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3/19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X人稱—黃心健的元宇宙劇場 @ 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

(圖片來源:https://www.designexpo.org.tw/zh-TW/exhibition/26)
(圖片來源:https://www.designexpo.org.tw/zh-TW/exhibition/26)
走入展場,參觀者的行為與觀點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既成為未知,也成為無限可能,此時參觀者亦是作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不再僅僅是旁觀的第三人稱,而角色混同的「X人稱」。
根據策展團隊介紹《X人稱》的專文,創作者的觀點是第一人稱,被創作者創造出來的客體是第二人稱,而觀者的觀點則是第三人稱。然而,在新媒體的互動特性之下,參觀者亦是作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參觀者的行為與觀點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此時參觀者不再僅僅是旁觀的第三人稱,而角色混同的「X人稱」。
黃心健以新媒體藝術家身分名聞國際。新媒體與傳統錄像、多媒體的不同在於「科技運用」與「互動」,新媒體不僅運用科技供應聲光形色體驗,更強調參與性、互動性。
新媒體藝術家善用科技打造全新藝術形態及感官體驗,滿心期待與參觀者互動。 (圖片來源:https://tw.nextapple.com/life/20221215/50E9C66A625DB103312BAB026CFA0CD3)
比起《X人稱》,我更喜歡本展的英文名《Being X》,顯然更貼近策展團隊採用「X」的原意--X於數學通常代表未知數,同時也是XR/Extended reality/延展實境的X,XR包含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及MR/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涵蓋完全虛擬到完全真實的完整光譜。走入《X人稱/Being X》展場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既成為未知,更成為無限可能。

飛行在黃心健的VR世界
《X人稱》布展於高雄市立美術館101至103展覽室,展出內容大致分為3部分:VR作品主要布展於103展覽室,部分延伸至102展覽室;102展覽室剩下的空間規劃為沉浸式投影空間;101展覽室展示黃心健VR作品之外其他形態的創作。
專門為《失身記》布置的房間。
黃心健被定位為新媒體藝術家,其VR創作尤其是《X人稱》的重頭戲。《X人稱》共展示了7件黃心健的VR作品:《沙中房間》2017、《高空》2017、《登月》2018、《失身記》2019、《輪迴》2021、《宇宙何許》2017、《浮光童夢》2022,並提及《食壤》2021。黃心健與策展團隊共同規劃了5個房間容納這7件作品,並有8架平面電視反覆播放每件作品的製作側拍與作者訪談。
《登月》、《失身記》、《輪迴》及《浮光童夢》都提及太空人。(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飛行技能與太空人反覆出現在黃心健的VR作品中,似乎想為不會飛的人類裝上翅膀,脫離地球飛向無垠宇宙,呼應本展英文名《Being X》,成為未知,成為無限可能。而在側拍與訪談中,黃心健特別提及記憶逸散與死亡/肉身消亡對其創作影響深遠,這部分雖然也反覆出現於VR作品中,然而相對不外顯,需要參觀者自行體會。
透過頭戴式顯示器,黃心健將創作「植入」參觀者腦內。(圖片來源:https://www.kmfa.gov.tw/)
體驗黃心健的VR作品,全然不同於欣賞其他藝術家的創作。其他畫家、雕塑家、裝置藝術家產製作品,或許數層樓高,或許微小如米粒,參觀者由作品之外選擇角度,距離,是否敞開心扉、記憶與自我感受作品,而欣賞黃心健的VR創作,參觀者以為自已穿越「進入」黃心健建造的VR世界,在寬闊巨大的「作品內部」自由探索,實則黃心健透過頭戴式顯示器直接將自身心思眼見「植入」參觀者腦內,某種程度強硬甚至暴力地改造參觀者的腦內觀想,參觀者的內心世界無處逃躲,不得不直球對決黃心健植入的VR世界,與之衝撞對話。
體驗完黃心健的VR作品後走入101室參觀黃心健的雕塑作品,特別能感受新媒體要求參觀者積極參與的強制性。黃心健的VR作品分分秒秒實踐新媒體特色--透過新科技產製作品並與參觀者互動;如果參觀者拒絕遭VR作品強行植入大腦,那麼參觀者將無從體驗藝術家的創作。
