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日劇】First Love 初戀

    《First Love》當年應該是紅遍東亞的神曲,奠定宇多田光一代歌姬的地位,那個年代也是日本文化充斥日常生活的時代,歌曲、綜藝節目、日劇、動漫,大概可以算是日本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吧,持續了十幾年才漸漸被現在的南韓流行文化取代,只是《First Love 初戀》一出,再度證明日劇是純愛劇的王者。
    頭兩集只要《First Love》前奏一下,我就是處於渾身起雞皮疙瘩、頭皮發麻的狀態。這首應該是我前三喜歡的日文歌曲之一,也是第一首聽到差點會唱的日文歌。用這首歌做發想編出劇本的編導韓竹百合真的很厲害,尤其是劇中多次出現的首段歌詞,根本是整部劇的劇情大綱,連最後銜接宇多田的另一首歌《初戀》也有對應的象徵意義,令人佩服。
    之前聽人說,愛情故事就是建立在不斷的錯過與誤會上,要看起來好像有進展,但下一秒又倒退,在這樣進進退退的恰恰中邁向結局。想想大多數的愛情影集或電影好像真的都是這樣子,那一部作品的好壞就建立在能不能進退的恰到好處,如何在觀眾快不耐煩時收手,又能吸引觀眾繼續往下看發展就是編劇的功力。韓劇普遍都有後繼無力的狀態,而《First Love 初戀》就是把這個尺度拿捏得恰到好處,所以即便很多地方是老梗,很多劇情你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但演到那裏你還是會被那股氣氛感動。就像第一集最後的計程車交會,即使知道第一集應該會收在男女主角有交集的地方,但那個場景一出現我的淚腺還是輕易的被突破。
    影集有趣之處在於它除了是愛情故事,前半還參雜了一點懸疑元素,像晴道與也英終於再度相會時,爆點卻是也英居然不認識晴道,接著就讓觀眾處在滿肚子疑問的狀態下慢慢地隨劇情揭曉答案。而過程中的各種彩蛋也為劇情增加不少可看性,例如也英很愛吃的拿波里義大利麵,其實是晴道當初回應她告白的答案;在病房與晴道的妹妹優雨比手語那段我看到哭出來,這就是身體記憶啊!從這點也暗示了後面也英恢復記憶的橋段與關鍵,果然最後就是靠著《First Love》這首歌恢復記憶。
    如我前面所說的,《First Love》我聽到差點可以空耳唱,前奏一下身體就會自然而然的起雞皮疙瘩,所以也英聽到歌曲時過往回憶馬上一一浮現完全可以說服我。只是這個片段雖然是大多數人口中的爆擊、爆淚片段,但是卻沒有這麼打中我,一來是當綴拿起晴道的CD隨身聽,我已經猜到裡面是哪片CD;二來或許是晚了一步看這部劇,已經很多人在說第八集看到爆淚,而算算劇情安排感覺上就是也英恢復記憶了;三來是之前才看過另一部與身體記憶有關的《即使,這份戀情今晚會從世上消失》,相較之下《First Love 初戀》的情緒比較淡。不過我對於滿島光的演技還是非常驚豔,從懷舊興奮的表情漸轉錯愕而若有所思再到恍然大悟接著痛哭流涕又想掩飾不敢放聲大哭的表情變化真的是太厲害了,這一幕絕對是年度經典場景。
    反而全劇最讓我哭到不能自已的,是當晴道知道也英的目標是縣內第一志願時,發憤開始努力讀書那段;以及時光寶盒中晴道補充的第二封信帶來的第二擊。前者是被青春以及單純到有點蠢的少年心態打動,也有種前兩次相遇或許是命運的巧合,但考上同一所高中就是靠自己努力創造了命運的意味;後者雖然只有短短幾句話,但包含了十年來的各種思念與情感,再加上即使他沒辦法在約定的那一天打開時光寶盒,但他還是找時間去開啟那一個已經只剩他自己知道的寶物,更何況當時的字裡行間透漏的是一種想要放下也英開始往前走的心情,也更襯托出晴道再次看到也英時那種終究放不下的心情。
    放不下,卻又好像應該要放,因為自己已經有新的對象了。整部劇的成年晴道就是在這樣的心情裡拉扯,當然他還是忍不住的親了也英,要說他劈腿也沒說錯,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矛盾,才讓他最後決定離開日本到冰島去,畢竟再和恆美在一起,但還是會一直心繫也英對恆美不公平,從當年補充信件後想放下的心情到再度見到也英後掀起的波瀾也讓自己知道不可能放下,而直接跟也英在一起更是連也英也一起拖下水,所以只好選擇放逐自己,很傷感,不過可能也沒有甚麼更好的選擇。這邊我又再度感受到編劇的厲害之處,也英中間有結過婚,但因為夫家的關係而離婚,而加上晴道這段讓劇情更豐富之外,也呼應《First Love》的歌詞,最後讓晴道放逐自己,並藉由疫情給了兩人一段緩衝期,再讓也英去找晴道,將兩人在一起的結局塑造的美麗又維持某種程度上的合理性。
    雖然也不是沒想過,如果本劇最後也英沒有去冰島,兩人之後過著各自的生活的結局,就像世上許多初戀過後分離的男男女女一樣,但那樣的結局或許又太現實也太現代了。就是這樣帶點懷舊感的重溫那個年代的日劇氛圍,才更讓曾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我們感到熟悉與懷念,或許這就是最大的「情懷」了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