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後藝文歐遊:沉浸於威尼斯古蹟環境劇場「韋瓦第音樂節」歌劇小導賞

2023/11/25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煉藝在道〉以藝入道〉藝術思維

全球大疫後的人類新時期,歐洲旅遊業重新通關,藝文活動重上軌道。歐洲藝文之旅其中一站 ── 意大利,威尼斯。欣賞到的第一場表演就在這水都古蹟裡,竟是由香港人製作的古典歌劇暨音樂演奏會。帶著藝術思維去觀察,寫下這篇隨心遊記兼小導賞~

不禁想唱返嘴:Santa~ ar Lucia~

不禁想唱返嘴:Santa~ ar Lucia~

越過數不淸的小橋河道,穿過錯綜的小巷街頭,柳暗花明又一Churh~ 找到演奏會地點了:聖弗朗西斯科教堂

越過數不淸的小橋河道,穿過錯綜的小巷街頭,柳暗花明又一Churh~ 找到演奏會地點了:聖弗朗西斯科教堂

很好的選址,沉浸古典氛圍的古蹟環境劇場 ── 於1554年建成的「聖弗朗西斯科教堂」(Chiesa di San Francesco della Vigna),正值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以文藝復興風格建造,如所有古蹟教堂,裡面兼存大量宗教畫作和雕塑,動輒就是幾百年的古董。

教堂裡其中一間禮拜堂(Chapel),這部份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及藝術品

教堂裡其中一間禮拜堂(Chapel),這部份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及藝術品

遇上其中一位樂手,跟住他走,去看綵排

遇上其中一位樂手,跟住他走,去看綵排

日間進入這座教堂參觀一圈,等於去了其中一個文藝復興藝術專題展廳了。帶著視覺藝術的餘韻,轉過去教堂左翼建築群,喜見有個果園,其實不給開放,不過看看也賞心悅目。路經果園迴廊(Cloister)到另一側原來是個古井迴廊。晚間就坐在靠著古井佈置的觀眾席,享用聽覺藝術饗宴。

綠油油愉悅能量的果園迴廊

綠油油愉悅能量的果園迴廊

迴廊守護犬?牠在這裡修行嗎?

迴廊守護犬?牠在這裡修行嗎?

這趟歐遊沒有預先計劃行程,是玩即興式旅居,剛好得劇場友伴通知,他將隨香港人製作的歌劇團隊前往威尼斯參與「韋瓦第音樂節」(Vivaldi Festival)。他知我正在歐洲便邀請觀賞,適逢其會當然樂意之至。向來研究小劇場,藝文歐遊當然想去探尋當地的特別劇場,不過由於太即興,大半個月來每每找到特色小劇場卻沒遇正有演出的時機。沒想到最先看到的就是這場古蹟裡的歌劇演奏會,甚是驚喜。

歌劇演奏會的古蹟場地「香港藝術家在韋瓦第音樂節 2023」演期:2023年7月25日

歌劇演奏會的古蹟場地「香港藝術家在韋瓦第音樂節 2023」演期:2023年7月25日

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

欣賞表演之餘,還可從文化管理及藝術行政方面認識那個文化大環境,是甚麼玩法、發展如何、又產生甚麼效果。

首先了解一下在威尼斯辦個音樂節為何是「韋瓦第」。那是音樂界的歷史名人,全名安東尼奧·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1741年),其出生、成長與發跡都在威尼斯,接受過神職教育,當過羅馬天主教司鐸,還成為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歌劇劇作家,更有「協奏曲之王」的稱號,名作小提琴協奏曲《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創作多產且創新,在生時已名傳歐洲,更受到歐洲音樂家視為音樂界神級人物。那個年代正是承接文藝復興時期所開啟的巴洛克時期(Baroque)。故此,後世認定韋瓦第為巴洛克音樂家,他與同期的巴哈(Bach)及韓德爾(Handel)獲譽為「巴洛克三巨匠」。


