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英國央行的對手居然是自己人?

英國政府和央行互相嗆聲真是2022英國年度大戲,想當然這次央行又贏了,我為什麼說又呢?

英國政府大撒幣政策

英國近期除了女王駕崩外,另一件大事就是(前)首相上台宣布的迷你預算Mini-Budget(但金額完全不迷你而且導致首相下台lol)引起的市場混亂。法案內容最受各界爭議的就是大舉減稅和提供大量能源補貼,學者預估此法案將導致未來3年英國政府舉債金額提高到4,950億英鎊,相信看到這數字,英國政府的"迷你"可能和大家的"迷你"定義完全不同(笑)。
為甚麼英國政府在全球緊縮貨幣,用盡手段對抗通膨的時候,敢力排眾議推出如此大膽的擴張性財政政策(aka大撒幣刺激經濟)?(在台灣央行升息升太少?文章裡,財經人有稍微提到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的差別,可同時前往閱讀。)主要因為脫歐及疫情造成英國財政不穩定,且歷任內閣對財政政策的不延續性,導致英國經濟成長未見起色。為重拾投資人及民眾信心,新任內閣大膽推出財政政策,試圖重振英國經濟並擺脫2008金融海嘯後由貨幣政策主導經濟的局面。
顯然投資人及市場對法案完全不買單,對英國政府的不信任、欠缺國庫收支基礎支持的法案、主要經濟體及IMF的反對,各種因素加總使英國國債價格及英鎊匯率在法案公布後瞬間倒地,進而引發眾多滿手公債的英國退休基金陷入淨值危機。(與台灣壽險情況類似,可參考台灣壽險怎麼了?)

英國央行再度購買債券

英國央行一看苗頭不對,立刻和英國政府互相嗆聲,宣布暫緩原先出售債券的計畫,並同時開始收購市場公債,藉以穩定債券價格及流通性。英國央行宣布此手段為"暫時性手段",不會影響原先緊縮貨幣的目標,而10/14英國央行也兌現承諾,停止購債計劃,只購買192.5億英鎊(遠低於預期)。但市場預期,英國央行恐怕得"繼續待命"好一陣子,直到英國國債重新站穩腳步。
有些人可能會想,在升息的步調下,債券價格走低是總體經濟學基本假設,因此市場普遍可接受一定程度的跌價,例如美國債券價格也穩定下滑,而聯準會也沒有什麼大動作,英國央行為什麼這麼緊張?
主要差異在於,英國債券遭遇的困境是基於整體政策的不穩定而形成的"恐慌性拋售",已經不是市場單純反映政策或利率走勢引起的判斷,而是大眾瘋狂賣出手中的英鎊資產,兌換為風險較低的其他資產(aka不理性作為)。英國央行只好被迫出手干預債券市場的運作,且若英國央行不出手,英國退休基金倒閉引起的風暴將遠大於急速通膨造成的影響。

財政機關及央行互相打架合理嗎

央行是獨立的機關(理論上),有獨立的決策團隊可以進行貨幣政策的定奪,而財政機關也有自行決策的依據,雙方不相互干涉,導致某些情況下,雙方對市場及經濟看法分歧(當然也有政府高層的壓力),而推行不同方向的措施。
理想上,雙方互相配合才可將政策製造出最大效果,但實際上雙方政策互相對打其實不少見。例如今年8月美國宣布的減免學貸計畫,和聯準會鷹派路線打對台。又或者歐盟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推出大幅度的能源補貼(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相繼推出上百億歐元的計畫),也和歐洲央行緊縮路線背離。
有時,政府為顧及施政目標、選舉或其他方針而必須推出看似不合理的政策,其背後原因不難理解。但往往會導致市場劇烈波動,逼迫央行推行更極端政策,落入互相鬥法的惡性循環中。(近幾年通常都是政府落敗,例如英國前首相才45天就下台並宣布終止大部分的法案內容)
財經人認為,若財政機關可與央行政策稍稍對應,而不是如英國政府直接蠻橫推出各種激進措施,或許可以減少市場不必要的波動,進而維持大眾信心及有效引導經濟走向。(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些對打應該至少會持續到明年了)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實用,請幫忙按愛心、追蹤我和我的文章,並且把它分享出去(可以贊助當然更好XD)!如果有任何意見也歡迎留言與我討論,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