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is a moral law. It gives soul to the universe, wings to the mind, flight to the imagination, and charm and gaiety to life and to everything.
時間回轉到西元2022年的六月,第一時間連同“「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有史以來最年輕金牌得主”,一併映入眼簾的,是連他本人都還搞不清楚相對應漢字的,“Yunchan Lim”幾個音譯字母。正所謂“成名要趁早”,因為疫情延宕,遲了一年開展的賽程,反倒讓他不僅得以18歲之齡加入競技殿堂,進而以他在同年11月28日最新專輯發表記者會上所言,憑著"幸運"拿下第16屆的首獎。
或許吧,談到音樂總是特別易感,自嘲若有朝一日為人父,有個像自己這樣奇怪的孩子肯定不會太開心。來自平凡家庭,父母皆非音樂相關從業人員,Yunchan和鋼琴的相遇,最初也只是因為放學後要找點事來做,而在跆拳道和其他課後活動間所做的選擇,卻意外地發現了自己願意投注一生心力的志業,而在成長過程中,又能遇到理解、尊重並珍惜他與眾不同才能的家人和環境,確實是難得的幸運。然而,僅僅只是幸運嗎?
Lim is a one-in-a-million talent. — Dallas Morning News
單就制度面以及文化產業鏈的角度切入,韓國政府針對特殊才能兒童,從發掘培育到願景擘劃,所呈現的企圖心和執行力,全面性地落實在各個藝文領域,明確地標誌出以文化形塑國力的巍峨志向。但即使是在這個天才輩出的菁英培育搖籃裡,何以Yunchan Lim的出現仍是猶如“百萬中選一”般的獨特呢?
本文將以一個非音樂專業的角度,試圖以不同面向領略他對音樂與存在的反思,如何構成他的音樂宇宙,進而運用他的音樂對非古典音樂閱聽者傳遞出一份具備普世價值的邀請。除此之外,若說作曲家以音符勾勒影像,那麼以指尖揮灑色彩,轉譯出旋律的器樂家,如Yunchan Lim,又運用其獨到的想像力和藝術表現性在我們眼前構築出了什麼樣的音樂意象?
你必須創造奇蹟
「那是我在Lotte Concert Hall這個場地的首演,我不想像其他人一樣彈奏著相似的曲目,因此在聽到李斯特的12首《超技練習曲》時,感受到的強烈張力,驅使我對指導老師說出,這就是我想在個人獨奏會上演出的曲目!但幾天過後我就後悔了,因為那真的是我當時練過難度最高的曲子,我覺得我不可能辦得到。」17歲的Yunchan說道。「奫燦啊,這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但是你必須創造奇蹟。」孫旻秀老師如是說。於是就在2021年10月21日,Yunchan Lim用全本的李斯特《超技練習曲》,震懾全場。
Some things are possible only when you give and risk everything. And for that, there is no comparison. 〈The Desire for Risk: Yunchan Lim at Steinway Society 〉
這份撼動延續到了2022年坐在范‧克萊本鋼琴比賽會場和串流平台前的你我。許多人在談到Yunchan的選曲,尤其是李斯特的超技時,總不脫富貴險中求般的比賽策略思維,當然這種命懸一線的險招,仰賴的必然是純熟且扎實的技術本位做後盾,以此作為對他技巧掌握的推崇,無可厚非。畢竟,連鏡頭都興奮到模糊的眩目指法,很難不被迷惑。但技法人人會變,且各有巧妙不同,那麼Yunchan的琴音獨到之處究竟何在?或許這種勇於探索的好奇心和向不可能挑戰的拚搏特質,是他除了“刻意練習”之外,得以不斷突破的關鍵。
Title: “Composition 8” Artist: Vasily Kandinsky (Russian, 1866–1944) Year: 1923 Medium: Oil on canvas Dimension: 140.3 x 200.7 cm (55 1/4 x 79 inches) Location: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Y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ing
無論是初選時彈奏的史提芬賀夫為比賽創作的當代作品、巴洛克時期的庫普蘭、古典樂派的莫札特,和浪漫主義代表蕭邦以莫札特歌劇為本的變奏曲之間的串聯,到複賽時的巴赫、史克里亞賓以及貝多芬的安排,都可以觀察到Yunchan思索的,與其說是展現自己的能力,毋寧更像是他用這些曲目彼此間的承繼,向這些作曲家致敬,進而邀請閱聽大眾,順著這些音符的點而線到面,感受並建構出古典音樂的風格脈絡。
至於決賽以及準決賽的三首鋼琴協奏曲,猶如橫空出世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敘事姿態冷靜但不冷酷,讓情感如滾滾熔岩湧出而不潰堤,澎湃激昂卻哀而不傷,氣勢磅礡亦不乏抒情詩意;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從第二樂章零時差過渡到第三樂章的臨場驚喜;酣暢淋漓,彷彿可以看到,音符伴著玫瑰花瓣飛揚在會場裡的莫札特第二十二號鋼琴協奏曲,在在喚醒我們如同在觀看康定斯基《構成第八號》,感受到以各式銳角、鈍角、直線、方塊及大小形狀不一的圓等幾何造型為基本元素,所構築出既動感又冷冽的空間,生氣勃發卻靜謐悠遠的色澤,最後再以畫面左上方兼具同心與離心意涵的圓平衡整體畫面時的感動。
音樂行者
I made up my mind that I will live my life only for the sake of music, and I decided that I will give up everything for music… I wanted my music to become deeper, and if that desire reached the audience, I'm satisfied.
