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起,訊息戰便始終是熱門話題。
2022 年 8 月 9 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道,儘管自2月以來,多數社交媒體已對俄羅斯媒體的官方帳戶採取措施限制,例如《今日俄羅斯》(RT)便被Facebook、Instagram、TikTok、Youtube等平台限流或強制下架,《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的處境亦不遑多讓。但半年過後回顧戰果,此般圍剿似乎未竟全功。
該篇報道指出,儘管各大平台接連封禁RT,但有鑑於禁令發起方大多只關注自身慣用語言,例如英語、法語、德語,執法資源更有超過80%是英語,加上禁令並非以「一攬子」形式發出,而是多次逐步積累而成,故種種禁令執行下來,雖說確實打擊了俄羅斯的宣傳管道,卻也同時擠壓出地區和語言的「楚河漢界」:在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甚至日語平台上,俄羅斯媒體的流量不減反增。
以西班牙語輿論場為例,RT en Español、Sputnik Mundo與RT Play en Español皆是拉丁美洲的Facebook頁面瀏覽量排行前十,RT en Español尤其是拉美區域「可信度頗高」的媒體,其網站整體有42%的流量來自阿根廷、委內瑞拉和墨西哥;Facebook頁面則有1,800萬粉絲,超過RT的英語網站與CNN的西班牙語頻道。
除此之外,戰爭爆發後至3月中旬,RT在Facebook上的阿拉伯語頁面RT Online,也被統計出高達187%互動增長率;日本的Sputnik主頁流量同樣有所上升,足見西班牙輿論場的現象並非孤例。
從當下的國際傳媒與話語結構來看,RT與Sputnik的逆勢突圍,既因俄羅斯擅於操作「術」,也與其所憑藉的「勢」有關。
「術」:如何在制裁下遍地開花 首先,訊息戰的重點在於敘事的版圖爭搶,也就是在曝光自身宣傳話語後,使論述內容為人所信服,甚至足以同相反敘事形成抗衡。在此脈絡下,宣傳平台與渠道的暢通是第一要務,否則縱使論述戰線排布周全,也終究是有口難言。
而俄羅斯在戰火爆發後,便迅速陷入被「強制聾啞」的劣勢:2月27日起,歐盟宣佈禁止RT和Sputnik在27個成員國的業務,此一禁令連帶影響了英國與新加坡等非歐盟地區的RT電視網絡,因其同樣仰賴來自歐盟的信號源;Facebook、Instagram和TikTok則於2月28日起,限制歐盟用戶使用RT和Sputnik的社交媒體內容;微軟也在同日移除了MSN、微軟商店和微軟廣告網絡中,RT和Sputnik的相關內容;YouTube自3月1日起,禁止用戶訪問歐盟國家與英國地區的RT和Sputnik頻道,並於3月11日正式在全球範圍內屏蔽RT與Sputnik;Apple也於3月1日宣佈,在除俄羅斯以外的所有國家、地區的App Store中,刪除RT和Sputnik;Reddit亦於3月3日起禁用RT與Sputnik的鏈接;3月4日,RT America宣佈關閉。
如此圍剿,確實一度讓俄羅斯的宣傳陷入絕境;但在短暫的混亂後,俄方迅速站穩陣腳,以「術」殺出重圍。
根據總部位於倫敦的「戰略對話研究所」(ISD)於7月發出的
調查報告 ,俄羅斯分別透過四種類型的網站,在歐盟制裁的槍林彈雨中穿梭:第一,指向RT服務器、且是並在戰爭爆發後新創建的RT域名變體網站;第二,與RT頁面完全鏡像的網站,但不能直接歸屬於RT的官方出口;第三,從RT全文複製文章的網站;第四,將流量引導至RT的引流網站。
其中,第一與第二種類型網站,在3月至7月間已累積數百萬的瀏覽量,關鍵便是RT官方帳戶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即便用戶無法從歐洲位置訪問RT 的Facebook帳戶,Twitter用戶仍可通過手動更改帳戶位置,輕鬆規避此一禁令。此外,四種網站的內容皆未被Google搜索結果所過濾,故讀者仍有可能通過搜尋引擎,而將流量貢獻給RT內容。
以德語輿論場為例,在原有的RT Deutsch(域名「deutsch.rt.com」)遭封禁後,RT迅速推出了新的變體網站(域名「rtde.site」),繼續運營德語版新聞網。
