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那些旅行社不愛排的地方系列||江之浦測候所(1)-杉本博司

2022/03/2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江之浦測候所」位於神奈川縣小田原市一片面向相模灣的小山坡上,這是個不知該把它歸類為美術館、博物館、表演舞台,亦或是展覽館的空間,因為,這裡綜合了所有事物與功能,無法被單一定義。若以GOOGLE MAP上將其分類為「博物館」來看的話,它的入場門票並不算便宜(日幣3300円),而且為了整體的參觀品質,不僅得事先在網路上預約以控制人數,還得被限制參觀時間(一天兩場,每場3小時)。再加上路幅狹小、交通不便等等的因素,自由行的訪客為了這個地方往往得花上半天以上的時間,團體旅客就更不用說了,光是入場費用就足以讓旅行社將其流放邊疆。然而,這裡可是有在玩攝影的人與建築控來到日本時,必定列入清單的朝聖地之一。在我們進入到這個有趣的空間之前,依照慣例,當然還是會想跟先大家分享一下這個空間的創造者「杉本博司」的故事與創作。

杉本博司-不安於攝影師身分的協槓老年

杉本博司/照片來源:小田原市官網
杉本博司,一位1948年出生的日本協槓老年,最為人知的身分是「攝影師」,但其實在他身上,我們還能看到骨董商、哲學家、建築師、作家、當代藝術家、造園師、石頭收藏家、能劇愛好者...等等的多重身分。也因為如此,有別於其他著重於「捕捉瞬間」的攝影師,在杉本博司的攝影作品中,反而多了幾分哲學與藝術的味道在裡頭,尤其是有關「變動VS永恆」與「時間」的概念,一直都是他想探討的議題,這些我們都會在後面介紹他的作品時可以看見。同時,由於他的作品通常都不是單幅相片,而是由多幅相片所組成的一系列作品,所以創作的時間都拉得很長,例如他已經持續創作了40年,也最廣為人知的系列作品《海景》(Seascapes),當我們在許多美術館或展覽中欣賞部分作品的同時,他仍繼續在世界各地尋找下一面海景。在杉本博司將近50年的創作生涯中,每個系列的攝影作品都非常的精彩,想要從中選取經典作品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下面NANA濕婦僅會選取幾個系列作品來做分享,主要是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初步地認識這位攝影大師,看完之後如果你覺得他實在是太可愛了,就可以上網搜尋更多他的作品與看看他寫的書,如此一來,有朝一日當你造訪江之浦測候所時,一定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喔。

《蠟像(立體模型)》(Diorama)系列:對於「写真」的體悟

Polar Bear, 1976 /照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官網
這一系列的作品,是杉本博司於1970年代,剛到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進修時,因無意間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裡所看到的景象而得到的靈感。當時,他看著眼前那些即將面臨絕種,或是早已絕跡的動物模型,搭配上後面做得非常假的大自然背板,心想:「這看起來真假」。但沒想到的是,當他嘗試著閉上單眼來觀看,眼前立體的動物模型因為失去了遠近感而變成了一幅2D的畫面,這一幕反而讓他覺得一切都真實了起來。此時,他覺得自己好像開竅了一樣,他拿起了相機,透過巧妙地取景角度,把這一幕幕都拍了下來,並以黑白照片的方式呈現。神奇的是,原本看起來很「假」的北極熊,透過黑白相片以2D的方式呈現時,彷彿又恢復了生命力一般,而那些古代猿人們則好像在演穿越劇一樣,在眼前表演著鑽木取火給我們看。
在日文中,「照片」的漢字為「写真」,意思是攝影能反映出事物的「真」,而杉本博司在這次的創作經驗中發現,這些明明是「寫假」,卻能透過攝影卻也意外地能讓這些「假」,看起來很「真」,這是他第一次用一雙「攝影眼」來看這世界的系列作品。

