然光與人工光線交織而成的光影秀中,慢慢地進入冥想的狀態。
然而,想要看著個作品,除了要手快(網路上預定住宿)之外,還得看人品,雖然早晨與傍晚的光線是最美的,但如果遇到氣候不佳,天窗是無法打開的,不過,光是靠著特瑞爾所設計的室內光線變化,也能體會那種進入冥想的感覺喔。此外,如果搶不到住宿也沒關係,這個空間在白天也是有開放讓一般訪客入內參觀的,但是這裡必須顧及到住宿客人的入住與退房時間,所以相較於其他設施,《光之館》的開放時段會比較短一點,如果想體驗這個作品的話,記得抓好時間前往喔。
《Light Bath》:讓全身都亮起來的神奇浴池 跟上面的作品《Outside In》不同,在光之館的一樓,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大浴池,就真的是必須住在這裡才能體驗到的作品了。在這個空間裡,唯一的光源來自於浴場入口以及浴池邊邊上條狀光纖,除此之外是完全沒有燈的;但神奇的是,走進浴池之後,在特瑞爾特別設計的光線下,人的身體就會變成白色的,有點像是我們穿著用含有螢光劑的衣服走進黑暗中,會有點微亮的感覺,但不同的是...這裡發亮的是我們的裸體(媽呀~好害羞)。特瑞爾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這個經驗,感受到「光」雖然是無形的,但它也是無處不在,而且還可以觸碰到你的。如果你真的太害羞,或是怕一片黑之中泡泡洗不乾淨的話,也可以選擇白天來泡,只要把一旁的落地拉門打開,外頭的一片綠色與自然光線灑入,就會有種在泡露天風呂的感覺。
其他作品:鑲在傳統日式家屋裡的各種光 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個比較大的作品之外,特瑞爾在《光之館》的各個角落中也藏有不少小型的照明設計創作,例如原本在日式房屋裡「床之間」,他就以作品來取代原本的書畫掛軸與花飾;或是他刻意在一樓走廊或房間裡使用鵝黃色的燈光,如此一來,當光線照在印有木紋的清水混凝土壁面上時,就會有一種《陰翳禮讚》中所形容的燭光閃爍的氛圍。
作品觀後感想與後記:探索屬於你自己的特瑞爾 只要是時間允許,特瑞爾在日本與台灣的不同系列作品,NANA濕婦都會盡可能前往欣賞,我常在想,為什麼我會這麼喜歡他的作品呢?我回想到最初第一次遇見他的作品,應該是在金澤21世紀美術館的《BLUE PLANET SKY》,這跟光之館中的《Outside In》一樣,也是屬於《Skyspace》的系列作品之一。但因為當時我還不認識這個藝術家,所以進到那個頭頂上開個洞,但裡頭甚麼都沒有的空間時,直覺反應居然是「嗯?作品在哪?」,然後就轉身走掉了XD。
後來,在慢慢認識這個藝術家之後,我才開始被他所設計的光影變化給迷住的,這跟進到安藤忠雄的建築空間裡所做的直覺反應非常像,總之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各種映照在空間裡光影就對了。所以,在特瑞爾的作品中,通常除了持續不斷變動的自然光線與人工光線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的東西,所以對於準備要來「欣賞」作品的觀眾來說,會很自然地就會開始搜尋作品(也就是「光」)在哪裡。
最後(年紀大了以後...),我才慢慢體會到,原來無論是自然光或是人工光線,其實都只是特瑞爾創作時所使用的「顏料」而已,他真正的作品,其實是用那些光線所營造出的「不真實的空間」。所以,後來再跟團員們預告說明時,我開始不太使用「欣賞」,而改用「體會」或是「感受」這兩個動詞來形容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雖然,特瑞爾說他從來不會預設自己的作品,要給來訪者甚麼啟發,或特別傳某些達特定的想法與意念,就是很單純地讓每個人依照自己不同的生長背景、當下的感受來欣賞與探索即可。但為了避免有人跟我第一次遇見他的作品時一樣,傻傻地就轉身出來XD,NANA濕婦覺得還是得稍微提醒大家,一定要留足夠的時間給特瑞爾先生的作品,因為他的作品是無形的,唯有安靜下來、緩慢下來,你才有機會探索出屬於自己的作品體驗。
註1:這棟星名家住宅興建於江戶時期(1842年),主人星名氏是當時一個田僑仔(豪農)兼賣酒、賣米還開了當鋪,所以也算是商人。因此,這棟豪宅與一般的農家建築風格不同,裡頭不僅有書齋、茶室,還有超級多的倉庫,用以存放他的貨品與寶貝們。而且為了因應冬季的豪雪,除了梁柱選用了特別粗的木材之外,房屋四周也有雁木構造(延伸至馬路上的屋簷,以形成用來遮雨、遮雪的騎樓空間);同時,最厲害的是還有一個用石頭砌成的超級大雪穴(面積36平方公尺、高3公尺),冬天時可以把雪儲存起來,夏天時這個雪穴就能變身成一個超大冷凍庫。這棟特殊的豪宅,在2002年被指定為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 小貓撲滿 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