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卡夫卡《城堡》再讀已是書中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是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文學為主,但人們談論存在主義哲學時也經常提到他。《變形記》、《審判》和《城堡》是他的代表作,這三部作品都有濃厚的存在主義色彩。其中,《城堡》為前兩部作品提出的問題提供了部分的解答,但其難解的程度經常讓人不得其門而入。這篇文章試著要找出那扇門。

大學的時候初讀《城堡》,那時專注力正強,緊跟著K的腳步在城堡裡周旋,卻覺得暈頭轉向。多年後再讀《城堡》,取巧地省略細節,卻讓整個故事變得過度簡單:K要到城堡去擔任土地測量員,卻無法進入城堡,於是他暫住在城堡下的村子,交了名為弗麗達的女友,而他到最後都沒能進入城堡。這個故事充滿無力感,然而,除了無力感以外它還傳達了什麼?這個故事裡有真正的「希望」嗎?如果沒有,為什麼哲學家卡繆要用「希望與荒謬」來評論卡夫卡的作品?

我借助二手詮釋來理解卡夫卡的《城堡》。這篇文章將從米蘭昆德拉和卡繆對於卡夫卡的評論來切入,試著找出城堡裡的荒謬與希望。

無知先生|卡夫卡《城堡》:再讀已是書中人

無知先生|卡夫卡《城堡》:再讀已是書中人


昆德拉讀《城堡》

昆德拉在他的文學評論中多次提到卡夫卡及其《城堡》,而比較完整的評論是在他的文學評論集《簾幕》中的<撕破了的簾幕>。這段評論側重在城堡中的官僚世界,並指出這樣的世界對於日常生活的扭曲。這似乎顯示出對於昆德拉而言,城堡中的荒謬多過於希望。

昆德拉對《城堡》的解讀是從這句話開始:行政和生活彼此已經互換位置。這是K在村子生活後的感想,行政系統改變了生存概念對他而言的意義。昆德拉列出幾個關鍵詞來呈現這種改變。


1.自由

沒有任何人禁止K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他卻什麼也改變不了。就此而言,K在表面上是自由的,但這種自由卻是空洞的。


2.私生活

沒有任何人阻止K和弗麗達的親密行為,但他們也沒有任何隱私。於是,私生活不再私密,人與人之間也不再有祕密。


3.時間

自我不再和他人的時間對立,而是和行政系統的時間對立。這裡使用「對立」而不是「對接」有點令人費解,不確定是否為翻譯問題。對此我的理解是關於時間感:在行政體系中,我不再用他人的時間來衡量自己的時間,而是用行政系統的時間來衡量自己的時間,比如下次開庭是什麼時候,比如公文流程要跑幾天。在行政系統的時間中,個人的時間不知不覺走向盡頭。


4.冒險

冒險不是由個人的決定所開啟,而是由行政系統的疏失所開啟。K來到村子卻不能進入城堡,是肇因於城堡的疏失。他想求一個公道,面對他的卻是漫長等待。冒險不再充滿激情,而是迫於無奈。


5.戰鬥

在行政體系中,冒險是消極的,戰鬥也是消極的。K的戰鬥就是不斷和官僚見面,然後等待,等待,還是等待。即使等到戰鬥結束,也沒有真正的勝利可言,而是只有被耗盡的時間與生命。


昆德拉相當熟悉極權主義,而他眼中的城堡儼然是另一種極權主義:生活場域由行政體系所控制,人沒有隱私,也沒有改變社會的能力。在相當程度上,這也是當代社會的寫照。國家未必是以直接的手段來限制人民的自由,而是透過體系的方式,有系統地控制秩序,同時也限制了人的生命力。直至生命走向盡頭,國家都還是永垂不朽。


卡繆讀《城堡》

在《薛西弗斯的神話》的附錄<法蘭茲卡夫卡作品中的荒謬與希望>當中,卡繆評論了卡夫卡的《城堡》。他認為《城堡》是個冒險故事,是一場個人的冒險:靈魂追尋恩典,但任何作為皆為徒勞。這是這個故事的古怪之處,卻也是其張力所在。沒能抵達終點的追尋,究竟意味著什麼?