不難理解了,在威尼斯要辦一類音樂節,以韋瓦第之名,對於那文化背景就很夠代表性了,自然得到意大利文化部認可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國家節日。人們或會以為這個韋瓦第音樂節應該也是歷史悠久吧,然而這個節是新興的,開辦於2021年9月至10月,當時歐洲疫情稍稍放緩期間,國際旅遊航班仍未全面開通,活動紀綠照及訪問片段裡觀眾和演講者仍需載口罩,而表演者在保持遠距離下已不用口罩。其時積極開辦新節日,首屆邀請了多名歐洲有份量的音樂演奏家及樂團參節,似乎是為了要活化一下過去死氣沉沉的一年。生活及藝術應保持運轉,亦讓藝術家重拾更多實踐的機會。當時的反應很好,舉辦相當成功,橫觀這兩年接觸人面更廣。更重要是能應用古蹟做表演場地,對推廣威尼斯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相得益彰,往後可發展成為國際古典音樂藝術家其中一個重要表演平台。

香港歌劇製作團隊在教堂後院大合照

香港歌劇製作團隊在教堂後院大合照

今次有香港歌劇製作團隊得到韋瓦第音樂節大會邀請參節,實在是對香港人才的肯定,亦讓人看到香港有能力與國際藝術界接軌。我因作為小劇場評審的身份便利,有幸獲准探班,看著這香港團隊如何Set場、試聲、綵排,研究如何應用這個特別場地,好讓藝術作品及藝術家在各種環境下得到相應的盡善的發揮,所有人員都得到寶貴的試煉機會。所以每每看到一場演出,或藝術作品的展示,可想想背後有更多沒讓觀眾看見的準備、心力,包括海量的行政事宜。

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

樂團陣容看來小型輕便的,卻絕不是為了方便而這樣組隊,樂器與樂手的安排是根據韋瓦第樂譜的要求而定。

其實是一種古典音樂作品的體裁,稱為「室內樂」(Chamber Music),那時的貴族請樂團到府邸奏樂就是這種小型的樂器編制了。正如中間位置那一部琴,並不是鋼琴,亦不是隨便找來的一般的琴,那是一部「古鍵琴」(Harpsichord),又稱「撥弦鍵琴/羽管鍵琴/大鍵琴」。是團隊人員在當地專程找來的,為是次演奏而租用。原因亦非這琴體型嬌小易於搬運到環境場地,而是它正適合演奏韋瓦第的作品──巴洛克音樂。古鍵琴就是盛行於巴洛克時期的樂器,即是說當年韋瓦第就是靠著古鍵琴來寫琴譜的。古鍵琴原理有別於鋼琴去敲擊弦線,而是以撥動弦線來發聲,使音色清脆而輕柔,接近結他音質,所以古鍵琴的彈奏速度可比鋼琴更快。另一重點是,這樣的古鍵琴易於處理巴洛克音樂特有的大量「裝飾音」並且是快拍音符,效果更利落更漂亮。這個古鍵琴雖不是古董,只是現代仿古製作,正有其特別需要,而那位樂師亦是香港資深的古典樂琴手。

那部古鍵琴(Harpsichord)上印著「Giuseppe Ciocca Riccia 2002」製作人及年份

那部古鍵琴(Harpsichord)上印著「Giuseppe Ciocca Riccia 2002」製作人及年份

其實去看清朝皇宮精品展,會見到古典風味的西洋琴,正是這種古鍵琴。17世紀由羅馬天主教傳教士傳入中國,那不就是歐洲的巴洛克時期嘛。而且掌握最高知識的傳教士來到中國,所進貢的西洋琴,不用山長水遠搬來,而是就地取材親手製造,接著又親自向皇帝演奏獻技,還當了康熙皇帝的彈琴教師。相信當時彈奏的樂曲必然是巴洛克音樂了。

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

說了多遍巴洛克,巴洛克又是甚麼呢?

雖然興起於17世紀的意大利翡冷翠及威尼斯,繼而影響全歐洲一百多年,但是到18世紀那種藝術風潮的尾升時,才由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對17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潮定出個稱呼 ── Baroque,意指不完美的變形的珍珠,寫進了啟蒙時期法國第一部《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


