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不可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疫情這幾年,網路上課很流行,一大堆平台推出各式各樣的網路課程,有教導學習方法、烹飪煮咖、運動健身的,更不用說語言學習與自我成長,或是增加工作技能的課程。你買過嗎?你手上還有多少花錢買過,但可能看幾次就擱置的課程?回想一下,當你決定花錢購買這個課程時,是否具有很高的學習動機?但為何最後沒有學習完畢?

你不是唯一買了課卻沒有唸完的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在《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提到:每年有將近一千萬人註冊網路課程,但絕大多數都中途退出。大多數課程顯示最後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唸完。即使不管唸完與否都要付學費,也無法促使學生完成學業。這類情況隨處可見 。

過往我們一直認為動機是行為改變的驅動力,以為只要具備動機並設計適當獎勵,任何習慣都能順利養成。Fogg教授指出,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動機僅是行為改變三要素的其中之一,要達成行為改變,我們還需要能力與提示。

為何動機不可靠?原因是動機是善變的 ,動機是去做某一特定行為(如:今晚吃蔬菜)或某一行為類別(每天晚上吃青菜和健康食物)的慾望 。根據Fogg教授研究,動機可能來自三處。第一,動機可能來自一個人的內心:你已經想要做某一行為。例如,我們想擁有吸引人的外表。二,動機也可能來自於和某一行為相關的好處或懲罰。如繳稅這件事,不會有人想繳稅,但不繳稅有懲罰,這促使我們去繳稅。三,動機可以來自我們的情境(我們目前所處的環境),例如我們周邊的朋友都在騎自行車上班,我們自然也會受到影響產生騎車上班的動機。基於這三個動機來源,Fogg教授設計了PAC的小人幫忙我們記憶:人物(Person)、動作(Action)和情境(Context)。這是了解人類行為的基礎。

圖片來源:設計你的小習慣

圖片來源:設計你的小習慣

人們常常誤以為朝志向努力就可以造成持久的改變,於是專注於志向、專注於動機,但通常這兩件事並不會產生結果。 Fogg教授在書中舉一個例子:我們也許在診所裡看過這樣的宣導海報,上面有各色的蔬菜,標題寫著:吃七彩食物!第一眼看到,我們會想:沒錯,我需要吃更健康的食物。但我們並不確定實際步驟,要吃多少綠色、多少紅色?這兩種顏色是指蔬菜和水果嗎?到最後這個動機一閃而過,沒有達成改變的效果。我們若一味專注於動機,就會忽略了實際驅動行為的兩項關鍵要素:能力和提示 。以這個例子而言,要產生改變,我們必須要有能力弄清楚每天不同顏色的蔬菜與水果的比例,但這很不容易,可能在尋求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就磨耗掉你的動機。如果可能可以加一個社群,每天有專人設計好蔬菜與水果的比例,並幫我們送到家中,這就幫我們解決「能力」的問題。另外,我們改變飯後吃水果的習慣,改成飯前吃七彩蔬果,因此吃飯時的第一個動作即是將這一餐的蔬果拿出來,先吃完再吃飯,這樣就產生一個提示。