不同於昆德拉所看見的絕望,卡繆認為城堡為人的荒謬處境提供了治療方式,只不過這種治療無法使疾病痊癒,而是接納疾病,把疾病帶回日常生活。為了進入城堡,K努力融入村子當中,甚至被弗麗達所需要。「他從弗麗達身上獲得了某些超越他自己的事物。」卡繆寫道。透過弗麗達,K感覺自己超越了自己,也更加靠近了城堡。

卡繆認為這是一種「思想跳躍」:「這個微妙的療方使我們愛上壓垮我們的事物,並讓希望誕生於沒有出口的世界。」這種思想跳躍是卡繆理解城堡的關鍵:表面上,K臣服於生活,遠離了城堡;但實際上,他卻在日常中更接近城堡。也許把城堡想成神會更容易理解:人不是透過追求來接近神,而是透過生活來認識神。唯有放棄得到救贖,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救贖。

在這樣的脈絡下,卡繆將《城堡》的精神理解為希望,而非絕望。他提到齊克果所說的:「人間的希望應當被擊斃,唯有如此人們才能被真正的希望所拯救。」希望是來自於屈服,而非追求。與之相對的概念是尼采的清醒意識:他拒絕所有超自然的慰藉,而極力去征服一切。就此而言,卡夫卡在《城堡》顯現出的思想更接近齊克果式的信仰,K成為投身於生活的荒謬騎士。

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中,卡繆認為荒謬根源於人的呼求與世界的無理沉默之間的對峙。在城堡中,K呼求著意義,渴望得到城堡的回應,得到的卻只是無盡的延宕。他的處境無疑是荒謬的,如同薛西弗斯那般徒勞無功。卡繆說,我們應當想像薛西弗斯是快樂的,因為充實的生活就是對於神的否定,而使人成為自己的主人。K或許也是快樂的,但不是因為否定神,而是透過臣服來接近神。在這個意義下,卡夫卡的希望不是卡繆式的,而是齊克果式的。


結語

昆德拉對於《城堡》的解讀很貼近現實,卻充滿絕望:生活被行政所控制,成為無聊的不朽。反觀卡繆對於《城堡》的解讀,強調荒謬當中的希望,對於現代人而言可能更具啟發性。但我們真的能夠做到嗎?經歷重重阻攔,卻仍然沒有放棄進入城堡的希望?投身於現實生活,卻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超越的神?生活在現實卻不沉淪於現實,這種矛盾的狀態或許正是《城堡》得以成為經典的原因。


