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666》談只有行動才能證明存在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時代周刊》「2008年度最佳小說」、西班牙《國家報》「21世紀21部最佳圖書」

《時代周刊》「2008年度最佳小說」、西班牙《國家報》「21世紀21部最佳圖書」



  「令人厭倦的沙漠裡有一片恐怖的綠洲。」─波特萊爾


  本書是智利小說家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ño, 1953-2003)的最後一部小說(2004),由五個部分所組成,原先預計以一年一部的時間依序出版,為的是讓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有更好的收入,後來為了尊重《2666》的文學價值,其妻子與友人決定將五部合成一本一次出版。


  五個部分分別為:1. 文學評論家、2. 阿瑪爾菲塔諾、3. 法特、4. 罪行和5. 阿琴波爾迪。以下簡述各部內容:


  1. 文學評論家:描述4位(3男1女,彼此亦有情感糾葛)分別位於4國(法義西英)共同研究德國小說家阿琴波爾迪的文學評論家(或稱譯者、學者)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94年左右,4位文學評論家雖然研究號稱還在世、提名過諾貝爾文學獎的阿琴波爾迪,卻都從未親眼見過這位旁人眼中高高瘦瘦,最後足跡(1997)出現在墨西哥聖特萊莎的傳奇作家。引發文學評論家的好奇,並親身至聖特萊莎尋找。然而,是什麼讓這位1920年出生,已高齡近80歲的老人,會突然想去一處他這一生從未到過的地方?


  2. 阿瑪爾菲塔諾:描述一位原先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開哲學課,後來到智利教授哲學的哲學教授阿瑪爾菲塔諾,婚後其妻卻愛上了一位在精神療養院裡的詩人,從此阿瑪爾菲塔諾與唯一的女兒羅莎相依為命。後因智利皮諾契特政變,阿瑪爾菲塔諾遂帶著女兒逃往墨西哥的聖特萊莎。到了聖特萊莎準備整理行李時,卻意外發現一本不知為何?何時?由誰?放進行李的《幾何學遺囑》(作者為拉法埃爾,1975年出版,內容講述1. 關於歐幾里得,2. 幾何學中的運動,3. V公設的三個論證)。阿瑪爾菲塔諾於是將這本不知是否為妻子放進行李的《幾何學遺囑》掛在庭院裡的曬衣繩上,並時不時地對著曬衣繩上的書說話。


  3. 法特:描述一位在美國擔任社會記者的法特,因原先報導體育新聞的記者突然過世,於是被公司臨時派到墨西哥聖特萊莎採訪一對美國與墨西哥拳擊手對打的拳擊比賽。後來得知這座城市長期有多位女性慘遭殺害,並棄屍荒野,遂在拳擊比賽結束後,滯留於此,試圖報導該慘劇,進而認識了阿瑪爾菲塔諾的女兒羅莎,最後帶著她逃離這座恐怖的城市前往美國。


  4. 罪行:描述從1993年1月第一位統計的女屍開始,聖特萊莎近200個女性慘遭殺害的案例,鉅細靡遺地刻劃了每個案件的棄屍地點、法醫解坡後認定的致死原因、及警察、檢察官等調查體系的腐敗,檢警最後將所有案件推給一位在當地經營電腦維修的克勞斯·哈斯。然而,即便將其關進監獄,外頭的女性兇殺案依舊。


  5. 阿琴波爾迪:描述阿琴波爾迪的一生,本名為漢斯·雷特,生於1920年的德國,長大後參加二戰受傷時,在佔領蘇聯猶太社區時於某民宅壁爐後方發現屋主留下的手稿。阿琴波爾迪有位小他十幾歲的妹妹,戰後家人原以為阿琴波爾迪已身亡,直到某天妹妹偶然讀到他的著作,覺得其經歷與失散已久的哥哥十分契合,於是透過出版社聯繫到的哥哥。而恰巧被關在聖特萊莎監獄的克勞斯·哈斯,正是阿琴波爾迪妹妹的兒子。最後,阿琴波爾迪隻身前往了聖特萊莎。


  閱讀時的第一個感想便是─人名也太多了吧!(至少有3百人以上)如此具體的描述宛如以存在主義的方式訴說,訴說著每個生命都不是配角,而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都是有血有肉、自由選擇與承擔責任的存在。


  明顯的,貫穿全書的便是聖特萊莎,其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於墨西哥的華雷斯城(Juárez)。其實不光是華雷斯城,整個墨西哥直到今天,平均每天至少有10名女性慘遭殺害,且多數案件皆未破案、未找到兇嫌,最終不了了之。書中描述了從1993年至1997年間近200個女性慘遭殺害的案例的各種慘況與死因,如:心臟衰竭、舌骨斷裂、半埋在土坑裡、一個乳房被切掉,一個乳頭被咬掉。


  即便女性凶殺案層出不窮,墨西哥的警察卻像是沒有SOP般的調查,如:沒人搜查犯罪現場、沒人採集那個地方留下的大量腳印、檔案放入後不見了、送去化驗的精液樣本丟失了、手槍放寄槍庫後不見了。甚至調查的說詞反覆不一,如:起初對外聲明說死者沒有被強姦,但過了四天後又糾正說被強姦過。就連發生在監獄囚犯殺死囚犯的案件也能夠以「沒能查明犯罪動機和兇手」作結,整個司法體系腐敗至極,罄竹難書。


