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壽險業淨值,台灣版IFRS9要誕生了?
壽險業求救?
最近金管會火速招開說明會,邀請證期局、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會計學者、壽險公會、壽險公司、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一堆大咖討論"資產重分類"。為什麼壽險業要求救?什麼又是資產重分類?
壽險業淨值滑落
首先,來說說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壽險淨值事件背景。台灣大型壽險公司通常都將一定比例的資產放在海內外投資型債券及股票,尤其南山、國泰更是其中的佼佼者。2018年台灣導入IFRS9,將金融資產分類重新組合,簡直讓壽險業吃了大補丸,淨值一夜暴增,當年稍受爭議的就是金管會同意台灣壽險業也可選用"覆蓋法"。覆蓋法詳細的操作礙於不想讓文章太艱澀,專業的內容請容我省略。簡言之就是已實現損益的部分(大部分是賺錢)算入當期損益,但市場波動的部分(有賺有賠)只放在淨值的減項,反正淨值很難被扣到歸零。疫情以來股市及債市一片大好,台灣壽險業得利於覆蓋法,都笑得合不攏嘴,財報一季比一季好看。
但天有不測風雲,2022年烏俄戰爭,全球央行開始打擊通膨,美國聯準會開始啟動升息循環等市場黑天鵝到處亂飛,台灣壽險業淨值開始一落千丈,南山人壽甚至在2022第三季淨值縮水至負數。於是壽險公司開始坐不住了,紛紛請金管會出來"主持公道"。
重分類又是甚麼?
IFRS9內共有三大分類,這次的主角主要是FVOCI(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以及AC(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一如前述,複雜的會計操作我都暫時省略,簡言之,國內壽險大手們原先都採用FVOCI,只認賺不認賠,現在希望將債券都改為AC,不認賺也不認賠,藉此讓被損失沖垮的淨值重新回到原本的成本。
但真的可以說改就改嗎?根據IFRS9公報規定(想當然與會的大老們應該也清楚),若要再進行重分類,需要經營模式改變,若僅針對個別資產或因應市場變動,則不可重分類。換言之,壽險業現在搬出的理由(市場劇烈變動)顯然是不適用的。再說,如果真的同意進行重分類,根據公報規定也必須從下一個報導期間的第一天開始,簡言之,今年年報數字也無法改變。
種種壓力卻又不能自行更改公報內容,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aka會計公報解釋權責機關aka燙手山芋擁有人)現在頭很大。
為甚麼淨值很重要?
淨值重要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法規、現金股利、集團財務體質。
首先,法規面,金融業有所謂的資本適足率、海外曝險等規定,淨值若急速縮水或轉為負數,多數壽險公司馬上落入不符法定標準的困境,業務等營運開始受限,間接導致獲利能力下滑,這當然是公司高層及主管機關所不樂見的情況。
第二,廣大股民最關心的現金股利也會受到不同層度的影響。保險法及金管會規定,配發現金股利前,公司須提列10%的法定盈餘公積,若其他權益淨額為負數時,則須再提同數額的特別盈餘公積,多出來的部分才能配現金股利。簡單來說,要是維持現在的淨值減項,明年可能無法發放或發很少現金股利。廣大股民偏愛金融股即是因為股價穩定且每年穩定可預測的股利(aka近期風行的存股),若無法發放現金股利,民意的壓力隨即排山倒海而來。
最後,淨值難看使集團財務體質從資優生變不及格,進而導致營運擴張所需的銀行聯貸或再次舉債的困難度增加。舉例來說,南山人壽母集團潤泰集團近期被聯貸銀行團要求追加擔保品,即是因為南山人壽淨值已變負數,股票價值已不符當初質押價值。
接下來會怎麼樣?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XD
目前看來,國泰、南山等壽險大頭已和金管會達成默契,準備推行資產重分類。燙手山芋正在會研基金會手上,全部人都在等基金會進一步的解釋出爐。而會計學者、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大部分都只等待跟隨解釋令而無提出太強烈的意見。
坦白說,公報解釋都是長時間反覆推敲,研擬對各科目表達的影響程度,確認各方意見才能公告。若是為了配合主管機關及壽險公司強行急就章,這解釋令是糖果還是毒藥就很難判斷了。再說,銀行業也同樣遭受淨值損失,若只適用於壽險業,對其他以銀行為主體的金控是否公平也難以權衡。
以財經人角度來看,要求壽險業進行增資是比較正規且治本的程序,而非採用重分類操縱財報數字來模糊風險。但身為小小會計師,金管會我得罪不起,還是靜觀其變吧(笑)。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實用,請幫忙按愛心、追蹤我的文章,並且把它分享出去(可以贊助當然更好XD)!如果有任何意見也歡迎留言與我討論,我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