而在戰果豐碩的西班牙語輿論場,RT更是多管齊下。在2月至4月期間,RT官方Twitter帳戶分享了域名「es.rt.com」和「actualidad.rt.com」的網站鏈接,兩者皆屬「rt.com」官方網站的子領域;4月開始,RT官方Twitter開始大量分享域名「actualidad-rt.com」、「esrt.press」、「estr.online」的網站鏈接,這些網站無一例外,皆是RT西班牙語新聞網站的複製,RT官方Twitter甚至會發文貼出連結,提醒讀者:「如果頁面無法正常工作,您可以試試這個地址」。
而除歐盟外,RT亦在美國與加拿大殺出重圍,分別於美國視頻共享平台 Gab TV、加拿大的視頻分享網站Rumble上創建頻道,持續播送RT的24小時直播節目。
「勢」:人們對西方敘事的厭惡 事態發展至此,西方的圍堵可謂功敗垂成,俄羅斯原有的宣傳管道確實在多數平台上遭遇截殺,但百密總有一疏,莫斯科正是藉此「一疏」延續戰線,繼續訊息戰的宣傳基調。然而上述操作不過是「術」的展演,俄羅斯的訊息戰之所以能引發迴響,關鍵還是「勢」的變化,也就是全球閲聽人對西方敘事的厭惡。
回顧2003年冷戰結束之初的伊拉克戰爭,彼時全球幾乎少有聲音質疑美國興戰,即便電視轉播的炮火如此無情,當地民眾的哭喊何其慘烈,全球多數閲聽人依舊深信這是「必要的犧牲」,是為解放伊拉克、推翻獨裁侯賽因(Saddam Hussein)政權、讓當地成為中東民主基石的「正義之戰」。
然在當地軍民付出慘痛代價後,伊拉克或許成了符合美國標準的「民主國家」,擁有定期且公開的議會選舉,但戰火摧毀的經濟榮景難再復甦,羸弱的中央政府無法回復故有領土,「伊斯蘭國」(IS)等極端組織更是遍地叢生。由結果觀之,美國確實重塑了伊拉克,但這樣的伊拉克與其當初誇下海口的光明畫面相差甚遠,甚至予人每況愈下的荒涼感。
此後伴隨美國的干涉與許諾日漸破產,包括在多年後被人嘲諷為「阿拉伯之冬」的2010年中東劇變,以及日漸引發負面輿論的「顏色革命」,有部分全球閲聽人開始對西方敘事產生逆反情緒,認為所謂大行其道的「自由民主」,不過是門羅主義全球化的糖衣毒藥;而西方譴責的獨裁者與暴君,反是遭「自由民主」大棒迫害的蒙冤者;被「民主化」、「顏色革命」席捲的地區,則往往是廢墟多於建設。由此視角觀之,伊拉克戰爭看起來更像一塊多米諾骨牌,而非僅是一次美式例外主義的展現。
平心而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其對外干預邏輯、行動內涵長期以來並未發生顯著變化,皆是在地緣政治盤算,夾雜長遠的政治意識形態陣營塑造考量下,以「自由民主」為宣傳話語,煽動並協助組織暴力為行動,干預一地的內生政治運作,以強化自身對該地的宰制,在中東與非洲如此,於烏克蘭等中東歐地區亦然。但全球民眾的感官不可能永遠閉塞,尤其進入網路時代後,上述地區的紛亂可謂「鐵證如山」;此外伴隨美國的政經實力日漸萎縮,中俄等新興國家市場崛起,不少排斥西方陳舊敘事的閲聽人,開始集結在西方宣傳的對立面,並讓原本位處輿論場下風的非西方國家,有了遂行宣傳的底氣與空間。
早在俄烏戰爭前,2021年的阿富汗變天便是一次震撼。20年前塔利班仍是迫害少數族裔、壓迫女權、反現代化、保守倒退的「邪惡集團」,集滿所有負面標籤、聲名狼藉;此次重奪政權,卻意外在全球網路收穫不少好評,甚至有人將其比喻為「解放者」,帶領阿富汗民眾擺脱美帝國主義宰制。如此浪漫化敘事之所以盛行,關鍵並非剛接管政權的塔利班是否改頭換面,甚至也與其是否利用網路宣傳突圍無關,而是西方敘事譴責在前之故。
同理,此次俄羅斯之所以能在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甚至是中文用戶間,推廣自己的俄烏衝突敘事,包括北約持續東擴、頓巴斯地區發生種族滅絕、烏克蘭新納粹暴行氾濫、美國在烏克蘭廣設生物實驗室等,除了因其善用傳媒、網路工具遂行突圍外,關鍵便是上述語言的輿論場,早已聚集許多對西方版本敘事不滿的人群。而不滿情緒的根源,除因西方一貫的「自由民主」話語幾近破產外,也與中東、拉美、中國近年的與美摩擦息息相關。
簡言之,俄羅斯此次宣傳訊息戰,在遭逢了西方聯合圍剿後,仍能殺出一條血路,既是因其掌握了突圍的技巧與工具,也是因為早在莫斯科行動前,便有數量可觀的人群,在情感上選擇了與西方相反的敘事戰線。
原文發表網址:
20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