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時代中,卡片盒筆記法能夠深化學習的體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生成式AI已經充滿在生活中的今天,作為一個在大學教書的老師,已無法阻止學生使用AI工具來撰寫作業,而也正因如此,許多人擔憂生成式AI是否會讓學生直接以它來撰寫報告,從而難以衡量學生原創性或學習成效。

我在教授通識課程的過程中,也曾讓學生練習撰寫報告,而或許是因通識課的課程性質使然,確實也能看到一些同學直接地剪貼網路資料來拼湊報告內容。對於這樣的報告內容,查證是否抄襲是很容易的事。不過,當學生開始採用生成式AI來撰寫作業時,即便我知道那不是學生自己寫的,但基於生成式AI的運作原理,我頂多也只能從其中的一些字詞使用習慣、文字風格來揣測:「這也許是AI寫的內容。」

在一門通識課中,要求學生撰寫長篇報告,的確是頗為強人所難的事,而若是期待學生們藉由分組來共同完成報告,也容易衍生出不必要的問題(如free rider)。我是一個比較懶於處理各種與教學內容不相關之問題的老師,因此時常在想,是否能設計更簡單的作業,讓學生真的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就在我經過一段時間將「卡片盒筆記法」作為我自己進行學術研究的流程後,我開始想,也許我可以透過這個筆記方法來訓練學生。

關於「卡片盒筆記法」,其精髓在於以特殊的「編碼」方式來累積探討特定問題的相關成果,如我們對於某一個主題的探究,往往需要找尋相關資料,經由閱讀、理解,並寫成原子化的筆記卡片(簡言之,一張卡片只表達一個知識要點,內容求精而不求多)。當筆記卡片寫好後,則對其進行「編碼」,如1代表某個主題,1.1即是針對這個主題的第一個想法,1.2則是延續1.1的想法繼續發展,1.3、1.4等卡片即代表延續性的思考。其中,倘若有一張卡片與1.3的內容有關,但與1.1、1.2、1.3等卡片所形成的思考脈絡沒有延續性,則這張卡片就會被「編碼」為1.3a,代表這張卡片是從1.3的某個內容發展出來的。「卡片盒筆記法」的「編碼」,要求卡片之間必須要有明確的「對話關係」(如擴展、或補充、或反駁前一張卡片的內容),從而形成對於特定主題的思考脈絡。當我們直接閱讀1.1、1.2、1.3、1.4等卡片時,我們就能清楚地辨識,這四張卡片所針對的主題是一貫的。

就個人經驗所及,「卡片盒筆記法」的「編碼」方式能夠幫助我,無論我閱讀到什麼樣的資訊,都必須思考每一則資訊的要點為何,以及依據每一則資訊所寫的筆記卡片,究竟要被放在哪一個筆記序列中(如1.1、1.2、1.3、1.4這個序列,或1.3a、1.3b、1.3c這個序列)。這意味著,為卡片「編碼」的當下,我必然得大概知道每個筆記序列所討論的主題為何,以及各序列中所累積的筆記有哪些,從而確保等待「編碼」的卡片可以被放在合宜的位置上。

因為在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的過程中,深感此一方法簡單易懂,且能有效地養成檢視自己所學、積累思考脈絡的習慣,因而我也開始將這個方法融入我的作業設計中。有別於過往要求學生撰寫長篇報告,我改讓學生依據在課堂上講授的文獻內容,撰寫一張張的筆記卡片,其中除了要求「節錄文獻」外,也要求學生要闡述自己所節錄之文獻段落的要點,並為每張卡片撰寫明確的標題:標題不只是單獨的字詞,而得有主詞、動詞、受詞等,力求以明確的句子來表達該則筆記的要點。

