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3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微觀尺度,我們都可以是企業家!

在微觀尺度,我們都可以是企業家!
有位朋友問我,最近金融股漲高了許多,例如合庫金漲到快30元,兆豐金更超過40元,原本有在存這些股票的他,現在似乎買不下手了,甚至有想要賣掉一些,以免萬一將來下跌,目前的帳面上獲利就只能變為一場空。
我問他,當初是真心的想存股或是做價差呢?他回答,是想存股,但如今發現價差好像賺更多,感覺賣掉所賺的價差,會超過了未來5年以上的股息,所以,乾脆先賣了再說。
其實,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我想許多人都有想到。我來分析一下吧。
如果股價長年一直很平穩,每年穩定領股利,股息的殖利率也令人滿意,且在除權息一段時間後,也都能順利填權息,然後維持一個很穩定的股價,我想,這樣的標的一定會讓人很滿意的持有,甚至會有錢就買,不斷的買,然後持續不斷的領股利,這樣就是做到了「長期存股」。
不過,如果上述的情況變成股價一直下跌,雖然也是穩定領股利,但是填不了息,變成一般所說的「左手換右手」、「賺了股息賠了價差」等情況,那麼,這樣還能讓人有動力想「存股」嗎?我想很多人是不會的,可能會賣出,然後轉換成買其他標的,結果有可能是變成「虧損」,或是「沒賺多少」,然後會合理化的說服自己:「我沒有賠,只是換成更好的標的,將來還是會漲回來的」。
再來另一種情況,如果變成股價一直上漲,雖然也可以穩定領股利,填息更是輕而易舉,但是,看著股價不斷的上漲,心也跟著浮動起來,被壓抑在心中的「價差」精靈開始活躍了起來,心癢難耐,彷彿對於慢慢的領股利開始感到不值得,想要乾脆賣掉一次,把未來數年的股利先得到手再說。
以上的心態都很正常,這都是人性,要做到違反人性,是很困難的。我告訴我這位朋友,如果你覺得現在價格漲很高了,不賣掉會讓你心都懸在那裡很難受,那就賣掉其中一部分吧,往後若下跌,如果你覺得它仍是好標的,就再買回來,這次就當作是先「借來用」,下次要「記得還」就好,只是,當下次還的時候,會「還」到更高價或是更低價,就只有天知道了,就得自行去承擔囉!
其實我覺得要決定買一檔股票之前,就應該想好對這檔股票的態度,雖然最近「存股」是顯學,但是能真正執行到「長期存股」的人還是不多,因為有太多外在因素的干擾,影響存股的初衷,能不受這些因素影響的人究竟不多,而人人心中多少都還有「價差」的期待,因為,買股票的初衷是為了「獲利」,價差的獲利當然比股息獲利更吸引人啦。
不過,對我個人而言,我存股的標的,不會選那種短期內會漲許多倍,擾亂我的心思的股票,也不會選那種股息分配不穩定,讓我不知為何而存的股票,一旦我選擇了要存這支股票,我就決定要「真的存」,我會盡量讓太多的誘惑遠離我,這真的很難,但不是做不到。
如果您是一個堅定想存股的人,可以參考我以下的建議,或許可以讓您克服您的心魔。
一、我們都是奈米微米企業家
大家在求學時代有沒有使用過顯微鏡,有沒有看過顯微鏡下的小生物,其尺度比我們常見的物體小很多,如果一家企業的價值總長度為1米,那麼我們究竟擁有其中多少的長度呢?舉個例子吧,合庫金股本有1360億元,除以每股10元,所以有136億股,再除以1000,可以得到共有1360萬張股票,整個合庫金的股票有1360萬張,如果這1360萬張代表1米的長度,我們買了13.6張的話,就是買了1百萬分之1的股權,那我們就是「微米」股東,如果我們僅買了14股(其實13.6股就行了,但台股沒有小數點的股數),就是買了10億分之一的股權,那我們就是「奈米」股東。假如您買了1.36萬張,那就晉升為「毫米」股東了!當然,這是很難的。我想陳述的是,不要小看自己所擁有的股數,我們在這家「企業」中也占有一點點的地位,我們是「奈米 、微米企業家」,企業的獲利我們也能同步擁有。當我們以這種心態思考時,您還會輕易把我們的「股權」讓給他人嗎?如果企業未來能持續提供我們獲利,我們何不好好的守住它,甚至有機會就「買下更多股權」,讓自己慢慢朝向「大股東」之路前進呢?
二、破除價差的思維
如果我們心中想著存股,但卻認為價差是獲利的好途徑,那麼,我們其實並不是以「經營者」的心態在看待所買的股票,因為心中有價差,就表示心裡想著有一天會把股票賣掉,試想,我們若是企業的經營者,會成天想著要把辛苦經營的企業賣掉嗎?而且邏輯上也不對,當股價上漲,通常是企業賺錢,表現好的時候,結果,我們在它最賺錢的時候把它賣掉,而去買較低價,獲利比較差的股票,這樣不是本末倒置嗎?不過,有人可能會反駁,我在高價賣掉而去買較低價的股票,是看重它未來的潛力,而不是獲利較差。當然這樣說也沒錯啦,但是,請注意,您確定您有這樣精準的眼光,能發現到未來的潛力股,而其潛力大到足以讓您放棄多年的存股,多年「辛苦經營存到的股權 」?
三、頻繁交易徒增成本
大家都知道買賣股票需要交易成本,主要是手續費和交易稅,如果我們存股的目的是為了「累積更多股數、朝向成為大股東之路前進」,那麼,最笨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買與賣,買只需手續費,賣還需要加上交易稅,試想,「買」十次只需10次的手續費0.1425%,「買加上賣」各10次就要20次的手續費以及10次的交易稅0.3%,如果同一個標的,別人買1次就存10年,只需手續費0.1425元,結果你在這10年間不斷的買10次賣10次,那你的交易成本會是0.1425*20+0.3*10=5.85,5.85/0.1425=41,你是別人的41倍的交易成本,這划得來嗎?更何況,價差交易不是一定會賺錢的,雖然你可能說,我當然是要有賺才要賣,嗯,這是一個好問題,如果20元買,25元賣,是賺5元沒錯,但是下次再買回來呢?有可能是跌到20元再買,還是漲到30元再買回來?如果是後者,請問,先前賺的這5元,不就又被拿去買股了,這樣真的是賺嗎?
所以呢,如果我們真的是著眼於要共享企業的獲利,就盡量以「奈米微米企業家」的思維來看待我們所買的標的,還沒想清楚前,不輕易買,一旦選擇買了,也不輕易賣,如果喜歡當少數企業的「微米股東」,就買優質的個股,如果想當多家企業的「奈米股東」,就買ETF,等到哪一天晉升為「毫米」股東(1/1000股權),甚至「厘米」股東(1/100股權),那就真的達成財務自由了!
與大家共勉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