「我下定決心,要為音樂而活,我決定為了音樂放棄一切…我想讓我的音樂變得更加深沉,這樣的渴望如果能傳達給聽眾,我就心滿意足了。」甫獲首獎的Yunchan 在賽後記者會這樣表示,冷靜而堅定。沒有太多的情緒,過多的話語。
從八歲決定要成為一位鋼琴家後,音樂就是他認定的唯一,不曾動搖、沒有改變。究竟什麼力量的感召,可以讓一個在各方面還需要他人諸多照料的孩子,精神上已經意識到,如阿德勒所言,思考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連結,進而覺知到面對成就信念這個「大我」時,自身存在的這個「小我」,所必須做的取捨。對記者問到,日後以鋼琴為職涯的渴望時,Yunchan說道:「我對事業或獎項沒有太多的想法,參賽主要是想知道自己在成年之前的音樂成熟度。最大的夢想就是,可以放棄一切和我的鋼琴一起住到山裡。」或許這份看待多數人認定的“成就”或“勝利”的淡然,源自於起心動念時的差異吧。
The painter should paint not only what he has in front of him, but also what he sees inside himself. — Caspar David Friedrich
誠哉斯言,若說畫家不應只繪眼前所見之物,而該畫出內觀自省之見。那麼面對浩瀚廣博的樂譜時鋼琴家又該如何自處?
擔任范‧克萊本大賽評審的鋼琴家,同時也是第十六屆指定曲目“Fanfare Toccata”作曲者的Stephen Hough爵士說:「當Yunchan在準決賽演奏李斯特《超技練習曲》時,我覺得他真的達到了一個超凡的高度。」並進一步分析:「不是因為他快速手指閃耀出的光芒,而是他理解李斯特的語彙與性格。這並非取決於速度,而是一種內在的魅力。」
Yunchan曾在廣播節目上分享,他在學習李斯特遊歷義大利後所著的《巡禮之年》曲目時,閱讀了佩脫拉克的詩集、但丁的《神曲》以及其他如沉思者等義大利文學及藝術作品,讓自己盡可能地沉浸在那一個時空氛圍,希望能夠藉此理解李斯特當時的創作初衷,靠近他的心靈多一些。
Title: “Wanderer über dem Nebelmeer” Artist: Casper David Friedrich (German, 1774–1840) Year: c.1817 Medium: Oil on canvas Dimension: 94.8 x 74.8 cm Location: Stiftung für die Hamburger Kunstsammlungen ©Stiftung für die Hamburger Kunstsammlungen
他亦提過音樂家感受音樂最美好的時刻,就是在琴房練習時,對他而言音樂家的琴房,就像是個創造各種宇宙的空間,透過多次的嘗試,你可以看見創作美妙音樂的挫折與快樂。幾乎每天超過10個小時的琴房練習,包含了不間斷的音階鍛鍊、樂譜分析、段落演練,揣度、臆想、慢磨、細琢,反覆反覆再反覆,就為了將腦海中的音樂,藉由指尖傳遞出去。這個少年以強韌的意志力,粹煉出音樂語彙所承載的時代精神(zeitgeist),不是過去,亦非未來,就是當下。
2022年11月4日台北首演,Yunchan 以布拉姆斯風格迥異的四首敘事曲揭開序幕,繼之以孟德爾頌的幻想曲,下半場則是李斯特的兩首傳奇曲和但丁詩篇讀後感,從第一個音開始,Yunchan就帶領在場所有人跟著他的琴音起伏,沉浸在樂曲篇章,看似黝黯無邊,彷彿墜落深淵而絕望之際,遠處傳來微光伴隨,行過死亡幽谷,領受救贖。無比強大的音樂感染力,令人屏息動容。
聽眾如我,眼前猶如見到德國浪漫主義代表藝術家Caspar David Friedrich筆下這個背對著觀者,孤身望向遠方的的男子,即使看不到他的表情樣貌,從他的姿態輪廓,依舊可以感受到那種,即使驚濤拍岸亦不改其志的堅毅無懼,以及面對自然而意識到人類渺小的那份人文主義式的憂鬱氣息(melancholy),滄海一粟,浩瀚星空中的那個小藍點(Pale Blue Dot)。
托爾斯泰問:「人為何而活?」Yunchan說:「我為音樂而活。」
蕭邦和李斯特生活的十九世紀巴黎
Yunchan is that rare artist who brings profound musicality and prodigious technique organically together. —Marin Alsop
被認為是罕見地具備自然整合深刻音樂性和卓越技巧於一身的演奏家,Yunchan心中理想的鋼琴家,應該像變色龍般多變,不受年代或風格之限,擁有彈奏從巴洛克時期到現代音樂的能力,熟捻各個流派。這樣的企圖心不僅完善了他的技術,更提供他一個從歷史宏觀視角,自我觀看的機會,隨時意識到自己在漫長浩瀚音樂史洪流中的位置,因此無論面對的是史詩鉅作或是抒情小品,他都能以一種「無我」態度去感受並做出回應,我想這是另一個他的音樂能夠沉浸但不耽溺,恢弘中蘊含人性,微小裡亦現深度的重要關鍵。