《劇院》(Theaters)系列:被濃縮在一張相片裡的時空

U.A. Play House, New York,1978/照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官網
1970-1980年代開始,杉本博司善用了古根漢財團獎學金給他的一筆錢,開始在美國各地旅行並尋找靈感。這段期間,他造訪了許多劇院,開始了《劇院》(Theaters)系列作品的創作。他在電影上映的那一刻按下快門,並在電影結束撥放時關上,運用這種長時間曝光的方式,拍攝下一間美國劇院裡電影上映的畫面。由於長時間曝光的關係,前來看戲的人們因為移動而模糊、電影中的畫面也因不斷變化而變成一片空白;照片中唯一清楚可見的,只有劇院中的座椅、布幕與雕飾等,他們都因為不變動而被清晰地拍下。原來,他在這一張看似平靜的照片裡,壓縮了整整一部電影的時間與畫面在裏頭,這與一般我們所認知的「拍照就是要捕捉住瞬間的精采」不同,他想做的,是把「時空」的變換濃縮在一張照片裡。後來,他也陸陸續續造訪了許多荒廢的劇院、在戶外播放的天空電影院等等,也都運用相同的手法拍攝下一系列作品。
在這《劇院》(Theaters)系列中的每張照片,都花了一部電影上映的時間來拍攝。然而,相機雖會記錄,卻沒有記憶。
杉本博司說:「如果將人類的一生比喻成攝影,那麼眼睛的水晶體就像鏡頭、視網膜是底片、瞳孔是光圈…,至於快門呢?快門打開的時間就是曝光的時間,所以從出生睜開雙眼的那一刻,到臨終闔眼為止,人類眼睛的曝光時間,也就只有這麼一次。」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直到闔上眼的那一刻,便是一部專屬於我們自己的電影,而電影情節就相當於我們這一生所經歷的所有事情。照相的過程中,雖然記錄了整部電影的所有片段,就像我們人生中所有的喜怒愛樂一般,但最終呈現出的畫面,卻只是一面空白的畫面,彷彿甚麼都沒發生過一般的虛無。而對比我們如煙火般燦爛卻消縱即逝的一生,自始至終都不動的布景與空間(這個世間大自然的萬物),卻清清楚楚地被留在了這張時空相片裡。這時候,是不是很想要撥放一段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做為呼應XD。你說,杉本博司的作品是不是有一點人生哲學在裡頭呢?

《海景(海平面)》(Seascapes)系列:跟石器時代的古人一起賞海景

Caribbean Sea, Jamaica, 1980/照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官網
《海景(海平面)》(Seascapes)系列應該算是杉本博司最著名的系列作品之一了,他想拍出一套遠古世紀的人與現代人都能看見的相同風景,似乎是想尋找在現今世界上,那些還僅存的、依舊不變的事物。於是,他找到了海景。他認為海平面是從遠古至今,乃至於未來永遠不會變的東西,他相信,石器時代的人站在陸地上看海平面,跟現在人看到的畫面一定是一樣的。於是,他揹著相機到世界各地尋找這樣的風景,同時,在拍攝時有三個堅持:
  1. 天空與海的比例一定為1:1,各佔畫面的一半;
  2. 一定要站在陸地上拍攝(因為古代沒有飛機、也沒有船、沒有燈光);
  3. 拍攝時,絕對不拍到海以外的東西(如山、船、島等,這些都是可因人類活動而造成改變的地景)。
在這樣的堅持底下,他所拍攝出來的每一張照片,唯一會造成差異的因素,就只剩下拍攝時的濕度、氣溫、雲霧、光線等這些來自於光線、水、空氣的變化。他甚至還會為了取某個月光照射的角度,而特別計算時間,並等候到適當的時機才按下快門。有趣的是,杉本博司自己也說,如果不特別做筆記,有時候他也會忘記自己所拍下的是哪裡的海景,因為彼此之間的相似度實在是太高了,這是他自己在尋求「永恆不變」時所造成的小困擾XD。
但矛盾的是,在日本直島上的貝尼斯美術館(Benesse House Museum)裡,他又刻意要求館方將他的作品放在戶外展示,而且要放在最容易受到風吹日曬雨淋的位置。因為,他想做個實驗,看看他作品在經過時間與大自然的催化之後,是否可以產生顏色與質地上的改變,然後,他想去當初拍下這些作品的地點,再次拍攝一樣的畫面回來做比對。沒想到,就算這些作品已經被掛美術館的戶外空間,也經過了20年後的展示,但因為美術館實在是維護得太好了XD,所以新舊照片的差異程度並不如他所預期。於是,他便跟館方人員要求一個更加嚴峻的場所來擺自己的作品,這次,他決定把其中一幅作品掛在海邊的岩壁上,這次經過更嚴厲的環境破壞與催化後,就作品果然就快速地劣化,他老人家就很開心地開始比對新舊照片的差異,玩得不亦樂乎。聽完美術館館方人員說的這個故事,我真心覺得杉本博司真的是個腦袋很有趣的人,在追求永恆不變的同時,也充滿了對「被腐蝕後的美(就像古董一樣)」的期待,是一個同時追求永恆與變動的藝術家。
位於直島海邊懸崖上的《海景》作品,Time Exposed, Benesse House Museum Outdoor works, Naoshima, 2006 - /照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官網
關於杉本博司的《海景》(Seascapes)系列作品,我還聽過一段與台灣有關的小故事。據說,早在他還沒出名的1980年代,也曾經揹著沉重的銀鹽相機,租了一部車在台灣到處尋找適當的海景。最後,他終於在台灣東岸的蘇花公路上,找到一個符合他三個拍攝原則的地點,正當他興奮地在路旁架設起相機,準備拍攝的前置作業時...台灣的交通警察出現了!警察杯杯對他說:「先生,你車子停這裡,還有你這樣在路邊很危險,要趕快離開喔~」。挖哩~~對,就這樣,台灣東部海岸的海景就這樣失去了被攝影大師紀錄下來的機會了,警察杯杯啊~那是一個讓台灣曝光的大好機會啊!!(我知道現在這樣吶喊也沒有用,但真的覺得好可惜啊!)

