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上映的《雨果的冒險》,讓飾演雨果的英國少年阿薩巴特菲德〈Asa Butterfield〉開始受到影迷的注意。如今 16 歲的他,主演改編自暢銷科幻小說作家“歐森史考特卡德”1985 年的熱門科幻鉅著【安德的遊戲】,將小說主角中的那種早熟內斂與懂得運用黑暗勢力的人物個性揣摩的十分到位,演技層次上比起《雨果的冒險》更顯豐富,怪不得在英國新生代的演員中格外受到重視,無論是青少年心態的情緒掌控,還是在集體受訓生活中對於反抗霸凌與面對上級威權的挑戰等,他都能完美地詮釋出導演所希望達到的效果與張力,可以說本片的焦點都在他身上是一點也不為過的,而他也果真當之無愧。
拜現今電影特效與電腦動畫的大躍進,導演可以盡情將小說中的諸多科幻情節呈現在觀眾眼前,特效雖然沒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突破,也沒有採用3D攝影來製造景深與立體感,但基本上影片色彩控制與畫質感都還算不錯,寬闊無垠的宇宙環境影像也十分逼真,而且在無重力戰鬥訓練空間的創造上加入了運動比賽的策略運用,訓練的同時其實也算是一種遊戲觀念的養成,對於青少年的智力開發與團體合作上也都十分有幫助。
【安德的遊戲】科幻小說既然是以青少年電玩戰爭生存遊戲題材為主,因此觀眾千萬別期待這部電影會是動作場面激烈的科幻戰爭片,雖然人類與蟻族的戰爭是故事主軸,但作者真正要敘述的重點,卻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同儕競爭、霸凌、強弱生存法則、友誼、認同、合作等考驗,當人類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之際,青少年也被逼得必須提早成長至足以擔當戰爭前線的戰略指揮者,而這些訓練過程與青少年的心路歷程轉變,事實上才是作者在戰爭故事當中所要闡述的『解救與毀滅』理念,對照最後安德的說法:『如果知道最後的測試考驗,其實是真正的毀滅之戰,那麼他的戰略也許就會有所不同,不會讓那麼多的人來犧牲了。』但他同時也知道,要是他事前知道這是一場實戰而不只是測試,最後能否贏得勝利其實是個很大問號的。
要知古往今來,戰爭無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殘酷現實與無奈付出的代價,何況是人類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因此哈里遜福特所飾演的國際艦隊司令葛拉夫才會說:「如果人類最終滅亡了,那麼我們現在所討論的一切,像是對於這些青少年學員嚴格或殘忍的訓練方式,最後都會變成無關重要,甚至沒有意義了。」這就是一種『戰爭是獲得和平的手段之一』理念,解救自己的同時,往往帶來的就是對於敵人的毀滅,否則被毀滅的就將是自己了。
本片並非像《星艦戰將》一樣的讓士兵直接拿槍和外星蟲族作戰,所以如果你想看到蟲族被槍砲打得蟲汁灑開的血腥畫面,那麼建議您還是回去玩以前的電玩遊戲比較快,【安德的遊戲】作者要說的是更深一層的戰略思維與人性在面對不同環境下的變化,因此編導都把影片重心放在學員的受訓過程與各種心理情緒的壓力承受度,對於看慣許多正面交鋒作戰電影的觀眾來說,刺激度與視覺震撼度肯定都會有所不足,但卻不代表電影本身不夠精彩,端看自己是從那一個角度來欣賞而已。對我來說,本片所要闡述的理念是比較接近實際人性的,像主角安德除了先天性的智能優勢外,面對環境外力阻礙時一樣會有人性黑暗面的能量展現出來,為了求勝,該取巧時就不會呆呆地被規則給綁住、該利用敵人弱點時也不會裝作一副悲天憫人的聖人模樣,這也是艦隊司令把所有希望寄託在他身上的主要原因,因為只有懂得利用,或者說敢於狠心去犧牲他人性命來獲取最終勝利的指揮者,才能承擔起這種重責大任。
電影中另一個也是從童星開始演戲的少女“艾碧貝絲琳〈Abigail Breslin〉”,像《流行教母》、《小太陽的夢想》、《愛情三選一》等都是她較為影迷所知的電影,本片中她是飾演安德的姊姊“瓦倫蒂”,比起她小時候的電影作品來說,參與這部電影有點像是友情客串演出,無論是戲份或演技發揮性都受到劇本角色所限而無法受到太多人的注目,但其實以她的資質與潛力來說,日後只要外型不要變得太離譜,相信還是能在未來諸多電影中看到她的。
至於安德最後對於蟻族究竟是準備第二次侵略地球,還是 50 年前被人類擊退回到自己星球後,只剩下做有朝一日人類全面反擊毀滅的防衛能力,這一點他是和艦隊司令觀點有所不同,只是在各自種族的延續生存抉擇下,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注定最後只有輸贏,輸者滅,贏者存,換做要是蟻族有足夠能力來消滅人類,我想他們為了生存也會毫不留情的,所以最後蟻后的現身反而有點矯情了些,否則我對本片的評價應該會再更高一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