參觀者坐在「飛機座椅」上體驗《高空》,令虛擬的飛機失事體驗更加逼真。
  • 《高空》2016,互動VR,15分鐘
飛機在幾萬英呎的高空解體,機上物件紛飛散落,參觀者化身乘客,既墜落亦飛行,並且正在死去。只要「伸手」抓住物件,就能「聆聽」每個物件原主的人生故事。根據側拍紀錄片,黃心健與共同創作者Laurie Anderson為《高空》設計了雙結局:如果參觀者抓著物體不放的比例高於放手,則結束於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而當參觀者總是快速放手,最終走向禪宗涅槃。
如果緊抓飛機失事時散落物不放,則會進入閱讀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的結局。(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個人欣賞《高空》時結束於禪宗涅槃,但這一切純屬意外。本作品頭戴式顯示器所搭配手部感知器,靈敏度顯然有待加強,我想牢牢抓住從身邊飛過的布偶、收音機、貝殼等物件,細細聽取不同物件說故事,但手部感知器明顯運算時間落差與不夠靈敏,讓我抓不太到東西,就算抓住了也抓不久,而系統將這一切自動解讀為「不執著」「無我執」而許了我一場涅槃。
囚犯肉身困於囚室,外來資訊受限於獄方供應的報紙。(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 《失身記》2019,互動VR,24分鐘
犯人在獄中孤獨地死去,參觀者化身亡者的靈魂,透過飛行脫離監獄,回到記憶中的公寓,然而只能在公寓的天井徘徊、不得其門而入。在經歷「開臉」「燒王船」「放水燈」等種種儀式後,亡靈終於轉生飛蟲回到家中,然而後代並不思念亡者,而室外正因為疫病展開大規模清消,顯然對昆蟲極不友善。
子女讀報聽電視新聞,所有資訊都是國家提供的。 (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由犯人獄中的報紙,大約可以猜到是一名政治犯。獄中不只限制身體自由,也控制思想,只能讀獄方提供的報紙。脫離身體,回到家中,家中的報紙和電視裡的新聞,仍是國家提供的。不再受肉身限制,思想仍然受制。反觀現在,訊息爆炸、真假難分,新聞傳播看似自由不受限,而人們的心靈似乎仍困於假新聞與過量資訊,難以真正得到自由。
透過手持控制器,可以在聲之房留下聲音紀錄,化身黑白世界中僅存的色彩,也可以聆聽別人留下的音檔。(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 《沙中房間》2017,互動VR
《沙中房間》由黃心健與Laurie Anderson共同創作,沒有故事線,只有一個又一個房間,其中8個房間有自已的主題,分別為粉塵之房、字謎之房、犬之房、水之房、聲之房、舞蹈之房、寫作之房、樹之房,另外還有兩種功能可供體驗,分別為「快速飛行」與「慢速飛行」。
在粉塵之房中,可以透手持控制器「取下」牆上的文字,化為一團字母粉塵,再塗布到另一面牆上。 (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黃心健與Laurie Anderson共同建構一座巨大寬闊的黑白VR城市,由Laurie Anderson在VR空間中黑色「建築物」表面書滿白色圖文。整件作品充滿對文字/字母/字符的迷戀--字謎之房、寫作之房當然與文字有關,犬之房的巨犬是由字母組成的感知藝術品,樹之房的樹上長出字母葉片,粉塵之房的粉塵是字母與文字,就連水之房,背景音由Laurie Anderson閱讀一段文章。
《沙中房間》的城市寬闊雄偉,非賞適合「飛行」。 (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黃心健展示的7支VR作品,個人最喜歡《沙中房間》。不同房間給予全然不同的體驗與體會--水之房水面下水面上聲音穿透感不同,舞蹈之房似乎模仿了臺灣原住民的儀式舞蹈--除此之外,巨大廣闊立體迷宮般的空間尤其適合飛行。黃心健設計的飛行操控方式直觀易學--透過手持控制器的指向以及與身體的距離,即可操控飛行方向及速度,在巨大寬闊的黑白VR城市中任意穿梭。
史前生物與現生生物,以DNA化學符號所組成感知藝術品的形態「生活」在《登月》的月球表面。 (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 《登月》2018,互動VR,15分鐘
參觀者以為戴上頭戴式顯示器,即能穿越時空限制,虛擬地登上地球的衛星--月球,重現1969年阿姆斯壯踩上月球表面的感動,實情卻是,參觀者登上由黃心健與Laurie Anderson在《登月》中建造的月球--乍看與地球的衛星月球有同樣的月海,寸草不生--其上生活著由DNA化學符號組成的恐龍、翼手龍、大猩猩等感知藝術品,還有一朵巨大的岩石玫瑰,該不會就是《小王子》書中那朵玫瑰?