《陰翳禮讚》(In Praise of Shadow):與谷崎潤一郎的對話,對於燭光的迷戀

In Praise of Shadow 980726, 1998/照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官網
日本昭和時期的著名小說家谷崎潤一郎,曾經出過一本經典散文集《陰翳禮讚》,由於他在書中描寫日本人對於美學的觀念非常精闢,至今仍被許多國外學者視為是瞭解日本美學的聖經之一,日本國內的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以及杉本博司也都非常推薦這本書。在還沒看過這本書時,我曾經以為它非常的艱深難懂,但實際看過之後,發現谷崎潤一郎寫得非常平易近人,甚至非常有畫面XD(以後有機會我們再來做分享,真的是很精彩的一本書)。書中谷崎潤一郎對於日本人慣用的漆器、廁所、食物、乃至光影的美學等等都有所描述,其中有一段是描寫燭光的美,同時也強烈表達了他對於象徵「進步」的人造光線非常之不屑,他認為這種人造光線非常地粗暴(簡言之,就是不美啦!)。杉本博司想必也對這段內容非常有同感,他表示燭光的閃爍與明暗讓他覺得更為自在,他曾經在訪談中這麼說過:「我也是個落後時代的人,這大概是我至今仍堅持用銀鹽相機創作的原因吧,如果哪天所有的底片公司都倒光了,我會開一間公司繼續製造底片。」

某個夏天的夜晚,杉本博司推開了窗戶,點燃一支蠟燭,然後決定拿起相機按下了快門,他想記錄下「蠟燭的生命」,就像當年他記錄下一部電影的開始與結束一樣。在微風中搖晃的燭光,在幾個小時後燃燒殆盡,空間恢復一片黑暗,他也靜靜地關上了快門,這系列向谷崎潤一郎致敬的作品《陰翳禮讚》於是誕生。每一根蠟燭的壽命長短,在不同的夜晚都不相同,有短暫而強烈的、也有漫長而細微的,但無論如何,燭光都讓他感到心安。我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一系列的作品,是在山梨縣清春藝術村裡。一整排高矮胖瘦的《陰翳禮讚》系列作品,被展示在安藤忠雄所設計的「光之美術館」裡。那是一棟只依靠自然光線照明的建築物,搭配上杉本博司的《陰翳禮讚》主題,這世界上還有比這還完美的組合嗎?看著每一幅照片代表著不同蠟燭的一生,有的因猛烈燃燒與燭光晃動而使得畫面明亮,有的則細緻而溫柔地燃燒著,如果每根蠟燭都是一個人,那我彷彿就能透過照片來想像它的一生,無論最後呈現的畫面如何,都有他們各自的美。講到這裡...是不是又覺得開始有點哲學了呢?不過,比起廣為人知的《海景》系列,我真心更喜歡《陰翳禮讚》,你呢?
以上有許多內容為NANA濕婦在看過杉本博司的書與作品之後,自己的解讀與理解,如果你也曾看過他的作品,而有不同的詮釋角度,非常歡迎您在底下留言與大家分享喔。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168會員
166內容數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