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nchanLim and the Cliburn

YunchanLim and the Cliburn

YiYi-avatar-img
發佈於Yi起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Music is a moral law. It gives soul to the universe, wings to the mind, flight to the imagination, and charm and gaiety to life and to everything.

時間回轉到西元2022年的六月,第一時間連同“「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有史以來最年輕金牌得主”,一併映入眼簾的,是連他本人都還搞不清楚相對應漢字的,“Yunchan Lim”幾個音譯字母。正所謂“成名要趁早”,因為疫情延宕,遲了一年開展的賽程,反倒讓他不僅得以18歲之齡加入競技殿堂,進而以他在同年11月28日最新專輯發表記者會上所言,憑著"幸運"拿下第16屆的首獎。


© 2022 The Cliburn

© 2022 The Cliburn


或許吧,談到音樂總是特別易感,自嘲若有朝一日為人父,有個像自己這樣奇怪的孩子肯定不會太開心。來自平凡家庭,父母皆非音樂相關從業人員,Yunchan和鋼琴的相遇,最初也只是因為放學後要找點事來做,而在跆拳道和其他課後活動間所做的選擇,卻意外地發現了自己願意投注一生心力的志業,而在成長過程中,又能遇到理解、尊重並珍惜他與眾不同才能的家人和環境,確實是難得的幸運。然而,僅僅只是幸運嗎?

Lim is a one-in-a-million talent. — Dallas Morning News

單就制度面以及文化產業鏈的角度切入,韓國政府針對特殊才能兒童,從發掘培育到願景擘劃,所呈現的企圖心和執行力,全面性地落實在各個藝文領域,明確地標誌出以文化形塑國力的巍峨志向。但即使是在這個天才輩出的菁英培育搖籃裡,何以Yunchan Lim的出現仍是猶如“百萬中選一”般的獨特呢?

本文將以一個非音樂專業的角度,試圖以不同面向領略他對音樂與存在的反思,如何構成他的音樂宇宙,進而運用他的音樂對非古典音樂閱聽者傳遞出一份具備普世價值的邀請。除此之外,若說作曲家以音符勾勒影像,那麼以指尖揮灑色彩,轉譯出旋律的器樂家,如Yunchan Lim,又運用其獨到的想像力和藝術表現性在我們眼前構築出了什麼樣的音樂意象?


你必須創造奇蹟



「那是我在Lotte Concert Hall這個場地的首演,我不想像其他人一樣彈奏著相似的曲目,因此在聽到李斯特的12首《超技練習曲》時,感受到的強烈張力,驅使我對指導老師說出,這就是我想在個人獨奏會上演出的曲目!但幾天過後我就後悔了,因為那真的是我當時練過難度最高的曲子,我覺得我不可能辦得到。」17歲的Yunchan說道。「奫燦啊,這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但是你必須創造奇蹟。」孫旻秀老師如是說。於是就在2021年10月21日,Yunchan Lim用全本的李斯特《超技練習曲》,震懾全場。


Some things are possible only when you give and risk everything. And for that, there is no comparison. 〈The Desire for Risk: Yunchan Lim at Steinway Society


這份撼動延續到了2022年坐在范‧克萊本鋼琴比賽會場和串流平台前的你我。許多人在談到Yunchan的選曲,尤其是李斯特的超技時,總不脫富貴險中求般的比賽策略思維,當然這種命懸一線的險招,仰賴的必然是純熟且扎實的技術本位做後盾,以此作為對他技巧掌握的推崇,無可厚非。畢竟,連鏡頭都興奮到模糊的眩目指法,很難不被迷惑。但技法人人會變,且各有巧妙不同,那麼Yunchan的琴音獨到之處究竟何在?或許這種勇於探索的好奇心和向不可能挑戰的拚搏特質,是他除了“刻意練習”之外,得以不斷突破的關鍵。


Title: “Composition 8” Artist: Vasily Kandinsky (Russian, 1866–1944) Year: 1923 Medium: Oil on canvas Dimension: 140.3 x 200.7 cm (55 1/4 x 79 inches) Location: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Y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ing

Title: “Composition 8” Artist: Vasily Kandinsky (Russian, 1866–1944) Year: 1923 Medium: Oil on canvas Dimension: 140.3 x 200.7 cm (55 1/4 x 79 inches) Location: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Y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ing


無論是初選時彈奏的史提芬賀夫為比賽創作的當代作品、巴洛克時期的庫普蘭、古典樂派的莫札特,和浪漫主義代表蕭邦以莫札特歌劇為本的變奏曲之間的串聯,到複賽時的巴赫、史克里亞賓以及貝多芬的安排,都可以觀察到Yunchan思索的,與其說是展現自己的能力,毋寧更像是他用這些曲目彼此間的承繼,向這些作曲家致敬,進而邀請閱聽大眾,順著這些音符的點而線到面,感受並建構出古典音樂的風格脈絡。

