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會恭喜別人結婚,那就也練習恭喜別人離婚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作為交換,你們兩個要離婚。」
⠀⠀
「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很愛我,可是媽,你跟爸在一起並不幸福,爸也一樣。你們不能離婚,都是因為我還活著......」
⠀⠀
「只要我死了,你們就能離婚,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是因為我還活者.....所以我才會一直想死。」
⠀⠀
前陣子跟老媽看了一部很可愛的韓劇,大部分是搞笑劇情,中間卻出現了一個很有感觸的橋段。
⠀⠀
台灣每年離婚的人數將近結婚人數的一半,如果將婚姻視為投資成立公司的話,結婚在關係市場上根本就是一件失敗率高達五成的超高風險投資。
⠀⠀
投資成功了會獲得傳說中的幸福,投資失敗了,可能不只失去青春、失去金錢,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甚至如果有小孩的話,又要再加上一或數個生命的風險。
⠀⠀
我實在是無法理解,為什麼面對這麼高風險的事情,會有無數事不關己又搞不清楚狀況的人會如此執著說服你一定要參與這個投資?
⠀⠀
他們是可以拿到業務獎金嗎?
⠀⠀
常常有人說:「離婚的父母對小孩很自私。」
「年紀輕輕就結婚生小孩的人很自私。」
⠀⠀
然後同樣的一群人,每次看到年輕人就喊著:「這個年紀了還不結婚很自私。」
⠀⠀
然後再補上:「還是要結婚生小孩才會幸福喔。」
⠀⠀
而往往講這些話的人,自己婚姻也不怎麼幸福....
⠀⠀
的確有很多幸福的婚姻,但是也有很多不幸福的婚姻,許多人在婚姻前、婚姻中甚至離婚後都不斷地受折磨,而那些折磨的主要來源,並不是來自那些離婚的爸爸媽媽,而是來自於社會大眾的言論。
⠀⠀
現實就是,在現今這個時代,離婚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對我而言,在這個相處不合能夠選擇離婚的時代,絕對好過被家暴不敢讓外人知道,被強姦還必須和強姦犯結婚的時代。
⠀⠀
離婚率高就只是一個現象,他並不需要被解讀成危機。
⠀⠀
該被解讀成危機的是,人們過度推崇結婚,過度恐懼離婚。婚姻中的人們承受著被人稱讚必須要幸福的壓力,離婚後的人們承受著被人側目談論的折磨。
⠀⠀
而那一群造成壓力促使許多人婚前盲目結婚,婚後不敢離婚,離婚後不敢抬頭挺胸的人,都 不 用 負 責 任,這才是危機。
⠀⠀
那可以怎麼辦呢?
⠀⠀
也許,面對結婚或離婚都一樣,不用鼓勵人們去結婚或是去離婚,鼓勵他們認真思考然後好好做決定就好。
⠀⠀
也許,如果我們會恭喜別人結婚,那就也練習恭喜別人離婚吧。

如果我們會在朋友結婚時送上各種禮物,那就也練習在朋友離婚時送上禮物和關心吧
畢竟很多時候,離婚比結婚辛苦多了,而離婚的人,常常也更需要被關心和被幫助。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55會員
92內容數