在《登月》的月球表面、有一朵巨大的岩石玫瑰。 (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現實世界中,地衛月球和南極州在國際協定下為所有人類共有,任何國家不得宣稱地衛月球和南極州屬於其領土的一部分。然而黃心健與Laurie Anderson於《登月》中共同創造的月球,既然是虛擬月球,自然不受國際協定的約束,除了1969年美國插上的星條旗,各國也來插旗占地,預言地球上各國已摩拳擦掌,將魔爪伸向虛擬世界?
《登月》中的月球背面成為地球的垃圾場,參觀者化身外星人在此翻找回收可用資源。 (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事實上,過熱資金早已伸出爪牙,致力炒作虛擬房地產,且一如虛擬貨幣的泡沫化,虛擬房地產正在經歷第一階段泡沫化。
脫離地球到達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跳躍的步伐會不會讓人覺得比較自由?任意在月球上飛行,會不會比較自由?看見月球背面,會不會比較自由?看清楚小王子一生愛戀的玫瑰只是岩石,放下愛恨執念,會不會比較自由?脫去太空衣、脫去人類皮囊,會不會比較自由?參觀者最終幻化成具有長手臂的外星生物,在各國插旗與人類傾倒垃圾間搜尋有用物資。
《輪迴》與《登月》都與太空人有關,布展時共用展示空間,在102室最深處。
  • 《輪迴》2022,互動VR,21分鐘
本次《X人稱》展出的互動VR作品中,《輪迴》是唯一一件未賦予參觀者飛行能力的作品。
地球在人類一次次戰爭及汙染下不適合居住,AI帶著一群人乘太空船另覓宜居星球,可惜太空船脫離地球不久便發生事故,人類全數死亡。執著的AI以人類殘骸複製了一批「人類」,釋放到適合人居的新星球之上。
AI執著地以人類殘骸複製一批「人類」。 (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這些「人類」為了適應新環境,歷經代代演化,成為新星球海中高智能生物,也成為該星球原生高智能物種狩獵的目標。AI不能忍受新星球原生物種屠殺「人類」,決定出手「保護」「人類」,滅絕新星球上的原生生態。人類因為自利與種族主義,導致地球毀滅,如今AI延續人類的種族主義與「自利」觀點,滅絕新星球的原生生態。滅絕命運又一次輪迴。
透過VR所呈現的劉國松水墨世界,美得不可方物。 (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 《宇宙何許》2017,VR,15分鐘
黃心健與張文杰雙導演共同合作,將現代水墨畫家劉國松的水墨畫進行二次創作,原本靜態的水墨作品,轉化為動態的VR作品,墨跡自參觀者頭頂撒落,如雨滴跌墜,再於參觀者身周渲染,似雲如霧,或遠或近連綴成一大片山水景色。好想知道劉國松本人對《宇宙何許》的看法。
參觀者飄浮/飛翔在巨大的古早童玩之間。 (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 《浮光童夢》2022,互動VR,15分鐘