當學生將每一則筆記卡片做了「節錄文獻」、「撰寫要點」、「撰寫明確的標題」後,即會讓學生練習為卡片「編碼」。我先請學生回顧已經寫好的幾張卡片,觀察它們是否引發自己感到有趣、或覺得有值得探討的問題,將其寫下來,並編號為1.1。當有了1.1這張蘊涵基本問題的卡片後,他們之前在課堂上依據我提供的文獻所撰寫的筆記卡片,就能藉由「編碼」,並以有邏輯性的方式來形成思考脈絡。依據1.1中所提的問題,學生必須思考,哪些筆記可能可以回答1.1所提出的問題,而那些筆記之間又有什麼問的邏輯關係,從而考慮哪張筆記可被編碼為1.2,哪張可被編碼為1.3,或者,雖然與1.3相關,但卻更適合被編碼為1.3a。

從此一作業練習的實際成效來看,可想而知,必然有一些同學會使用生成式AI來撰寫筆記。以生成式AI來轉寫的筆記內容,往往可能因學生下的指令不夠具體(這大抵反映學生對於自己所節錄的文獻缺乏足夠的理解),因而AI所生成的內容就會相當龐雜。一旦一則筆記卡片的內容相當龐雜,學生就難以針對那些內容凝煉出「明確且能表達該則筆記要點的標題」。有時,我會看到學生以「關於靈魂」這類缺乏明確要點,或是「古代中國宗教的特點」這類過於空泛的主題。因為作業是撰寫卡片筆記,所以一則筆記不太可能承載這麼龐大的主題,因而透過學生如何訂定卡片筆記的「標題」,即使卡片筆記的內容是以AI生成,也能夠檢測學生是否真的認讀過AI生成的內容。

此外,如上所述,「編碼」講求筆記之間的對話關係,而對話關係往往有賴邏輯性,因此,從學生如何為每一則卡片筆記編碼,我也能夠知道,在他們的卡片中,1.1、1.2、1.3、1.4之間是否有邏輯性。依照「卡片盒筆記法」的「編碼」原理,1.1、1.2、1.3、1.4的標題排列起來,必須要能夠反映對於1.1所提到的問題的連貫性思考脈絡。如果讀起來缺乏連貫性,通常可能表示:(一)學生對於那幾則筆記的要點沒有明確的掌握;(二)學生大概知道那幾則筆記的要點與1.1所提到的問題有關,但沒有清楚地梳理那幾則筆記之間的關係;(三)因為筆記內容是AI生成的,筆記卡片的標題也是AI提供的,當AI所給的標題無法明確地反映該則筆記之內容的要點,其結果就會反映為筆記編碼缺乏邏輯性的問題。

基於以上的教學心得,這讓我有一個領悟:雖然我們沒有辦法阻止學生以生成式AI來撰寫各種內容,但當我請學生思考「自己感興趣或想探究的問題是什麼」,以及「你所學到的知識究竟如何促進你對於某個問題的探究或理解」時,「卡片盒筆記法」的運作就可能可以檢測出學生是否真的思考過這兩個問題。當學生必須對筆記進行「編碼」時,他首先需要問自己「什麼是我感興趣的問題」與「我目前所學的知識內容,是否可以幫助我探究這個問題」,而這恰好是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的核心精神所在。

當生成式AI能夠在浩瀚的數據中,基於我們的需要而生成我們所想要的內容時,明白地知道「我想知道什麼」、「哪些知識可以成為資源,讓我對這個問題有更多的理解」,就將顯得更為重要,因為這才是以學習者為主的學習,而若僅是讓AI生成一堆連我們自己也都未必感興趣的知識內容(甚至其中可能缺乏邏輯性與必要的嚴謹性),那麼,學習還有意義嗎?