如果你期待讓更多有趣的外國旅人到偏鄉去跟學生分享、互動;期待免費商店、共享糧倉及剩食餐廳在台灣各地出現;期待更多國內外用禮物經濟無條件地為人付出的傻瓜故事;或是期待看到我出國時,在世界各地拜訪學校跟組織的故事,歡迎支持這個你想看到的未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楊宗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校剛畢業就跑來教我們,你見過的壞人最多是隨地吐痰,在電梯內抽菸,借錢不還。你有沒有被人家強姦過呢?你有沒有交過保護費?你作夢也想不到一個十五歲的人要養七個弟妹,一個好賭的媽,一個整天喝醉酒的爸爸是甚麼樣子吧? 你幸福,你的命生得好,不愁吃不愁穿,讀書不留級,老爸老媽帶你出國旅遊。你要什麼就有什
我曾經也想過,也許老爸真的還有意識,也還能思考,而他真的有什麼話想要對我們說,但是他無論再怎麼想要表達,嘴巴裡都還是只能發出哇哇哇或是X你娘之類的聲音,而他因為很難過所以就更激動地發出聲音,但還是一樣,我們完全聽不懂..... ⠀⠀ 這樣有可能嗎?也許真的有可能......但我放棄了,用這樣的方式思
大學畢了業,替代役退伍的那一年,我跟家母有了下面的對話。 「你接下來要做什麼?要讀研究所嗎?」 「沒有。」 「那你要去考技師或是考公職嗎?」 「也沒有。」 「那還是要去找工作?」 「不要......」 「......那你要幹嘛?」老媽問我。 「我想要在台灣環島一段時間。」
2016年,我在花蓮有一場分享,分享結束後,一位大學生過來跟我聊天,聊到他分享會結束後還得趕去參加另一個活動。 ⠀⠀ 「那你就搭便車過去呀,現場實習。」我直接給他出了一個餿主意。 ⠀⠀ 結果,他超順利的搭到了便車,後來,我聽說他在東華大學開始瘋狂接待世界各國的旅人,帶他們去探索花蓮各地的景點,然後鼓
「我只希望能夠成為我自己。」 長大後發現,好好地做自己這件事,竟然是許多人用盡全力去追求的事物。然而,為什麼在我們的社會,做自己會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呢?
前陣子,台南美術館因為舉辦了一個地獄展而鬧得沸沸揚揚的,有宗教團體嚴正的抗議地獄展是怪力亂神要求撤展。⠀⠀⠀ ⠀⠀⠀ 雖然這樣講有點地獄,不過,一群相信耶穌死後會復活的人們竟然無法相信世上有殭屍? ⠀⠀⠀
「學校剛畢業就跑來教我們,你見過的壞人最多是隨地吐痰,在電梯內抽菸,借錢不還。你有沒有被人家強姦過呢?你有沒有交過保護費?你作夢也想不到一個十五歲的人要養七個弟妹,一個好賭的媽,一個整天喝醉酒的爸爸是甚麼樣子吧? 你幸福,你的命生得好,不愁吃不愁穿,讀書不留級,老爸老媽帶你出國旅遊。你要什麼就有什
我曾經也想過,也許老爸真的還有意識,也還能思考,而他真的有什麼話想要對我們說,但是他無論再怎麼想要表達,嘴巴裡都還是只能發出哇哇哇或是X你娘之類的聲音,而他因為很難過所以就更激動地發出聲音,但還是一樣,我們完全聽不懂..... ⠀⠀ 這樣有可能嗎?也許真的有可能......但我放棄了,用這樣的方式思
大學畢了業,替代役退伍的那一年,我跟家母有了下面的對話。 「你接下來要做什麼?要讀研究所嗎?」 「沒有。」 「那你要去考技師或是考公職嗎?」 「也沒有。」 「那還是要去找工作?」 「不要......」 「......那你要幹嘛?」老媽問我。 「我想要在台灣環島一段時間。」
2016年,我在花蓮有一場分享,分享結束後,一位大學生過來跟我聊天,聊到他分享會結束後還得趕去參加另一個活動。 ⠀⠀ 「那你就搭便車過去呀,現場實習。」我直接給他出了一個餿主意。 ⠀⠀ 結果,他超順利的搭到了便車,後來,我聽說他在東華大學開始瘋狂接待世界各國的旅人,帶他們去探索花蓮各地的景點,然後鼓
「我只希望能夠成為我自己。」 長大後發現,好好地做自己這件事,竟然是許多人用盡全力去追求的事物。然而,為什麼在我們的社會,做自己會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呢?
