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城市是一場幾何的狂歡,如何在狂歡中辨別地獄?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名:看不見的城市
作者:Italo Calvino
譯者:張密
這是一本輕盈又優美的不可思議的書。掌握天下的可汗對眼前這位自稱是馬可波羅的旅人一開始並不上心,他深知自己已擁有的太多,夢裡的珍寶已追不上宮殿裡鋪張蔓延的異色。當馬可波羅娓娓道來他所到過的每一個城市時,他終於不再昏昏欲睡,原本嗜眠的他開始與馬可波羅交談、辯解、爭論,當他們穿過一座又一座的宮殿,展現開來的這座富麗堂皇的皇居著實是一塊無血肉的廢疽。
卡爾維諾:這是本由多面構成的書,幾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結語,它們是沿著所有的棱寫成的。
我並無法用彙整與批判的方式寫這本書的評語,並不僅是我力有未逮,也不僅是我深愛著這本書。僅僅是因為這本書在敘述上彷彿是沿著圓的切面行進--我們能夠抓住的僅有切面的那一瞬間靜的態樣,我們已經習慣用歷史去塑造輝煌,但這些都無法幫助我們洞悉圓的恆動的全貌。因此僅留下幾點閱讀後的感受:
這個時刻的他,會發現我們一直看得珍奇無比的帝國,只不過是一個既無止境又無形狀的廢墟,其腐敗的壞疽已經擴散到遠非權杖所能救治的程度,而征服敵國的勝利反而使自己承襲了他人的深遠禍患,從而陷入絕望。
這個故事是世界過濾掉自身的時間與空間,獨留下人性中記憶與慾望存留著的那一點遺跡。或許卡爾維諾想表達一點,只有擺脫掉擁腫的景觀中才能看到,從重力中解放的物體純粹的本質。彷彿在我與非我交集之處,才能一窺我們曾經定論並決定位置的一切異質所具有的相關聯性與同質性,同時間心裡深處將不可避免將會升起一股情緒,因為我們將看到孿生的它們是多麼難以企及彼此,天堂與地獄如同書頁的兩面。當我們從高處、從遠處看去,當我們以為所見的並不是真實,卻發現從中心所望出去的同樣不是。
這對孿生的城市並不相同,因為在瓦爾德拉達出現或發生的一切都不是對稱的:每個面孔和姿態,在鏡子裡都有相對應的面孔和姿態,但是每個點都是顛倒了的。兩個瓦爾德拉達相互依存,目光相接,卻互不相愛。
人們的意識習慣從一個實際的物體上作為始點去尋找一個支點,然後在支點的另一端指向並尋得事物被賦有的意義。但卡爾維諾將網撒在事物的「位置」上,轉而去描述那些被網羅的事物的特性,從而這些事物並沒有一個支點,它將事物連結到另一個事物,從空間連結到另一個空間,從而這些事物終於得以擺脫我們習以為常的既存現實,宛若將現實這黑泥土刮洗乾淨後展現出的晶瑩鱗片。
城市就像一塊海綿,吸汲著這些不斷湧流的記憶的潮水,並且隨之膨脹著。
我自認,在故事中要能做到虛實交錯是非常困難的,就像一個人的立場不能時不時地跳躍、疲於奔命。我非常喜歡卡爾維諾那些從想像中提取的記憶,那些圖像是那麼的飽滿,卻又是任何人在任何一天都有可能機緣下遇到的圖景,只消一眼就能明白,那正是過往某一刻自己確實存在的證明。正因為他所描繪的實與虛具有如此強烈的情感,因此卡爾維諾才能將這股力量萃取出來,並用輕盈的圖紙拓印其上。
「我既無欲望又無畏懼,」可汗說,「我的夢境不是由心靈,就是由偶然而生。」
「城市也認為自己是心思和機緣的產物,但是這兩者都不足以支撐起那厚重的城牆。對於一座城市,你所喜歡的不在於七個或是七十個奇景,而在於她對你提的問題所給予的答覆。」
「或者在於她能提出迫使你回答的問題,就像底比斯通過斯芬克司之口提問一樣。」
他用一種詩意的方式展出了一元復始的恆定,以及分合中萬物歸一的序章。任何一個事物、生命,時間與空間,皆存在著轉換與重現的可能。人類擁有把這個假設化為事實的能力,這是身為人最深刻的品質。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發現某些過往的圖貌時,往往會潸然淚下或是裹足不前。生命隨著旦夕禍福緊緊相依,在我們還無法察覺的時刻就開始帶領我們邁向終點。儘管我們可以辨認出孕婦、嬰兒與死者,可以辨認出社會的階級、位置與徵態,但我們依然無法辨別出人類與宇宙之間互存與互相依附的關係。
在地獄裡尋找非地獄的人和物,學會辨別他們,使他們存在下去,賦予他們空間。
這是一本多麼美麗的書,無論從哪裡讀起,都是讓想像力湧入的開始,無論從哪一句讀起,都是詩在舞蹈。這些從微小的慾念開始建構起的繁複城市,最終成了慾念的棲息與醞釀之地,無垠的道路與隧道互相連接,成了一座無休止的迷宮。是卡爾維諾點醒了我們,非地獄在這些地獄之中,讓它們目光相接,並嘗試相愛。
avatar-img
3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讀後雜談❤️ 書名:看不見的城市 作者:伊塔羅·卡爾維諾 馬可波羅向大汗敘述他「見過」的城市,語言中充滿有趣的隱喻和奇幻色彩。一切都非常模糊朦朧,這正是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 讀者可以是這本書裡的任何角色,靈活的切換視角會有多元觀感,也觸及到了哲學領域:人類、慾望、死亡、靈魂、界線、存在。
Thumbnail
很多人都以為心靈世界是人類幻想的,屬於想像的一種,只是對現實世界的投射,但是事實上,心靈世界是存在的,他就如同大海般的遼闊和深,絕大部分的人所能及的心靈世界非常淺,就如同我們在海灘戲水,輕而一舉踩在沙上,令我們感到安心,然而,在往前走,那漆黑深不見底的心靈世界中,潛藏著古老存在,他在深淵等待著我..