有了動機,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再加上提示,就可以產生行為上面的改變。


avatar-img
18會員
42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的年度開始,很多人在設立目標時,都會想要養成一些新的習慣,或是戒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BJ Fogg教授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沒有提示,再多的動機和能力也沒有用。因為人通常受提示才會行動,沒有提示、就沒有行為。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本身是日本女性研究的先驅者也是權威,主持號稱日本最嚴格的「東大上野講座」,教導研究生如何撰寫研究論文。其所著《如何做好研究研論文》一書中歸納出論文的18個步驟,其中所談的的上野流KJ法用在質性研究上,可以快速的將訪談或田野資料進行歸納整理,非常值得想要採用質性方法的研究者
我們常把研究分成量化與質性兩種不同的方法(當然不止這兩種方法),其中量化分析主要在討論變數與變數的關係,而質性分析則在變數間在的互動過程與事件。因此通常在進行質性研究時,我們需要收集大量田野調查或訪談資料。做過訪談的人都知道,訪談後需要反覆的聆聽訪談錄音並將其轉化為訪談逐字稿,這是一個大工程,還好現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閱讀研究文獻時,保持批判性很重要。本文介紹瞭如何從批判的角度閱讀文獻,觀察研究問題和既有結果之間的距離,並提供了上野講座使用的學生文獻報告格式。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
新的年度開始,很多人在設立目標時,都會想要養成一些新的習慣,或是戒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BJ Fogg教授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沒有提示,再多的動機和能力也沒有用。因為人通常受提示才會行動,沒有提示、就沒有行為。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本身是日本女性研究的先驅者也是權威,主持號稱日本最嚴格的「東大上野講座」,教導研究生如何撰寫研究論文。其所著《如何做好研究研論文》一書中歸納出論文的18個步驟,其中所談的的上野流KJ法用在質性研究上,可以快速的將訪談或田野資料進行歸納整理,非常值得想要採用質性方法的研究者
我們常把研究分成量化與質性兩種不同的方法(當然不止這兩種方法),其中量化分析主要在討論變數與變數的關係,而質性分析則在變數間在的互動過程與事件。因此通常在進行質性研究時,我們需要收集大量田野調查或訪談資料。做過訪談的人都知道,訪談後需要反覆的聆聽訪談錄音並將其轉化為訪談逐字稿,這是一個大工程,還好現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閱讀研究文獻時,保持批判性很重要。本文介紹瞭如何從批判的角度閱讀文獻,觀察研究問題和既有結果之間的距離,並提供了上野講座使用的學生文獻報告格式。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詳細的教學,指導讀者如何將 UiPath 開發的自動化流程發佈至 Orchestrator 及設定自動執行的排程。透過步驟包括登入 Orchestrator、建立資料夾、發布流程、設定預約時間等,讀者將能學會有效地管理流程和機器人,進而提升自動化效率。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Thumbnail
剛在社群看到能高安東軍有人被溪水沖走了,RIP。 想起這次在從拉庫音溪源頭下溯快到山屋前,過溪時我也小滑了一跤,居然雨鞋還是止不住青苔,半身跌到水裡,手中握住的登山杖,與上頭裝著的運動相機Insta360 Ace PRO,就脫離了手,被溪水沖走了,瞬間不見。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如何設定清晰的學習目標和找到持續學習的動力,包括如何透過內在與外在動機來激勵自己。 確定學習目標和動機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一個超級有用的主題——學習目標和動機的確定!你知道為什麼明確的學習目標這麼重要嗎?』 「當然不知道,波士,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來的原因啊
Thumbnail
網上課程需要良好的課程規劃與設計、互動性、技術支援、講師的熱情與投入,以及學員的參與度。
Thumbnail
回憶在母親生病時的心情及手足之間的親情和支持。這種親情的溫暖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顯得尤為珍貴。
Thumbnail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詳細的教學,指導讀者如何將 UiPath 開發的自動化流程發佈至 Orchestrator 及設定自動執行的排程。透過步驟包括登入 Orchestrator、建立資料夾、發布流程、設定預約時間等,讀者將能學會有效地管理流程和機器人,進而提升自動化效率。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Thumbnail
剛在社群看到能高安東軍有人被溪水沖走了,RIP。 想起這次在從拉庫音溪源頭下溯快到山屋前,過溪時我也小滑了一跤,居然雨鞋還是止不住青苔,半身跌到水裡,手中握住的登山杖,與上頭裝著的運動相機Insta360 Ace PRO,就脫離了手,被溪水沖走了,瞬間不見。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如何設定清晰的學習目標和找到持續學習的動力,包括如何透過內在與外在動機來激勵自己。 確定學習目標和動機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一個超級有用的主題——學習目標和動機的確定!你知道為什麼明確的學習目標這麼重要嗎?』 「當然不知道,波士,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來的原因啊
Thumbnail
網上課程需要良好的課程規劃與設計、互動性、技術支援、講師的熱情與投入,以及學員的參與度。
Thumbnail
回憶在母親生病時的心情及手足之間的親情和支持。這種親情的溫暖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顯得尤為珍貴。
Thumbnail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