  書名《2666》,一則指聖經中的出埃及記(精神救贖的重要時刻)會發生在創世2666年之後;一則指人類會在2666年會自我毀滅。書中的聖特萊莎早已宛如現世末日。警察曾試圖探究背後案件背後的原因:「為什麼兇手不怕麻煩挖個小坑掩埋屍體?為什麼兇手不直接把屍體仍到他卡納內阿公路一側,或者仍在鐵路舊倉庫的廢墟裡?莫非兇手沒意識到他把屍體丟在了足球場旁邊了嗎?難道兇手急於甩掉屍體?莫非天黑他不認得這個地方?」然而,或許如同書中的檢查員何塞的看法:「對犯罪問題,別找什麼合乎邏輯的解釋,就是一堆臭狗屎罷了。這是唯一的解釋。」


  「整個墨西哥就是各種各樣紀念活動的大拼盤,這個國家的每件事都是對世界各種事情,包括還沒發生的事情的紀念。」


  墨西哥沒有死刑(2005年廢除死刑),但在墨西哥有一種死,是「差不多死」;既非活著,亦非死了,人們有可能差不多就是死了。亦如書中形容典型的墨西哥知識分子:「只關心苟延殘喘地活著。」聖特萊莎只是個縮影,《2666》映照著社會長年久以來的種族議題(某些地方我是美國人,在另外一些地方我是美國黑人)、性別議題(因為我是女人,我們女人不能回絕委託的事情)等結構性的不公與不義,以及照應著人性貪婪、瘋狂和殘忍的一面。2666年到底會是毀滅還是救贖重生?作者提供了文學式的解答或者說存在主義式的答案,即存在先於本質;處境不同,選擇不同,人是情境的總和,只有行動(選擇)才能證明存在。

2022/1/13

6會員
529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研究之於我的意義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報紙與我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報考哲學博士班之路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種幸福叫馬祖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如果世界只剩台灣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從《紅樓夢》談親子管教:賈政與賈寶玉《紅樓夢》裡頭的男主角賈寶玉,賈母寵著他,眾人護著他,是王夫人口中的「混世魔王」。這樣一位浪蕩瀟灑的公子哥,跟他父親可完全不一樣,因此父子關係相當緊張。我覺得賈政管教寶玉的方式,是有問題的。 一、貶抑而不鼓勵 首先,傳統華人父親有個特色——「打小孩」給別人看。不知道大家可否有這種經驗,明明表現還
Thumbnail
avatar
教育界走跳
2023-07-30
從《黑暗榮耀》淺談心理動力,生活停滯,如何找到驅動自己的力量?你看過《黑暗榮耀》了嗎? 這部以「復仇」為主軸的韓國影集,在三月第二季上線後,短短兩天,就超過1.2億的觀看時數,穩坐Netflix非英語影集排行榜第一名。 雖然說韓國以復仇為主題的影集不少,但黑暗榮耀除了復仇,還加上了原生家庭的議題,有時候加害人不是別人,有可能來自你的家庭。 ----------
Thumbnail
avatar
最好的知己
2023-04-28
從《阿依達的救援行動》重新認識南斯拉夫雪布尼查(Srebrenica)大屠殺26週年 對於巴爾幹半島的認知大概只停留在課本上的「歐洲火藥庫」一詞,但實際上卻對其形成的背景與歷史甚少著墨。二戰後由六個國家(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以下簡稱波赫]、馬其頓[現稱北馬其頓])加盟而成的「南斯拉夫
Thumbnail
avatar
世界迷路
2021-07-25
從《請輸入檢索詞WWW》看社群行銷、搜尋引擎案例《請輸入檢索詞WWW》以入口網站業界的激烈競爭為背景,用Unicon和Barro兩大入口網站的競爭為主題,並講述沒有選擇成為妻子或母親的當今女性的真實生活和成功故事。除了搜尋引擎外,本劇也探討不少女性職場、未婚主義、商業道德等議題,但本篇會著墨在它的行銷操作上:話題行銷以及搜尋引擎的認知。
Thumbnail
avatar
張家惟 Evan Chang
2020-02-23
從《今生是第一次》到《狂女的逆襲》:談韓國與台灣的性別偏見身為重度韓劇迷,不難從戲劇中看到韓國父權高漲又保守的社會風氣。 記得編以前介紹過一部韓劇《#今生是第一次》嗎?其中有一段女主去男主角家幫忙祭祀——在韓國媳婦替夫家準備祭祀被視為義務,而男主角因為內心過意不去,願意勞力交換,到岳母家幫忙醃泡菜的情節。
Thumbnail
avatar
編笑編哭/B編
2019-05-18
從《辛德勒的名單》到《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淺談電影的红色意涵 色彩是電影至關重要的環節,除了表達人物情感、心境外,對情節描述與氣氛渲染皆能達到吸引效果。 日前《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預告釋出後立即引起影迷們的廣大討論,其中黑白搭配醒目紅色的畫面更是令觀眾眼睛為之一亮。
Thumbnail
avatar
帥猴子
2019-04-08
從《愛·欺》談性別主流化:當下一代認為「現在社會沒有對女生不公平」,你該怎麼回應?關於性別的不公允,並不是只有女性應當思考或推動的議題,也是婦女節的今日,無論性別都該思索的重要原因。
Thumbnail
avatar
家安老師
2019-03-07
從《告白》談青少年的幽暗心理與叛逆:《告白》讀後《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avatar
李偉文
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