參考資料

卡夫卡,《城堡》。新雨出版,譯者:高年生。

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商周出版,譯者:沈台訓。

米蘭昆德拉,《簾幕》。皇冠出版,譯者:翁德明。

內容總結
城堡
4
/5
電影書籍哲學評論,試著在荒蕪的生活中種出點什麼。完整文章放在方格子,臉書和IG分享片段的文字。合作請私訊臉書或IG。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看完濱口龍介的《邪惡根本不存在》,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如同墜入五里霧中?但仔細想想,好像也沒那麼難懂:濱口故技重施,施展他曾使用過的敘事詭計,但這次被翻轉的不只是劇情和角色關係,還有電影所圍繞的概念本身。這是觀賞《邪》的趣味之處,也是考驗審美之處。在不合邏輯的劇情背後,濱口所做的是對文明與野蠻的再思考
4/5邪惡根本不存在
尤格藍西莫是很有意思的導演,在我看來他的電影處於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兼顧風格與戲劇張力。大家都知道《聖鹿之死》的典故是在希臘神話中阿加曼農得罪女神的故事,但尤格藍西莫不是單純地重現這個故事,而是藉由這個故事,配合電影的媒介來展現出人際關係裡的某種恐怖,這種恐怖的外表是復仇,內裏是父權與公正的觀念。
《可憐的東西》由尤格藍西莫執導,艾瑪史東主演。電影中有兩種主要的影像風格:一是「由遠拉近」的鏡頭,二是「窺視」的鏡頭。這篇文章將從這兩種風格切入,談電影中探究精神的轉變、窺視關係的轉變,以及電影如何把「人與神」和「女與男」的論題做出巧妙的交織,最後卻做出不對稱的處理,對此我將提供尼采式的解讀。
5/5可憐的東西
桑德爾《成功的反思》解析才德至上論的問題,並試著提出更理想的理論。上篇談到平等自由主義在經濟層面解決了才德至上論的問題,因為它透過重分配制度來讓運氣較佳者補償運氣較差者。然而,這套制度下的窮人依然痛苦,富人依然傲慢,平等自由主義哪裡出了問題?這是桑德爾這本書最核心的洞見,這篇文章將討論這個問題。
《東尼瀧谷》的敘事層層堆疊。前半段內斂得使人昏昏欲睡,直到東尼要求久子穿上妻子的衣服,衝突感才爆發出來:面對陌生女子的死,還有她留下來的滿屋子衣服,為什麼而哭呢?這部電影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短篇小說,收錄在《萊辛頓的幽靈》,由市川準執導,坂本龍一配樂,被視為最成功的村上春樹改編電影之一。
4/5東尼瀧谷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
看完濱口龍介的《邪惡根本不存在》,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如同墜入五里霧中?但仔細想想,好像也沒那麼難懂:濱口故技重施,施展他曾使用過的敘事詭計,但這次被翻轉的不只是劇情和角色關係,還有電影所圍繞的概念本身。這是觀賞《邪》的趣味之處,也是考驗審美之處。在不合邏輯的劇情背後,濱口所做的是對文明與野蠻的再思考
4/5邪惡根本不存在
尤格藍西莫是很有意思的導演,在我看來他的電影處於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兼顧風格與戲劇張力。大家都知道《聖鹿之死》的典故是在希臘神話中阿加曼農得罪女神的故事,但尤格藍西莫不是單純地重現這個故事,而是藉由這個故事,配合電影的媒介來展現出人際關係裡的某種恐怖,這種恐怖的外表是復仇,內裏是父權與公正的觀念。
《可憐的東西》由尤格藍西莫執導,艾瑪史東主演。電影中有兩種主要的影像風格:一是「由遠拉近」的鏡頭,二是「窺視」的鏡頭。這篇文章將從這兩種風格切入,談電影中探究精神的轉變、窺視關係的轉變,以及電影如何把「人與神」和「女與男」的論題做出巧妙的交織,最後卻做出不對稱的處理,對此我將提供尼采式的解讀。
5/5可憐的東西
桑德爾《成功的反思》解析才德至上論的問題,並試著提出更理想的理論。上篇談到平等自由主義在經濟層面解決了才德至上論的問題,因為它透過重分配制度來讓運氣較佳者補償運氣較差者。然而,這套制度下的窮人依然痛苦,富人依然傲慢,平等自由主義哪裡出了問題?這是桑德爾這本書最核心的洞見,這篇文章將討論這個問題。
《東尼瀧谷》的敘事層層堆疊。前半段內斂得使人昏昏欲睡,直到東尼要求久子穿上妻子的衣服,衝突感才爆發出來:面對陌生女子的死,還有她留下來的滿屋子衣服,為什麼而哭呢?這部電影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短篇小說,收錄在《萊辛頓的幽靈》,由市川準執導,坂本龍一配樂,被視為最成功的村上春樹改編電影之一。
4/5東尼瀧谷