一個在大學兼任通識課教學的打工仔 偶爾寫點教學或自學的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orkflowy是清單式筆記軟體,其特點在於打破「頁面」的概念,每一則內容都被放置在一個節點下,而整個筆記庫本身就是由一個無盡的、無限層級的節點所構成。這個軟體的設計原理,也許能夠解決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阻力。
近年許多火紅的筆記軟體,都被設計有「雙向鏈接」(backlinks)的功能,而這個功能讓不少使用者感覺到,寫筆記的壓力變小許多。或許是因Roam Research的開發者將「雙向鏈接」與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關聯起來,因而使得許多人也很自然地將具有「雙向鏈接」與「卡片盒筆
這篇文章想討論「關鍵字」的用處與如何讓筆記推促進一步地「探究」的問題。 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所定義108課綱中「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目標,明確地將學生視為「主動建構知識的探究者」,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問題解決能力與自主學習,呼應核心素養的理念」(https://ghresource
近幾年來,帶有「雙向鏈接」的數位筆記軟體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大大地降低了人們對於寫筆記的壓力,而其所標榜的如神經網絡般的網絡形態,也使不少人相信這些軟體能夠承載盧曼所使用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雖然這可能是許多人的想法,但我想提供一點個人的使用經驗與反省,以表達我個人的不同想
經過大約兩年使用筆記軟體的過程,赫然發現,不少筆記軟體都將「雙向鏈接」與「卡片盒筆記法」掛鉤,但若仔細看盧曼的操作方法,「雙向鏈接」與盧曼對於卡片筆記的連結方式無法直接地等同起來。 觀察盧曼為筆記編號的方法,雖然其核心也是連結,但其連結筆記的方式有其特定的邏輯。 其實筆記的「編碼」關注的就是邏輯
Workflowy是清單式筆記軟體,其特點在於打破「頁面」的概念,每一則內容都被放置在一個節點下,而整個筆記庫本身就是由一個無盡的、無限層級的節點所構成。這個軟體的設計原理,也許能夠解決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阻力。
近年許多火紅的筆記軟體,都被設計有「雙向鏈接」(backlinks)的功能,而這個功能讓不少使用者感覺到,寫筆記的壓力變小許多。或許是因Roam Research的開發者將「雙向鏈接」與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關聯起來,因而使得許多人也很自然地將具有「雙向鏈接」與「卡片盒筆
這篇文章想討論「關鍵字」的用處與如何讓筆記推促進一步地「探究」的問題。 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所定義108課綱中「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目標,明確地將學生視為「主動建構知識的探究者」,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問題解決能力與自主學習,呼應核心素養的理念」(https://ghresource
近幾年來,帶有「雙向鏈接」的數位筆記軟體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大大地降低了人們對於寫筆記的壓力,而其所標榜的如神經網絡般的網絡形態,也使不少人相信這些軟體能夠承載盧曼所使用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雖然這可能是許多人的想法,但我想提供一點個人的使用經驗與反省,以表達我個人的不同想
經過大約兩年使用筆記軟體的過程,赫然發現,不少筆記軟體都將「雙向鏈接」與「卡片盒筆記法」掛鉤,但若仔細看盧曼的操作方法,「雙向鏈接」與盧曼對於卡片筆記的連結方式無法直接地等同起來。 觀察盧曼為筆記編號的方法,雖然其核心也是連結,但其連結筆記的方式有其特定的邏輯。 其實筆記的「編碼」關注的就是邏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參加者探討AI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及其面臨的挑戰,強調如何與AI共存並提升自我能力,李明峰的分享啟發參與者自我潛力的認識,並在AI圖像生成遊戲環節中,助教幫助學生理解生成過程,展現AI在教學上的無限可能性,這篇文章探討了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者的不同經驗,鼓勵更多人關注生成式AI的應用。
Thumbnail
這是一次在苗栗國中分享AI教學應用的經驗。在分享中包含了實作體驗、與ChatGPT共創教材、應用於教學等多方面內容。此外,還探討了AI教育的未來發展並分享了一個圖景。希望能夠為 AI 教育帶來更多創新與活力。
Thumbnail
AI不僅能生成寫作範文,還能設計出符合教學目標的工作紙,分擔老師日常繁重的工作。
Thumbnail