巴洛克藝術原先從建築設計方面發展,特色是大量奢華炫目的裝飾、大量金色、不規則線條形狀、富動感的形態處理、戲劇性手法。就曾經參觀過那時期的宮殿,見到平面壁畫人像會伸出立體的腳部雕塑踩在框架外,甚是生動。這種裝飾風格得以大行其道,是由於當時的天主教教會為抗衡反宗教革命風氣,而推動用於教堂建築,以金壁輝煌來讚美上帝,吸引信眾,更適於貴族宮廷建築。這種藝術形式隨後延伸到文學、戲劇、音樂和舞蹈上。那時期的藝術家,若要提升身份地位可去為教會,或說為上帝服務;若要謀生及贏得名望,就去找金主,即是創作皆為貴族及宮廷服務。所謂巴洛克音樂的特色,基本上就是宮廷音樂的需要 ── 奢華、炫耀、氣派,調性活潑、節拍急促有動感、節奏感強、大量裝飾性音符,使旋律精緻,為營造愉悅氣氛。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裡其中兩間禮拜堂,正是於17世紀巴洛克時期修建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裡其中兩間禮拜堂,正是於17世紀巴洛克時期修建

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

這個韋瓦第音樂節的演奏會當然是演繹韋瓦第的作品,打頭陣是《Violin Concerto in A minor》(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樂隊編制就有一位主奏小提琴、兩位小提琴、一位中提琴,並配一位大提琴及一位古鍵琴樂手。

說此曲特色就要說起創作背景了,韋瓦第25歲成為神父,同時做著作曲及教師的音樂工作。由於天生一頭紅髮,街坊街里都暱稱他為「紅髮神父」,人們叫慣了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名。紅髮神父就在其教堂屬下的女子孤兒院當小提琴教師,訓練那些女孩演唱及演奏,還組成了少女樂團,為她們寫了許多小提琴協奏曲。因應她們的學習年紀,樂曲必須容易演奏,而為了取悅孤兒院的贊助者,樂曲又必須聽來複雜精彩。所以韋瓦第那時期的作品很適合初學者,不太難上手,同時又很有表演效果。演奏會以這一組協奏曲開場,很有暖場作用。

Chamber Music 樂器編制

Chamber Music 樂器編制

演區就用迴廊位置,其中一方的開闊拱門作為舞台,雖然觀眾席在露天的中庭,但聲音從迴廊環迴放射,已足夠清晰而立體,不需用喇叭或曠音器了。室外環境的自然物理效果,使樂聲及歌聲營造出古希臘劇場的況味。

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

歌劇(Opera)的出現就是為復興古希臘戲劇精神。

歐洲文明裡眾多表演類型當中一直有著「音樂戲劇」,而制定出現在看到的歌劇形式,又是巴洛克時期,即16世紀末,又是發展自意大利,在翡冷翠有一班學者,奉行人文主義,上承文藝復興運動重接古希臘及古羅馬學術精神。為重現古希臘以頌唱說故事的戲劇藝術,重新創造出歌劇這種表演藝術。當時都沒有特別定名類型,還是到17世紀中葉,這種類型終於在英國發展起來,英國人才用「Opera」(意思是劇作品)來指明。歌劇是以歌曲說故事,更重視樂曲演繹及聲樂技巧,例如會玩「花腔」,會追求美聲。雖說韋瓦第也是歌劇劇作家,但歌劇發展史入面韋瓦第並不入流,他主要被視作音樂家,成就在音樂創作方面。

那些古羅馬式支柱可是真實建築環境啊!在這裡演唱歌劇真有古希臘劇場的況味

那些古羅馬式支柱可是真實建築環境啊!在這裡演唱歌劇真有古希臘劇場的況味

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

雖然我本身不是搞歌劇的,純粹研究劇場表演藝術,包括研習導演方法及表演訓練,而歌劇亦是要求戲劇性的聲音演繹。

所以我又導演眼了,欣賞著那位主唱的女高音(Soprano),欣賞她「入戲」!獨唱幾首歌,一首比一首有難度,有技藝要求同時用心演譯。在我的研究角度,會剖析她的好表現是由於她夠「純粹」(Pure)和「專注」。純粹是所追求的就是藝術,專注是心裡就只有藝術。以相對的情況來進一步解說,若然有些人總是模仿表面功夫,或者進展有限度總是造詣不遞。觀察到那些人原來受觀念所限,及心態不對路,例如只想在人前表現自己,或為滿足個人虛榮心,或掩飾自卑心等等;又或者人有時會退步,當達到足夠自滿的成就或會變得不認真了,表演時或會帶著客串的態度。這就是對藝術不純粹不專注了。所以我們說的技藝訓練其實不在於方法,而是心態,修練時需要時常做到「自我覺察」,展演時就要「專注當下」。當晚在場的樂手及歌手,當他們認真投入環境,認真對待這場演出,對自己對觀眾有所交待時,無關乎能力,都自然散發出他們自身及所呈現的表演藝術的魅力。