前陣子,台南美術館因為舉辦了一個地獄展而鬧得沸沸揚揚的,有宗教團體嚴正的抗議地獄展是怪力亂神要求撤展。⠀⠀⠀ ⠀⠀⠀ 雖然這樣講有點地獄,不過,一群相信耶穌死後會復活的人們竟然無法相信世上有殭屍?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結婚與離婚的意義,作者分享了對於儒家思想、個人成長、家庭關係、幸福定義的看法,以及對離婚的痛苦和選擇的堅持。文章通過對《性/生活》中女主角的經歷和脈絡分析,以及自己的感悟,呈現了一個生活中真實而複雜的情感世界。
Thumbnail
你有沒想過在現今的社會人為何要結婚?是不一定要結婚才能和愛的人一起生活和養育小孩呢?最近無意看見英國一間中學的辯論比賽題目,題目是結婚是否已經過時?這只是一個辯論題目,所以結婚是否真正過時是沒有正確答案的。我就聽說過香港每十對結了婚的人中有五對是離婚的,包括我在內
Thumbnail
婚姻中的情感濃淡不一定和外在行為相應。這篇文章討論夫妻關係和離婚的關聯,並探討自由戀愛和相親婚姻並不一定因此就更穩固。而對婚姻的態度也可能是決定離婚的重要因素。
Thumbnail
看電視上的通告節目,最近有一個生態是~我們離婚,但我們還住在一起。 很多事情在現在這個社會,有著別於我過去的一些限制,關係,還有定義。 所謂~不期待,就不會有傷害。因為有期待,傷害才會一直存在。 有段時間,單親家庭一夕之間變多,很多人的父母,因為雙方無法生活下去,所以選擇離婚。
Thumbnail
最近身邊幾個好朋友都不約而同的要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裡,照理說,基於朋友的我應該是要給予祝福,但跟朋友們聊過『結婚』這個話題之後,我不禁開始思考:要不要結婚?到底是出自於自己內心所想要做的,還是要滿足及成全家人朋友們的期待所做的決定。 現在離婚率高居不下,有一部份原因應該也是來自這些父母及親朋好友
Thumbnail
分居本身就不是訴請離婚的事由,除非你認為分居後,雙方感情但了對方就會自願簽字,但通常被分居的一方往往不甘心,不太可能因為分居久了就願意離婚,畢竟如果有辦法放手,當初兩人早就協議離婚了,就算有監護權等問題,這些條件也都可以在離婚後,上法院請法官來酌定,沒有非得離婚時就約定好。
年輕時候總會有人勸我結婚,說結婚也不錯。是啊,結婚“也”不錯,還是有個“也”字,反之結婚“也”錯。 現在年紀大了不會有人勸我結婚了,大多都說妳自己覺得一個人也好,是啊,一個人“也”好,反之一個人“也”不好。 有些人會對我說“因為妳還有父母,跟父母一起住”,我覺得是不是把我的父母或者把他人
三十年前吧?朋友剛好三十歲。帶著一個銷售團隊,在業界也小有名氣。有天跑來找我,說他要結婚了。對象廿八歲,有個五歲的小孩。該如何對待小孩,我不覺得是個問題,但是我告訴朋友,一定要弄清楚對方是因為什麼原因離婚的!然後確保自己沒有類似的問題,否則對小孩而言,又是再一次的折磨。畢竟不是組排球隊,小孩不需要那
Thumbnail
有女網友在網路討論區問大家:「結婚一年卻讓我心好累,大家覺得趁還沒孩子前趕緊離婚?還是再給機會繼續試試?」此問題熱烈引起網友的討論。一半的網友表示「改變別人太難,做回自己吧!」「不要蹉跎青春,長痛不如短痛。」另一半網友持反對意見「結婚前幾年是磨合期,過了就好了。」「婚姻是一種修行,要學會妥協與忍耐,
Thumbnail