至於決賽以及準決賽的三首鋼琴協奏曲,猶如橫空出世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敘事姿態冷靜但不冷酷,讓情感如滾滾熔岩湧出而不潰堤,澎湃激昂卻哀而不傷,氣勢磅礡亦不乏抒情詩意;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從第二樂章零時差過渡到第三樂章的臨場驚喜;酣暢淋漓,彷彿可以看到,音符伴著玫瑰花瓣飛揚在會場裡的莫札特第二十二號鋼琴協奏曲,在在喚醒我們如同在觀看康定斯基《構成第八號》,感受到以各式銳角、鈍角、直線、方塊及大小形狀不一的圓等幾何造型為基本元素,所構築出既動感又冷冽的空間,生氣勃發卻靜謐悠遠的色澤,最後再以畫面左上方兼具同心與離心意涵的圓平衡整體畫面時的感動。


同場加映:

Yunchan在大賽中和樂團合作的第一場協奏曲展演,不要錯過團員對他拋出的樂句回應,尤其最後3分鐘那段節奏和語氣的掌握,絕妙靈動,恣意綻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9eEbEfEqoU


Repertoire

· The Cliburn

#Preliminary Round

Stephen Hough “Fanfare Toccata”

François Couperin“Pièces de clavecin, Book IV, order 21 La Couperin”

Wolfgang Amadeus Mozart“Piano Sonata No. 9 in D Major, K. 311”

Frederic Chopin“Variations on "Là ci darem la mano," Op. 2”

#Quarterfinal

Johann Sebastian Bach“The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Ricercar a 3”

Alexander Scriabin“Sonata No. 2 in G-sharp Minor (Sonata-Fantasy), Op. 19”

Ludwig van Beethoven“Eroica Variations, Op. 35”

#Semifinal I (Recital)

Franz Liszt “Transcendental Études, S. 139”

· 1. Preludio: Presto

· 2. Molto vivace

· 3. Paysage: Poco adagio

· 4. Mazeppa: Allegro

· 5. Feux follets: Allegretto

· 6. Vision: Lento

· 7. Eroica: Allegro

· 8. Wilde Jagd: Presto furioso

· 9. Ricordanza: Andantino

· 10. Allegro agitato molto

· 11. Harmonies du soir: Andantino

· 12. Chasse-neige: Andante con moto

#Semifinal II (Mozart concert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Piano Concerto No. 22 in E-flat Major, K. 482”

#Final I

Ludwig van Beethoven“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

#Final II

Sergei Rachmaninov“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avatar-img
YiYi的沙龍
4會員
8內容數
易沉迷,喜觀看,樂分享,這裡是心出走的起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YiY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回歸最原始的文字安排、章節設計,透過觀察Yunchan Lim獨特的性格特質、核心價值、藝術品味,以及音樂見解等四個不同的面向,進而結合他在Van Cliburn大賽以及台北獨奏會的曲目,試圖近一步理解並探究,從今年6月起全球古典音樂界所掀起的Limmania 任式狂熱。
「每次的表演都要唱出你深藏心中的歌。」Yunchan在一次專訪中提到,準備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時,德國詩人里爾克這首關於玫瑰花、淚水與朝露的詩是他靈感的啟迪,亦是他心之所在。亦不諱里言爾克雖然不是音樂家,但卻是他最景仰的對象。這份對文學的熱愛,反映在他對作品的詮釋,真摯誠實、蘊含哲思、以詩入歌。
Yunchan對於樂曲鉅細靡遺的分析,讓他有足夠的自信,能夠在舞台上放下顧忌,慷慨地對在場所有人敞開心胸(deliver and receive),把每次的演出都當成天鵝之歌般的淋漓盡致,毫不保留。
回歸最原始的文字安排、章節設計,透過觀察Yunchan Lim獨特的性格特質、核心價值、藝術品味,以及音樂見解等四個不同的面向,進而結合他在Van Cliburn大賽以及台北獨奏會的曲目,試圖近一步理解並探究,從今年6月起全球古典音樂界所掀起的Limmania 任式狂熱。
「每次的表演都要唱出你深藏心中的歌。」Yunchan在一次專訪中提到,準備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時,德國詩人里爾克這首關於玫瑰花、淚水與朝露的詩是他靈感的啟迪,亦是他心之所在。亦不諱里言爾克雖然不是音樂家,但卻是他最景仰的對象。這份對文學的熱愛,反映在他對作品的詮釋,真摯誠實、蘊含哲思、以詩入歌。
Yunchan對於樂曲鉅細靡遺的分析,讓他有足夠的自信,能夠在舞台上放下顧忌,慷慨地對在場所有人敞開心胸(deliver and receive),把每次的演出都當成天鵝之歌般的淋漓盡致,毫不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