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

節目表的第一首歌《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是一段拉丁經文,曲名亦是拉丁文,意思是「世上沒有真正的平安(能免於苦惱)」。

譽為韋瓦第最傑出、最優美的經文歌作品,原先用於羅馬天主教儀式中演唱。很適合安排為開場歌曲,從心靈開始,帶引進入韋瓦第的音樂世界。

最後難度較高的一首《Armatae face et anguibus from Juditha Triumphans, RV 644》(茱狄莎的勝利:武裝你的火把和蛇)是詠嘆調,看那曲名就想像到一鼓激憤能量。

那花腔的要求不在高音域變化,而是急速反複音調同時又要清晰唱詞兼澎湃能量。這一齣是韋瓦第所寫過的宗教神劇裡唯一一齣保留到完整樂譜於後世。故事取材自猶太教時期的舊約聖經,猶太女英雄茱狄莎傳奇。這篇章早在君士坦丁大帝(公元4世紀)時已當作偽經刪除,不知為何在巴洛克時期會是個非常熱門的故事,可能那時在玩復興古典藝術而重翻出來,剛好覺得那故事夠精彩夠戲劇性吧。還有一點,此劇是寫給女歌手擔綱演唱的,重要角色不只一名,都是女性。而那個時代羅馬是禁止女性上舞台演出的。韋瓦第的少女樂團演出都不是在舞台上,當時要隔著通花的鐵閘,與觀眾保持著距離地演奏及演唱。所以這一齣劇在當年,至少初期,應該不為上舞台演出,可能主要寫給女歌手在音樂會演唱。

唱到七情上臉/不需用喇叭或曠音器,照片中的Mic只是用來錄影收音用

唱到七情上臉/不需用喇叭或曠音器,照片中的Mic只是用來錄影收音用

留意到這香港團隊中有位「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他與上述的女高音分別演唱了《Ercole sul Termodonte》(海格力斯在特摩東特)。

故事來自希臘神話裡半神英雄海格力斯的危險任務,前往特摩東特奪取亞馬遜女王的劍,一眾男英雄與女戰士相鬥又相愛的歷程。考據文獻,此劇當年在羅馬的舞台首演,所有角色全由男性扮演。而巴洛克時期歌劇與及教堂禮拜唱詩班裡,正流行用假聲男高音代替女聲,更甚者為了維持高音音質不受男性荷爾蒙影響,而進行閹割,尤其是對少年歌手,要阻止美聲少男進入青春期變聲。期時「閹唱者」大受歡迎,更是具主導地位的男高音。雖說欲練神功,必先自宮,相信這種不人道做法在現代已不容為世所逼了。而假聲男高音的演唱技巧亦有別於男高音,是用鼻腔及頭臚高音共鳴腔發聲,說是假聲(Falsetto),其實通常使用頭聲(Head Voice)去達到持久的高頻率振動。原來那位假聲男高音的老師都在場呢,就是團隊裡的男中音(Baritone),他是聲樂表演博士,正在香港科技大學人文部任教。師生同場演出了,難怪在綵排時,看到他只對他作出指導。

男中音(Baritone)、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師生同場演出

男中音(Baritone)、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師生同場演出

有說這齣希臘神話英雄劇於1723年首演大獲成功,韋瓦第的編寫加入很多新手法,節奏感強勁,看得羅馬人十分亢奮,往後羅馬人都要求情節劇要有這種風格。即是甚麼新手法呢?好難細說了,只能找來更舊時代的作品比較,大概猜測。此劇成功後卻沒廣傳,樂譜還被認為失傳了。可能韋瓦第的創作力真的超前,那世代的表演者不容易自己掌握去重現,亦可能歌劇界人才輩出,人們都在追求推陳出新,韋瓦第的作品便失去傳承的重要性。妙就妙在,本世紀初有人在各個檔案館中重新發現了當中約三十首詠嘆調和兩首二重唱樂譜,並重新拼砌、重建,在2006年斯波萊托音樂節呈現出男主角模仿古希臘雕像的形像全裸演出的驚世舞台版... 我都想找影碟來看看。