「音樂是為交流而生,我想和聽眾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尋求他們的意見,而這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之一。」Yunchan在范‧克萊本大賽的影像紀錄中曾經提到,準備獨奏會是非常孤獨的過程,因此對於能夠參與協奏曲演出,感到非常興奮,而這份喜悅也顯現在和他合作的樂團以及指揮的神情和互動上,Yunchan對於樂曲鉅細靡遺的分析,讓他有足夠的自信,能夠在舞台上放下顧忌,慷慨地對在場所有人敞開心胸(deliver and receive),把每次的演出都當成天鵝之歌般的淋漓盡致,毫不保留。
Water-Lily Pond C.1915-26 Water Lilies, Cluster of Grass , 1914-17 Water Lilies , 1914-17 Water-Lily Pond , 1917-19 Water Lilies, Reflections of Weeping Willows , 1916-19 Artist:Claude Monet(French, 1840–1926) Location: Chichu Art Museum ©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
舞台下的Yunchan靦腆寡言,卻不只一次在訪談中表達對十九世紀文化氛圍的孺慕之情。沒有網路、電子通訊以及過多的信息干擾,音樂家面對樂譜時,有絕對純粹的空間和餘裕去思考音樂的本質,探索並創造新的可能性。「他活得像個十九世紀的人」是Yunchan敬重的孫旻秀老師,對廣播節目提問的簡訊回應,短短一句話,道盡Yunchan心口一致的真誠與追尋理想時的執行紀律。
11月4日,從戈多夫斯基改編自聖桑《動物狂歡節》的〈天鵝〉開始,繼之以舒曼《兒時即景》裡的〈夢幻曲〉、蒙波的〈花園裡的少女〉、肯普從巴赫長笛奏鳴曲改編的〈西西里人〉、史克里亞賓的小品集,最後以蕭邦的夜曲畫下休止符。Yuanchan用了六首和主要曲目風格截然不同的安可曲,帶著我們乘坐時間機器旅行,回到那個蕭邦和李斯特活躍、表演者和聆聽者沒有界線、壟罩著世紀末頹美的巴黎,那個一去不復返的“La Belle Époque”。是夜,演奏廳的聽眾彷彿一起見證了某種極其私密、交織著浪漫抒情,柔和又節制的淡淡憂鬱詩意,在一抹暈黃燭光下,不可言喻的,美。
「當你在舞台上安於現狀,只想呈現練習的樣貌,這反而會製造出一種緊繃感,若是你可以自由地依照當時的狀態去調整,才有創造出屬於自己聲音的可能性。」因此,「每個鋼琴家都應該作曲」。在Yunchan的音樂宇宙裡,他用舞台上的「即興」調和音符的明暗光影,就像日本瀨戶內海直島上的地中美術館裡,五幅莫內以睡蓮為主題的系列畫作,各自獨立卻又相互連貫,結合導入自然天光的建物本體,陰晴雨靄、四季更迭,巧妙地呼應印象派畫家對學院派畫作的反動,以及對自然光的追尋,隨機譜出一席觀者與光線、顏料以及環境的對話。
「我從不認為自己擁有音樂天賦,我就只是一個熱愛音樂的人。」
用鍵盤吟唱詩篇
Lim got to the soul of the piece. — La Scena
成熟且全面的敘事結構、饒富新意的音樂語彙句法、通透澄淨的質地、直達靈魂深處的藝術表現性,不追逐潮流,回歸樂譜、理解作曲家的創作初心,是形塑Yunchan的根源。學習老大師看待音樂的態度,而非徒具形式地仿效工法,與精神導師和其他音樂同儕的交流,都是成就這個早慧的十八歲少年,已極具辨識度之音樂風格的重要養分。
Die Rose hier, die gelbe,
gab gestern mir der Knab,
heut trag ich sie, dieselbe,
hin auf sein frisches Grab.
An ihren Blättern lehnen
noch lichte Tröpfchen, - schau!
Nur heute sind es Tränen, -
und gestern war es Tau ...
Rainer Maria Rilke . 1875 - 1926
「每一次的表演都要唱出你深藏內心的歌。」是孫旻秀老師對Yunchan的提醒。所有的技法訓練、樂句鋪陳、色彩聲線設計,都是為了傳遞出心中的旋律,成就他腦中對藝術的想像。音樂不僅填滿了兩個靈魂間的無限,更創造了永恆的無限。Yunchan曾在專訪中提到,準備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時,德國詩人里爾克那首關於玫瑰花、朝露與淚水的詩,是他靈感的啟迪,亦是他心之所在。
