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學習_數位學習導論的心得反思筆記_2022.11.10

  對我而言,數位是一個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工具。若數位使用得當,可以輔助教學,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動機;若使用不慎,學生非但無法獲得知識,還會造成班級混亂,在學習上產生負面效果。因此在了解數位的應用之前,很同意老師先講述與討論理論的知識架構,藉此了解學生的大略程度與可能產生的想法,如此在未來教學現場,我們可以「懂」學生的行為想法,不受冰冷科技的隔閡,也可以在教學當下,預判學生下一步並提前預防可能問題。因為上述原因,先講解數位學習的理論有其重要性,如同老師所言:行為主義可以讓我們了解學生行為;認知主義教導我們學生的思路;建構式主義可以更容易幫助學生搭起鷹架。
  很喜歡藉討論複習過往所學的方式,因為我們已習得這些知識是因為時間而淡忘。透過與學長姐討論,聆聽同學的報告,重新提取並且固化。當初我參與了建構主義的小組討論,重新塑造過往最不熟悉的建構主義,藉此加深印象。上台表現不甚滿意但也因此重新再思索、閱讀相關文獻,如今更加瞭解建構主義,知道Vygotsky的近側發展區;透過社會互動、語言來引導學習者搭建鷹架。

  以下是對這三周課程內容的反思:
  行為主義應是最早出現亦為最常見的學習理論,Pavlov、Thorndike和Skinner的古典制約、三大學習律與操作制約讓我想起教育心理學的老師:當時老師邀請到台東大學的章勝傑教授來教導我們,教授崇尚行為主義,因此告訴我們他的夢想教室:裡面有Procrustus的鐵床、充滿鐵條的窗戶和嚴厲的獎懲制度。雖然聽起來有些極端,但與華生的言論相仿,顯示了行為主義的核心,也讓我印象深刻。行為主義應用於教學時有精熟學習模式,靠著反覆的練習讓身體產生了肌肉記憶,我認為是練習律的一環,若在達成目標後有成就感正向情緒的立即回饋,則可能亦存在操作制約
  認知理論及是了解認知的過程,包括訊息的選擇、提取、統整與獲得,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讓我們知道國小學童的分段:
小一至小二屬於前運思期,因此行事自我中心,也較難逆向思考;
小三至小五屬於具體運思期,可以慢慢適應群體,數學能了解守恆概念;
小六之後屬於形式運思期,學生的認知已接近成人,能夠抽象思考,瞭解推理演算。
  Ausubel的有意義學習和前導架構重視與生活經驗的連結,因此可以生活經驗做為前導架構來與新課程結合,並且引導學生將知識分別異同、分門別類。Bruner的發現學習則強調高層次的思考能力,強調教材的結構需配合學生的認知結構。
  在建構主義方面,如同認知主義,學習者作為主體,老師僅是引導的角色。Vygotsky的近側發展區即是教師引導學生搭建的鷹架部分。因為建構主義強調人與社會的連結,因此透過班級的小型社會互動,讓學生自行找尋問題、與小組討論,再加上老師的語言引導鷹架的搭建,來內化社會的外在活動,例如合作、社會文化、…。這讓我想到程式設計與應用課程,純萍老師使用的上課形式即類似社會探究教學模式,自行發掘問題並以小組尋找解方。發現問題時會很懊惱,但當解決問題時,會有高度成就感並且覺得自己獲得了學習遷移的能力,然而我發現探究時遇到問題會很不願意面對,並且特別疲憊,因此還要思考未來應用在國小教學的可能性。
  而我們的學習經驗應該從做中學最好,但因為做中學需要的認知空間較多,認知負荷量較大所以容易疲憊,因此在做中學之餘,也可以搭配其他對學習者較輕鬆的教學模式。除此之外,我覺得經驗金字塔也能顯示:大腦更多感官一同運作會讓學習者更專注、吸收程度越好。
  Paivio雙碼理論可以得知以圖為主文字為輔的PPT,更容易讓聽眾吸收訊息。但多媒體的內容若僅將紙本內容換成數位載具,便不會彰顯記憶的效果,數位閱讀反而加長了讀者的閱讀時間,因此還需多琢磨觀察。
  現階段的教育強調「素養」這個帶著走的能力,希望能透過素養導向教學讓學生能解決現在的問題、面對未來的挑戰。而「素養」的養成極需消耗認知空間,跳脫了老師說學生聽,而是學生實際面對問題,透過思辨、討論、查找線上資源找到問題的解方,並藉此應用在下一個面對的困難。從上述可知,教育工作者需權衡學生認知空間以給予適當的教學任務,並調整多媒體的使用,引導學生有效率且有效果的獲得素養能力。

筆記__數位學習相關理論
對第七周的學者理論較無概念,藉此完成筆記。
Dale 經驗金字塔
聽 讀 觀察 做,eg:/經驗學習或行動學習
幫助教學者運用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
Paivio雙碼理論
有語文、非語文兩套互動(有關聯)又獨立處理類別資訊的系統
語言系統—語言、文字;非語言系統—視覺影像訊息,含嗅覺、觸覺或情感訊息
語文與圖像的表徵不同,編碼、組織方式也不同,人類的圖像系統處理能力較佳。
以圖配文比純文字的效果好
Mayer多媒體認知理論
有意義的學習需要大量的認知處理
學習者的認知處理容量有限
多媒體教學可能會認知超載
大腦運作方式的三種假設
雙通道假設;有限容量假設;主動處理假設
Sweller認知負荷
教學過程中影響認知負荷因素
先備經驗(基模);教材的本質(元素之間的關聯程度);教材的組織(依特性按方式呈現)
造成工作記憶的負荷
內在認知負荷 內容複雜度與難易程度
外在認知負荷 呈現方式、資訊組織方式
(增生認知負荷)
發現自己常常混淆認知、建構主義,因此完成表格的比較
認知主義
改進資訊的輸入、處理與輸出流程,達到更有效的學習
建構主義
學習者需要自行探索經驗後,才能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