兩人相愛走入婚姻並不容易,但當緣分盡時,決定結束這段婚姻走向人生的下一段更不容易,希望本篇文章能提供給想離婚但不知如何去做的你一些幫助與勇氣。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結婚與離婚的意義,作者分享了對於儒家思想、個人成長、家庭關係、幸福定義的看法,以及對離婚的痛苦和選擇的堅持。文章通過對《性/生活》中女主角的經歷和脈絡分析,以及自己的感悟,呈現了一個生活中真實而複雜的情感世界。
Thumbnail
你有沒想過在現今的社會人為何要結婚?是不一定要結婚才能和愛的人一起生活和養育小孩呢?最近無意看見英國一間中學的辯論比賽題目,題目是結婚是否已經過時?這只是一個辯論題目,所以結婚是否真正過時是沒有正確答案的。我就聽說過香港每十對結了婚的人中有五對是離婚的,包括我在內
Thumbnail
婚姻中的情感濃淡不一定和外在行為相應。這篇文章討論夫妻關係和離婚的關聯,並探討自由戀愛和相親婚姻並不一定因此就更穩固。而對婚姻的態度也可能是決定離婚的重要因素。
Thumbnail
看電視上的通告節目,最近有一個生態是~我們離婚,但我們還住在一起。 很多事情在現在這個社會,有著別於我過去的一些限制,關係,還有定義。 所謂~不期待,就不會有傷害。因為有期待,傷害才會一直存在。 有段時間,單親家庭一夕之間變多,很多人的父母,因為雙方無法生活下去,所以選擇離婚。
Thumbnail
最近身邊幾個好朋友都不約而同的要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裡,照理說,基於朋友的我應該是要給予祝福,但跟朋友們聊過『結婚』這個話題之後,我不禁開始思考:要不要結婚?到底是出自於自己內心所想要做的,還是要滿足及成全家人朋友們的期待所做的決定。 現在離婚率高居不下,有一部份原因應該也是來自這些父母及親朋好友
Thumbnail
分居本身就不是訴請離婚的事由,除非你認為分居後,雙方感情但了對方就會自願簽字,但通常被分居的一方往往不甘心,不太可能因為分居久了就願意離婚,畢竟如果有辦法放手,當初兩人早就協議離婚了,就算有監護權等問題,這些條件也都可以在離婚後,上法院請法官來酌定,沒有非得離婚時就約定好。
年輕時候總會有人勸我結婚,說結婚也不錯。是啊,結婚“也”不錯,還是有個“也”字,反之結婚“也”錯。 現在年紀大了不會有人勸我結婚了,大多都說妳自己覺得一個人也好,是啊,一個人“也”好,反之一個人“也”不好。 有些人會對我說“因為妳還有父母,跟父母一起住”,我覺得是不是把我的父母或者把他人
三十年前吧?朋友剛好三十歲。帶著一個銷售團隊,在業界也小有名氣。有天跑來找我,說他要結婚了。對象廿八歲,有個五歲的小孩。該如何對待小孩,我不覺得是個問題,但是我告訴朋友,一定要弄清楚對方是因為什麼原因離婚的!然後確保自己沒有類似的問題,否則對小孩而言,又是再一次的折磨。畢竟不是組排球隊,小孩不需要那
Thumbnail
有女網友在網路討論區問大家:「結婚一年卻讓我心好累,大家覺得趁還沒孩子前趕緊離婚?還是再給機會繼續試試?」此問題熱烈引起網友的討論。一半的網友表示「改變別人太難,做回自己吧!」「不要蹉跎青春,長痛不如短痛。」另一半網友持反對意見「結婚前幾年是磨合期,過了就好了。」「婚姻是一種修行,要學會妥協與忍耐,
Thumbnail
兩人相愛走入婚姻並不容易,但當緣分盡時,決定結束這段婚姻走向人生的下一段更不容易,希望本篇文章能提供給想離婚但不知如何去做的你一些幫助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