韋瓦第的輝煌如曇花一現,死後他的作品就被遺忘了,雖然他那音樂創新的影響力在歐洲發展下去,但本身作品並沒有得到後世保持流傳和焠煉,直到19世紀才被重新發現,20世紀才重獲關注,21世紀還在整理中,那齣海格力斯就是最近期的新發現了。仿如韋瓦第死時打散了三魂七魄,花了三百年時間慢慢將魂魄重建起來。


從曲目流程安排上,看到韋瓦第的音樂魂與生命修練層次,同時適合表演者的演繹及觀眾接收的需要,更營造到節目整體氣氛。在這裡不逐一介紹了,會太長篇。是次製作的導演正是意大利舞台藝術人,是Cindy的藝術界人物網絡,看來她找對人了。原本在看綵排時,沒看出導演導了甚麼東西,還有那初印象覺得他似個生意人,但當細看曲目及場地安排,就發覺他確實在這方面是有相當的藝術識見及能力的。

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

西方劇場文化是傳承自古希臘神話劇場,觀眾的劇場文化都有千年培養,購票制度更有幾百年的確立。

歌劇最初只屬上流貴族可以觀賞的表演藝術,後來有音樂家兼製作人為開放給民眾,於1637年,在威尼斯的狂歡節(Carnival,亦即嘉年華會)推出歌劇的季度購票制度,威尼斯亦成為第一座城市開辦商業營運的公眾劇院。東方華人社會這邊所做的西方戲劇模式只學習了一百多年這麼短,未成理想氣侯。香港的劇場教育、觀眾培養還是近廿年來才懂得做。縱然香港演藝人才早早輩出,卻都錯過了上世紀90年代面向國際的黃金時期,也許就因為香港一直沒有文化部。近廿年才開始覺悟到要努力向外呈現,藝術行政興起,藝術家及團體積極爭取發展機會,政府亦多了撥出資源支持藝術家,或參節、交流、進修,不過政策上仍催落後和保守,例如不容私營劇場和訓練場。希望香港人得到更多支持,擴展國際視野,永續保持香港是有人才、有藝術、有文化實力的。

是次演出,亦讓我看到香港製作人的努力成果,觀眾圍著古井坐滿滿的,反應不錯。場地闊落,還設企位,比教堂裡能容納更多觀眾,特別的環境亦更能吸引人前來探看。因為我的研究背景,向來看演出的同時亦會觀察觀眾,留意整體空間氛圍、觀眾與場地及表演的關係,這是藝術行政及製作者都要關注的部份,感受觀眾的需要和反饋,但卻不是為了「取悅」觀眾而阻礙了藝術家的發揮。留意觀眾是否夠投入這次「觀演經驗」。那是關注一個製作裡藝術和觀眾的交流,而非單面想著如何「推銷」更多人購票。

留意整體空間氛圍,觀察觀眾反應、觀演經驗

留意整體空間氛圍,觀察觀眾反應、觀演經驗

只說自己作為觀眾感想如何吧,整個演出及環境讓我能沉浸其中,並感到驚喜和嚮往。台階上放著一碟碟風吹舞動而不滅的小火盤,是室內劇院裡見不到的真正的火啊。原來是由教堂修士安置的傳統做法戶外用油燈,營造出特別的光影效果。火影光波隨著歌聲舞動,乘著古老音符的聲音與光,穿透百年空間,掠過時代磚牆滑過地板石縫,到你耳邊細語古老錯落的情懷。

表演者待在果園迴廊準備,以這道古老門口作為虎度門/真修士,不是戲服。有觀眾向修士查詢這地方

表演者待在果園迴廊準備,以這道古老門口作為虎度門/真修士,不是戲服。有觀眾向修士查詢這地方

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ত

因為這場觀演經驗,我再度遊走於這個嚴重旅遊商業化的威尼斯時,重覓一個角度去感受去欣賞。

在意大利無論翡冷翠還是威尼斯,除了文藝古蹟項目讓人追得目不暇給,遊客亦通街滿滿的擦踵摩肩。人都是一種風景,威尼斯的這種風景就只有遊人姿態了,自己也是其中一員。甚麼威尼斯水都之美,本是來自環境與人民的生活風貌,但現在已毫無本土人文生活感,還很難得見到意大利人,連餐廳和商店裡的職員大多也不是意大利人。威尼斯已然成為主題公園,主題公園裡不是工作人員就是遊客,人們來自五湖四海。