邁可桑德爾《成功的反思》從反菁英的民怨現象切入:「向上流動」曾經是有力的政治口號,為何如今無法消除民怨?問題是出在這套觀念沒有被好好落實嗎?還是這套有關成功的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有說服力,遠勝桑德爾先前的任何作品,而後段雖有不足之處,卻也留下許多值得發展的理論方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K覺得彷彿別人斷絕了和他所有關係,彷彿他現在自然也比任何時候更為自由,可以在這個原本禁止他來的地方等待,要等多久都可以,彷彿她替自己爭取到這份自由,幾乎沒有別人可以做到,也沒有人可以移動他或趕走他,就連跟她說話都不行,然而—這份確信至少同樣強烈—彷彿也沒有甚麼比這份自由、這份等待、這種不可侵犯、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書如其名,就是講述發生在一小鎮的故事,有一堆看似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突然有一天,恐怖的事情接二連三的入侵他們的生活,一切越來越失控,越來越超乎常理;沒有真相,沒有希望,界線被打破,荒謬且可怕的惡夢直接走進現實...
Thumbnail
日記,是一種紀錄日常生活的書寫形式,由於其私密性質,作者通常假設讀者只有自己,因此不需顧及前後文的完整性,這使得《布魯卡的日記》的閱讀體驗顯得不拘泥於冗長的描述,有時甚至只是簡單地帶過一筆。然而,這些圍繞主角生活的小事情,最終都彙聚成一種深刻的洞見。
Thumbnail
在經過那座危機四伏的森林後,卡娜亞抵達了信件的地址,並說服門衛帶著她處理信件的事,因為不知名的原因,最後的話題被帶到宗教的部分,在受到門衛邀請入教後,她沒有猶豫多久就接受了,使她的和平之路更加崎嶇。
Thumbnail
只是因為有那麼一刻,我放過自己,放過所有人事物 路一樣,跨過即消失,只是下一秒又出現一模一樣的形狀
Thumbnail
牆 – 存在與本質之間的牆 By 沙特(Jean-Paul-Sartre) 譯者:周桂音   這本書讀了快三個月 從去年讀到一月底 然後到今天才寫 一個當然是最近重的事有點多 讓心有點靜不太下來 另一個是確實也讀起來不是太舒服的一本書 (我這幾個月選到的書似乎都不太適合這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作為哲學的門外漢,我當然甚少讀到論文這般專業的哲學文章。所以我每讀這書都必須要先準備好精神狀態,以便聚精會神去消化內容。 結果發現,我還真讀不太懂這書呀🤨 孔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我也無謂對大家強裝我理解這書呀😭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K覺得彷彿別人斷絕了和他所有關係,彷彿他現在自然也比任何時候更為自由,可以在這個原本禁止他來的地方等待,要等多久都可以,彷彿她替自己爭取到這份自由,幾乎沒有別人可以做到,也沒有人可以移動他或趕走他,就連跟她說話都不行,然而—這份確信至少同樣強烈—彷彿也沒有甚麼比這份自由、這份等待、這種不可侵犯、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書如其名,就是講述發生在一小鎮的故事,有一堆看似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突然有一天,恐怖的事情接二連三的入侵他們的生活,一切越來越失控,越來越超乎常理;沒有真相,沒有希望,界線被打破,荒謬且可怕的惡夢直接走進現實...
Thumbnail
日記,是一種紀錄日常生活的書寫形式,由於其私密性質,作者通常假設讀者只有自己,因此不需顧及前後文的完整性,這使得《布魯卡的日記》的閱讀體驗顯得不拘泥於冗長的描述,有時甚至只是簡單地帶過一筆。然而,這些圍繞主角生活的小事情,最終都彙聚成一種深刻的洞見。
Thumbnail
在經過那座危機四伏的森林後,卡娜亞抵達了信件的地址,並說服門衛帶著她處理信件的事,因為不知名的原因,最後的話題被帶到宗教的部分,在受到門衛邀請入教後,她沒有猶豫多久就接受了,使她的和平之路更加崎嶇。
Thumbnail
只是因為有那麼一刻,我放過自己,放過所有人事物 路一樣,跨過即消失,只是下一秒又出現一模一樣的形狀
Thumbnail
牆 – 存在與本質之間的牆 By 沙特(Jean-Paul-Sartre) 譯者:周桂音   這本書讀了快三個月 從去年讀到一月底 然後到今天才寫 一個當然是最近重的事有點多 讓心有點靜不太下來 另一個是確實也讀起來不是太舒服的一本書 (我這幾個月選到的書似乎都不太適合這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作為哲學的門外漢,我當然甚少讀到論文這般專業的哲學文章。所以我每讀這書都必須要先準備好精神狀態,以便聚精會神去消化內容。 結果發現,我還真讀不太懂這書呀🤨 孔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我也無謂對大家強裝我理解這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