Thumbnail
柏拉圖《理想國》的“洞穴寓言”描述了一個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哲學思考,揭示了人接受新事物和反思的過程,以及面對困難與痛苦時的掙扎。不斷嘗試尋求真理,並對知識與追求的光明抱有希望。
Thumbnail
法蘭茲卡夫卡是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文學為主,但人們談論存在主義哲學時也經常提到他。《變形記》、《審判》和《城堡》是他的代表作,這三部作品都有濃厚的存在主義色彩。其中,《城堡》為前兩部作品提出的問題提供了部分的解答,但其難解的程度經常讓人不得其門而入。這篇文章試著要找出那扇門。
Thumbnail
讓我們不厭其煩地重覆﹐卡羅似乎在不斷印證我們對《愛麗絲奇境歷險記》的觀察。卡羅對語言哲學的關注已經無從置疑﹐令人驚奇的是他的觀點很是現代﹐超越時人﹐即使已經踏入廿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卡羅寫於十九世紀中後期的遊戲文字讀...
Thumbnail
  「令人厭倦的沙漠裡有一片恐怖的綠洲。」─波特萊爾   本書是智利小說家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ño, 1953-2003)的最後一部小說(2004),由五個部分所組成,原先預計以一年一部的時間依序出版,為的是讓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有更好的收入,後來為了尊重《2666》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Thumbnail
你想像的巴黎真的是真正的巴黎嗎?看完這本書後,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
Thumbnail
香格里拉,泛指烏托邦式的世外桃源。而這樣一個美好的詞彙,卻與「毀滅前」三字形成鮮明對比,本書便以此看似矛盾的書名拉開帷幕。 當人生將盡,所有的規則與律法皆會被推翻,金錢不再能買到糧食,法律不再能約束人性,所謂的「未來」將被虛無縹緲取代。在這僅剩的一個月,你想做什麼,抑或是說:「你能做什麼?」
Thumbnail
讀後雜談❤️ 書名:看不見的城市 作者:伊塔羅·卡爾維諾 馬可波羅向大汗敘述他「見過」的城市,語言中充滿有趣的隱喻和奇幻色彩。一切都非常模糊朦朧,這正是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 讀者可以是這本書裡的任何角色,靈活的切換視角會有多元觀感,也觸及到了哲學領域:人類、慾望、死亡、靈魂、界線、存在。
Thumbnail
很多人都以為心靈世界是人類幻想的,屬於想像的一種,只是對現實世界的投射,但是事實上,心靈世界是存在的,他就如同大海般的遼闊和深,絕大部分的人所能及的心靈世界非常淺,就如同我們在海灘戲水,輕而一舉踩在沙上,令我們感到安心,然而,在往前走,那漆黑深不見底的心靈世界中,潛藏著古老存在,他在深淵等待著我..
Thumbnail
柏拉圖《理想國》的“洞穴寓言”描述了一個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哲學思考,揭示了人接受新事物和反思的過程,以及面對困難與痛苦時的掙扎。不斷嘗試尋求真理,並對知識與追求的光明抱有希望。
Thumbnail
法蘭茲卡夫卡是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文學為主,但人們談論存在主義哲學時也經常提到他。《變形記》、《審判》和《城堡》是他的代表作,這三部作品都有濃厚的存在主義色彩。其中,《城堡》為前兩部作品提出的問題提供了部分的解答,但其難解的程度經常讓人不得其門而入。這篇文章試著要找出那扇門。
Thumbnail
讓我們不厭其煩地重覆﹐卡羅似乎在不斷印證我們對《愛麗絲奇境歷險記》的觀察。卡羅對語言哲學的關注已經無從置疑﹐令人驚奇的是他的觀點很是現代﹐超越時人﹐即使已經踏入廿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卡羅寫於十九世紀中後期的遊戲文字讀...
Thumbnail
  「令人厭倦的沙漠裡有一片恐怖的綠洲。」─波特萊爾   本書是智利小說家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ño, 1953-2003)的最後一部小說(2004),由五個部分所組成,原先預計以一年一部的時間依序出版,為的是讓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有更好的收入,後來為了尊重《2666》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Thumbnail
你想像的巴黎真的是真正的巴黎嗎?看完這本書後,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
Thumbnail
香格里拉,泛指烏托邦式的世外桃源。而這樣一個美好的詞彙,卻與「毀滅前」三字形成鮮明對比,本書便以此看似矛盾的書名拉開帷幕。 當人生將盡,所有的規則與律法皆會被推翻,金錢不再能買到糧食,法律不再能約束人性,所謂的「未來」將被虛無縹緲取代。在這僅剩的一個月,你想做什麼,抑或是說:「你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