以現代資本主義角度看,意大利經濟的表現時常落後,俗話說就是比較窮吧,似乎旅遊業是她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收入來源,古蹟文化藝術正是她的大資本。意大利縱已不復文藝復興的勢頭,國策還是走右派路線,還有貴族還有有錢人為表其品味修養,保持住意大利的文化地位。15世紀時就是翡冷翠的有錢家族鬥品味鬥財勢,花巨款資助藝術家及建築師,並鼓勵創作自由,成就文藝復興。還好,現代政府在傳承文化藝術方面仍很有意識,古蹟發展成旅遊項目也不假,根本不需要造假,本身真品保存得夠好又夠多,是海量地多,歸功於他們自古以來就有的文化保育意識。意大利的修復技術超過數百年傳承,深有共濟會的要求水準,全世界想學藝術品及古董修復技術都要去意大利拜師。這就是意大利所守得住的富有,祖蔭老本,後人總算一直傳承得好。搞藝術的不一定窮困,只要真才實料地去搞,帶著藝術智慧,將能獲得心靈與物質上的富裕。

Casa di Carlo Goldoni 是18世紀初意大利即興喜劇劇作家哥爾多尼在威尼斯的故居,現為戲劇研究圖書館、與威尼斯劇場有關的文物展館

Casa di Carlo Goldoni 是18世紀初意大利即興喜劇劇作家哥爾多尼在威尼斯的故居,現為戲劇研究圖書館、與威尼斯劇場有關的文物展館

威尼斯的天氣嘛,屬於歐洲南部的暖和。看過綵排的那天日頭好天氣,晚上11時開始落雨,還落雹呢!擔心演出當晚天氣如何。如前一天那樣,下午天氣很好,晚上演出順利完成,隨即風起雲湧,工作人員趕及清場。我回到酒店,剛好又是11時左右落大雨了,實在準時呢!我聽著雨聲,伴著歌曲餘韻,回顧這場特別的觀演經驗及遊歷片段,心滿意足地睡去。◣

撰文::在在主持◣ 麥璇子

照片來源:由麥璇子及友伴拍攝,部份藝術家照片及以下片段由製作單受權在此刊登

照片來源:由麥璇子及友伴拍攝,部份藝術家照片及以下片段由製作單受權在此刊登


補充資料 ┐

同年(2023年)4月,Cindy的香港團隊Tutii,已獲越南的「西貢愛樂樂團」(Saig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邀請到「河內大劇院」(Hanoi Opera House,1911年建成)參與製作及演出意大利歌劇《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1890年皮埃特羅·馬斯卡尼 ‎Pietro Mascagni 創作),備受讚譽。隨即得到另一東南亞藝術單位注意 ──「菲律賓抒情歌劇劇團」(LyrOpera)邀請Cindy的香港團隊於剛剛11月前往菲律賓馬尼拉百年悠久歷史的音樂學院「St. Scholastica's College」載譽重演以上劇目!

2023年4月河內大劇院,香港團隊在東南亞的精彩藝術之旅

2023年4月河內大劇院,香港團隊在東南亞的精彩藝術之旅

參看 Cindy的製作人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uttiHK


::煉藝在道::種種修煉::      藝術思維|藝術文化修練筆記

::煉藝在道::種種修煉:: 藝術思維|藝術文化修練筆記

在在〉藝哲•心體•煉戲道場 Be-ing Sciousmelting Dojo

麥璇子~
麥璇子~
現為香港小劇場獎評審/早年修讀中大文化管理/劇團【識‧劇域】及【在野即興劇團】團長,研習劇場表演藝術、戲劇訓練及應用*/*/*上世紀末折返人間,人身修練,同您你妳他她牠久別重逢~在在藝哲修行‧心體鍛練‧煉藝在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