你向外看,是你現在最不應該做的事。沒有人能給你出主意,沒有人能夠幫助你。只有一個唯一的方法,請你走向內心。探索那叫你寫的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心的深處;你要坦白承認,萬一你寫不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你要在自身內挖掘一個深的答覆。若是這個答覆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夠以一種堅強、單純的「我必須」來對答那個嚴肅的問題,那麼,你就根據這個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尋常最細瑣的時刻,都必須是這個創造衝動的標誌和證明。然後你接近自然。 《給青年詩人的信》
Yunchan從不諱言里爾克雖非音樂家,但卻是他一直以來最景仰的對象。向內探索、反求諸己,心是所有疑惑的解答。「如果心中夾帶著不好的念頭,那麼你的音樂也會變得醜陋,這就是音樂的強大,同時也讓人感到懼怕的地方。」Yunchan如此說道。這份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創造理想音樂的渴求,如實地反映在他對作品的詮釋,真摯誠勉、蘊含哲思、以詩入歌。
Title: No. 10 Artist: Mark Rothko(American, 1903–1970) Year: 1950 Medium: Oil on canvas Dimension: 229.6 x 145.1 cm (7' 6 3/8" x 57 1/8") Location: MoMA ©1998 Kate Rothko Prizel & Christopher Rothk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沒有時地之限,能夠廣泛地理解並演譯各個流派的音樂,是Yunchan心中理想的鋼琴家形象,而羅斯科在成為廣為人知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之前,寫實主義是他最初的藝術形式探索,歷經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風格的嘗試,他在40年代末期逐漸形成以簡化的線條,搭配大小不一、明暗幽忽、或方或矩的色塊所組成的色域繪畫。Yunchan在舞台上無畏,甚至大膽的挑戰以及出神忘我的投入,有時讓我聯想到初見行動繪畫波拉克滴畫作品,如《One:Number 31》時的衝擊。
然而,他內蘊的精神體現在音樂表現上,那種有節制且具意識控制的激情,對我而言,反而更接近藉由精簡幾何造型和有限度的色彩選擇與明度調配,表現出最深層,近乎意識本身的羅斯科作品,例如我們在他的作品《10號》中,透過平面的削減所積累出的能量以及色彩間彼此曖昧的融合,投射到觀者本身內在的多重情緒感官,一種冷靜與熱情、暴力與平和間的微妙平衡。
Do not find yourself in the music, but find the music in yourself.” —Heinrich Neuhaus
喚醒內在的覺知,回應自然的呼喚,藝術於焉而生。把每天都當成在世上的最後一天,每次上台都是最後展演的Yunchan,希望自己日後能夠以演出和錄音,作為生活的重心,更希望能夠把音樂帶出音樂廳,帶入那些因為種種限制而無法接近的人們。年少的他似乎早已意識到自己在音樂國度裡的貴族義務 (Noblesse Oblige),極其慷慨,毫不保留地和這個世界分享自己內心的音樂。
We come nearest to the great when we are great in humility. —Rabindranath Tagore
詩歌、人文思想以及浪漫主義,是我在Yunchan作品中,感受到他的音樂構成三元素。「因信稱義」,音樂是他的追求、是他的信仰、是他的全部。從心出發,以愛之名,向世界宣揚,讓人人都有機會探索,進而和自己內在的音樂重逢。
在此借用印度詩人維克拉姆塞斯,為鋼琴家席夫在2003年於ECM出版的《郭德堡變奏曲》演奏專輯所題之詩句,表達對以真心至情淬鍊心智的藝術家之謝意。
"Art gives us form and clarity and grace, Nature a singing-freshness, pulse and pace."
"I laugh, surprised by pleasure, and I weep.
