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歐遊小記03

    山岳的故鄉
    歲時初夏,旅者的腳步來到阿爾卑斯山脈。山腳下,綠草如茵,過完春天的尾巴,處處生氣非常。這裡是在瑞士的境內,小木屋成堆成堆的散佈在牧場草原,牛群三兩或站或躺,享受溫煦陽光。寧謐的阿爾卑斯鄉村風光,帶給人平靜心靈,我走在其間,還擔心製造不當聲音,打擾到這片寧靜大地。除了觀光客,幾乎見不到在地百姓,也聽不到阿爾卑斯山傳統長號角聲。這大概是因鄉村人口稀少,又非農忙時期,想深入接觸這兒的百姓,還真不容易。在亮綠暗綠草地矮樹及棕黑尖頂木屋的邊界,遠遠的覆蓋著白雪的高山,倏然綿延地平線,帶著嚴冬仍不肯離去的訊息。那裏就是旅行要去的目的地。
    阿爾卑斯山,常會被人認為是一座山名,其實正確的說法是阿爾卑斯山脈,由白朗峰、多姆峰、馬特洪峰、大孔班山、少女峰、阿利奇赫恩山等近百座四千公尺以上的山峰組成,他橫亙於法國南邊、瑞士全境、義大利北邊,直到斯洛伐尼亞國境。若說中國的地理標記是萬里長城,歐洲的地理標記就是阿爾卑斯山。登山高手會去征服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也必定會來這挑戰艾格峰,雖然高度相差許多,但攀登難度沒大差別。當然這些難登的山不是為觀光客準備的,我可以登上的山選擇性不多,不外白朗峰、少女峰、馬特洪峰、鐵力士山等可供觀光客去的高山,重點是,去這些山峰都不必登山準備,只要能上下車就搞定了。德國瑞士發展山區觀光有上百年的歷史,山區旅遊設施自是十分發達。
    雖然不必攻頂,但要有合適的觀景時間,還是必須一大早出發,趕第一班登山火車。我過去會把阿爾卑斯山登山火車和台灣阿里山登山小火車類比,能爬山的火車都「差不多」吧!?我到達攀登少女峰的火車車站,發現這登山列車完全不同於台灣的。要登上全世界最高的火車站——海拔三千四百多公尺的少女峰站,這登山列車是一種「齒軌列車」,除了在兩條鐵軌上的一般火車輪子,在雙軌中間還有一條像梳子般的齒狀軌道,火車機車頭有如車輪的齒輪卡在齒軌上,驅動齒輪,帶動列車爬山。這種齒軌列車可爬二十五度坡度的山,就火車而言,已是很大的角度了。登山列車由蔥綠的車站出發,一路爬坡,兩旁樹木由闊葉林變針葉林,樹幹由粗壯彎曲變成精瘦筆直,一派溫帶進入寒帶的景觀。平原山谷的小鎮及散布山坡的牧場小屋逐漸縮小,終至消失。前方迎接列車的,是一片白茫茫。
    少女峰頂,就如其他許多阿爾卑斯山脈的高峰,積雪是終年不化的。就算夏天,也只偶而露出幾許山巖,其他都被厚厚的雪覆蓋。這天氣候極佳,上午時分整個天空是靛藍色的,太陽強烈的照在峰頂,很曬,卻很冷,溫度約攝氏兩度。純白剔透的雪和深藍的天彼此呼應,美到寧可自己消失。除了聳起的尖峰,還有順著山峰撲下來的一大片冰河,平坦遙遠。人站在大山大河間,實在太渺小了,渺小到令自己懼怕真的被大自然吞噬。這時,自然地產生對造物主的敬畏之心「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離開山頂雪地,進入遊客服務中心,又是另一片天地。這不只是溫度的差別,也是「景觀」的差別。在這個小聯合國區域,今天印度人特多,他們男女老少,或隨處席地而坐、或沿著階梯坐滿滿,處處大聲喧嘩,洗手間也被搞得像垃圾堆。記得上火車時,他們還搶占別人的車廂,雄霸一方。
    看到這樣的觀光客,確實令人不恥又壞了旅遊心情;但這也是世界村旅行常見的現象。想想當初台灣的旅客,不也遭洋人白眼嗎?近來中國觀光客處處惹人厭,還要政府教育「文明旅遊」。如今經濟起飛的印度,人民熱衷出國旅遊,但「文明」沒跟上,是自然現象。文化是需要百年培養的底蘊,強求不來的,經過刺激、反思、學習,才能成為受歡迎的旅客。遊客中心的一個角落,放置了一個紅色圓柱形郵筒,上有「郵便」(日文漢字,郵政之意)二字。這是為了近半世紀前的日本觀光客設立的。當初歐洲人對東方面孔的旅客都看成是日本人,因那時日本遊客最多。而日本人的好秩序是出了名,所以歐洲人應該都很喜日本觀光客吧?!
    少女峰開發於十九世紀初,原是為貴族避暑之地,約過了一百年,到少女峰的鐵路才建成,如今平民百姓及世界各國旅客,都可共享這上帝創造的雄偉山峰。在少女峰,三百六十度轉一周,似乎整個山岳世界盡收眼下,如銀白色的海浪一波接一波。在這裡有接近天國的感覺,也體認到世界和平也該如這群高低有別卻平靜的山岳般,彼此和諧無爭,是生命共同體。這裡是山岳的故鄉,可以教導人類地球村學習它們的生活方式,多一些天上的想像力,少一些地上的爭奪力。美麗的世界,透過彼此包容接納,讓大家看見,讓大家享受。
    (刊載於《每日活水》靈修月刊2019年3月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