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

談《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親情不是用來綁架的

前言

<吳若權幸福書房>有集節目是在談論商周出版的《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這本書!有意思的是:此集的留言比其他節目多了近十倍。總共有2298則留言(到111.11.30為止)。而且有的留言底下的回覆也有數十則之多,表示他的節目令人深有所感;而留言底下的回覆也是頗得人心。我們先看那兩則留言底下很多回覆的內容,再回頭來談《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以及我們與父母應該是什麼關係?

陪在父母身邊的孩子,通常會得到更多的責怪 而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永遠得到父母更多的牽掛。

底下的回覆有57則,絕大多數都是贊同其看法者,有則回覆是這樣寫的

我是過來人, 父親生日時許願:願我兩個兒子工作生活都越來越順利,而站在旁邊的我好像是透明人。弟弟未曾撫養過父親,房租由大兒子支付,我付出生活費及勞力已八年,這輩子對父母的付出,未曾得過一句感謝或肯定,大兒子領受所有的感謝 ,我如同一片看不見的虛空

「…父母是能量吸血鬼、會對子女情緒勒索,就算當個好孩子,都可以被說的很不堪…」底下有49則表示認同的回覆。

親子關係需要如此疲累厭倦,如此無奈傷神嗎?

親子關係由來

剛出生的嬰兒,需要完全需要倚賴父母,才有存活的可能—這是獨一無二、無法取代的關係。事實上,大部份的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也都是如此。只是其他動物,父母生養照顧的時間不長,一旦可以獨力覓食,照顧自己,生存下去,父母的責任也就算已了;而人類則是父母生、養、教、陪子女的時間長達近二十年,子女才算是長大成人,也才擁有法律上的自主權利;而且父母對子女的關懷和顧慮也常常是至死方休。也因此,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經常是牽扯不清,複雜含糊的。

華人多視之為”債權闗係”

華人社會(事實上,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地區)常因父母在養育兒女成年的過程中,需耗費諸多的時間、精力、和錢財…,因而認為:父母之恩,昊天罔極(意思是如蒼天般廣濶無邊際)。要子女一輩子都不能忘記,而且是再怎麼報答也報答不了。華人社會也有「養兒防老」的說法,意思是:小時候我照顧你,老了你應該回報我之前的恩情來照料我—有點類似債權關係。「孝」與否甚至成為了傳統社會衡量人品良劣,品格高下的最重要指標。

實非”債權關係”

可是:上述的說法對嗎?上述的說法還適用於今日嗎?《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一書的內容,就在討論上述問題。

書中認為: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不是債務人和債權人的關係。

1. 在債權關係下,一旦債務還清,這種關係也就結束,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顯然不是如此,那是子女一輩子都還不完的債務;更荒唐的是:他在被生下來之時,就已經莫名其妙的背負債務了。

2. 債務內容不明確,你無法用每月應給父母多少錢才算孝順?你要多聽話才算孝順?你應達成什麼成就才不辜負他們生了你?你應多久應探望一次?需否又如何奉養父母等,都是含糊不清,視各家狀況而無定論;

3. 再者,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單方面的,孩子沒有請求賜予生命(父母可以選擇不生,子女卻根本無法選擇)這與債務人債權人相互約定的關係不一致。

4. 且債務關係也很難解釋,童年創傷的孩子,他可能需要花一生的時間來修復童年,又為何僅僅因為血緣關係,即需回報虐待他們的父母(沒有報復就已經很寬容了,不是嗎?)

5. 更何況,父母的角色是自願選擇承擔的。孩子滿足了父母延續基因的意圖、是兩人愛的見證和結晶,那為什麼這份禮物會背負債務?

有的父母不堪為人父母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根本就是神話,根本就是鬼話,研究顯示,在國內大約每三位高三生就有一人(32.4%)曾有童年的創傷經驗,使得他們的身心靈都受到莫大的負面影響,而且很難處理和痊癒。(換言之,天下有許多不是—不足以為人父母—的父母。)

何種關係較佳?

那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如何較佳呢?想起論語中關於"君臣關係”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八佾篇》

孔子認為:你待我如何,我就如何待你。雖然君臣與父子不盡然可以如此比擬,但意思雷同,你愛護照顧我,我自然會敬重你;你虧欠虐待我,要我如何善待你?

在世間成為父母子女的機遇難得,子女幼時,父母當然要盡心盡力的照顧、教養、安全、紀律…讓子女健康快樂的成長,並培養其獨立自主的能力。一旦子女長大成人,單方面的付出就應該慢慢轉變成:相互尊重,彼此關懷,理性溝通,情感交流…唯有子女主動的,樂意的付出和回報,才是真正的,應有的關係。

結論

唯有把過往孝、不孝的觀念枷鎖解開,才能彰顯真正的「孝」。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69會員
924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