在學習描寫文的過程中,將思維視覺化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策略。通過使用AI生成圖片功能,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描述轉化為具體的圖像。
Thumbnail
黑板板書?多媒體投影? 從以前需要手動塗畫的幻燈片,到後來的影片、PPT,現在新世代偏好的Canva(我現在也非常倚賴XDDD),又或者是各種AI軟體──教學現場,到底應該要用什麼工具呢?
Thumbnail
01 卡片盒筆記法是一種對自己的想法存檔和構建研究結果的技術。 02 卡片盒筆記法將檔案作為科學工作與創意寫作的記憶輔助和創意生成器。 03 學生常見的三種輸入輸出工作:考試準備,文獻研究,參考文獻管理。 04 學期開始時,教授總是會提供一份多頁的閱讀清單,但準備考試時,你的注意力只會集中在講
01 所有的學術寫作專案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文獻研究的背景下,積累了大量需要組織的資訊。 02 數位卡片盒筆記法提供了在早期階段擺脫混亂的機會,適用於有效的科學工作。 03 盧曼不僅將卡片盒當作存放筆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將卡片盒視為思想生成器。 04 盧曼每次輸入自己的內容,就能不斷在筆記之間的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Thumbnail
生成式Ai讓教育領域歡喜又擔憂,我們擔憂文字生成Ai,可能會使學生失去邏輯性的文字表達能力。換個角度思考,AI可以扮演「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的推手,有些事情/感覺還沒化身為文字時,有一種摸不著邊際之感。若能讓Ai對應這些事情/感覺產出文字,不著邊際就能轉成具象可見的東西。
Thumbnail
這學期利用社團課的機會,讓學生使用平板與AI繪圖,來認識文言文,學生練習閱讀文言文,寫出更好的關鍵字,希望創造更美的圖片。初體驗的學生與老師都對於AI繪圖結果感到驚喜,AI繪圖模擬文章意境七到八成,希望善用這些資源啟迪學生不同的能力。
Thumbnail
參加者探討AI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及其面臨的挑戰,強調如何與AI共存並提升自我能力,李明峰的分享啟發參與者自我潛力的認識,並在AI圖像生成遊戲環節中,助教幫助學生理解生成過程,展現AI在教學上的無限可能性,這篇文章探討了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者的不同經驗,鼓勵更多人關注生成式AI的應用。
Thumbnail
這是一次在苗栗國中分享AI教學應用的經驗。在分享中包含了實作體驗、與ChatGPT共創教材、應用於教學等多方面內容。此外,還探討了AI教育的未來發展並分享了一個圖景。希望能夠為 AI 教育帶來更多創新與活力。
Thumbnail
AI不僅能生成寫作範文,還能設計出符合教學目標的工作紙,分擔老師日常繁重的工作。
Thumbnail
在學習描寫文的過程中,將思維視覺化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策略。通過使用AI生成圖片功能,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描述轉化為具體的圖像。
Thumbnail
黑板板書?多媒體投影? 從以前需要手動塗畫的幻燈片,到後來的影片、PPT,現在新世代偏好的Canva(我現在也非常倚賴XDDD),又或者是各種AI軟體──教學現場,到底應該要用什麼工具呢?
Thumbnail
01 卡片盒筆記法是一種對自己的想法存檔和構建研究結果的技術。 02 卡片盒筆記法將檔案作為科學工作與創意寫作的記憶輔助和創意生成器。 03 學生常見的三種輸入輸出工作:考試準備,文獻研究,參考文獻管理。 04 學期開始時,教授總是會提供一份多頁的閱讀清單,但準備考試時,你的注意力只會集中在講
01 所有的學術寫作專案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文獻研究的背景下,積累了大量需要組織的資訊。 02 數位卡片盒筆記法提供了在早期階段擺脫混亂的機會,適用於有效的科學工作。 03 盧曼不僅將卡片盒當作存放筆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將卡片盒視為思想生成器。 04 盧曼每次輸入自己的內容,就能不斷在筆記之間的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Thumbnail
生成式Ai讓教育領域歡喜又擔憂,我們擔憂文字生成Ai,可能會使學生失去邏輯性的文字表達能力。換個角度思考,AI可以扮演「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的推手,有些事情/感覺還沒化身為文字時,有一種摸不著邊際之感。若能讓Ai對應這些事情/感覺產出文字,不著邊際就能轉成具象可見的東西。
Thumbnail
這學期利用社團課的機會,讓學生使用平板與AI繪圖,來認識文言文,學生練習閱讀文言文,寫出更好的關鍵字,希望創造更美的圖片。初體驗的學生與老師都對於AI繪圖結果感到驚喜,AI繪圖模擬文章意境七到八成,希望善用這些資源啟迪學生不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