For all of this my thanks: for storm, for calm, For all that music is, both barb and balm."
身為有幸聆賞Yunchan音樂的聽眾之一,非常期待他接下來,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嘗試,或許是20世代的莫札特、30世代的巴赫,或是40世代所詮釋的貝多芬,2022是多數韓國以外的人們認識他的元年,相信十年甚或更多年後,任奫燦依舊會是在你我眼前,持續閃爍著深邃且燦爛的那抹光,如他之名。
同場加映:
由Yunchan和朋友Jinwoo Bae搭檔的這個雙鋼琴組合名為JJAT_DUO,兩人以義大利鋼琴家布梭尼之名,分別化身為Ferruccio Lim和Busoni Bae,在古典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屬於他們的音樂實驗,兩人演譯下的〈波麗露〉渾厚又火花四射。
Repertoire
#Preliminary Round
Stephen Hough “Fanfare Toccata”
François Couperin“Pièces de clavecin, Book IV, order 21 La Couperin”
Wolfgang Amadeus Mozart“Piano Sonata No. 9 in D Major, K. 311”
Frederic Chopin“Variations on "Là ci darem la mano," Op. 2”
#Quarterfinal
Johann Sebastian Bach“The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Ricercar a 3”
Alexander Scriabin“Sonata No. 2 in G-sharp Minor (Sonata-Fantasy), Op. 19”
Ludwig van Beethoven“Eroica Variations, Op. 35”
#Semifinal I (Recital)
Franz Liszt “Transcendental Études, S. 139”
#Semifinal II (Mozart concert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Piano Concerto No. 22 in E-flat Major, K. 482”
#Final I
Ludwig van Beethoven“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
#Final II
Sergei Rachmaninov“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 Taipei Recital Nov. 04. 2022
J. Brahms: 4 Ballades, Op.10
F. Mendelssohn: Fantasie in F-sharp Minor, Op.28
F.Liszt:
Two Légendes, S. 175
No.1 “St. François d’Assise, La prédication aux oiseaux”
No.2 “St. François de Paule: marchant sur les flots”
Après une Lecture de Dante: Fantasia quasi Sonata from “Années de pèlerinage, Deuxième Année:Italie”, S.161/7
1. Saint-Saëns / Godowsky: The Swan (from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2. R. Schumann: Träumerei (from Kinderszenen)
3. F. Mompou: Jeunes Filles au Jardin (from Scènes d’enfants)
4. Bach - Kempff: Siciliano BWV 1031
5. A. Scriabin: Feuillet d’Album Op. 45 No. 1
6. F. Chopin: Nocturne Op. 9 No. 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