黃心健本身是客家人,他與張文杰合作《浮光童夢》,用以紀念六堆300年。透過攝影師劉安明的作品,參觀者回到民國50年代屏東五溝水,在清澈的溪水裡漂紙船,在泥巴路面騎載貨用的腳踏車,在灌木高草間隙捉迷藏,穿梭漂浮在巨大化的彈珠、波浪鼓、竹蜻蜓、竹筷槍之間。

看見VR之外的黃心健
101展覽室展出黃心健除了VR之外的藝術創作,包含2008年發表的第一件互動作品《阿根廷,我可以跟你跳一支舞嗎?》,與透過數位運算及3D列印製作的雕塑作品《血脈之線》2020,還有《蘊空雕塑系列》2021中的〈無色〉〈無受〉〈無行〉3件作品,以及透過補捉城市中各處「電眼」游離電波流溢的畫面疊合而成的《千眼之城》2018。
《蘊空雕塑系列》〈無受〉2021,不鏽鋼。 (圖片來源:https://being-x.kmfa.gov.tw/)
個人最愛《蘊空雕塑系列》,一尊尊刨光不鏽鋼太空人,擺出佛陀各種經典姿態,既闡述禪機,亦諷刺禪機。蘊空是「五蘊皆空」亦是「太空人演示五蘊」。當參觀者正對雕塑作品,太空面罩反射參觀者的臉孔,猶如雕塑即為參觀者,雕塑猶如「空」的「容器」,可以「容納」每一位參觀者。既然雕塑「可以是任何人」,當然也就「不是任何人」,既不是人,何來五蘊?果然「蘊空」。
投射燈打在《蘊空雕塑系列》〈無受〉上,反射光在天花板呈像。
例如《蘊空雕塑系列》〈無受〉的太空人以「臥佛」的姿態側臥。「右脅臥」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的姿態,向信眾展示「死亡」,讓信眾明白死生虛妄,無須喜悲。既然側臥是「已然死亡」自然「無受」。黃心健刻意打開側臥的太空人的背部維生構造,向參觀者展示「太空衣內空無一物」。徒有太空衣,沒有太空人,也就不會有任何感受,自然「無受」。《蘊空雕塑系列》〈無受〉似乎也質疑著每一尊臥佛--佛陀既然已圓寂,徒然保留皮相,複製皮囊,如此執念不是和修行、「五蘊皆空」相違背嗎?
妙的是,《蘊空雕塑系列》〈無受〉於101室展示時,刨光不鏽鋼作品反射投射燈光、正巧在天花板呈像。不知是恰巧如此,或是刻意為之。

黃心健的溫柔,沉浸式投影
透過沉浸式投影展示《沙之房間》〈舞蹈之房〉。
102展覽室以沉浸式投影輪播展示《X人稱》的所有VR作品。本次展出7部VR作品,除了《宇宙何許》與《浮光童夢》,其他作品都必須付費參觀--一般票只能選看1部付費參觀的VR作品,就算是購買無限回訪票,也只能將本次展出的5部付費VR作品各欣賞一次,限時15分鐘。《沙之房間》有8間不同的房間,就算全都走馬看花,也很難在15分鐘內體驗每一間房間。透過沉浸式投影,就算阮囊羞澀無力負擔付費體驗,也能在這裡透過輪播欣賞黃心健的VR作品--只是飛翔體驗變成在沉浸式投影空間中遊走。現場提供座墊,如果覺得站著或走來走去很累,也可以坐下欣賞。
《X人稱》讓人有「啊?只有這樣?」之感。雖然黃心健算是多產的藝術創作者,一年能產出數件產品,然而本次展出的創作時間跨距不到15年,且多集中於2017年至2021年短短5年間,作品總量偏少。期待黃心健有更多個多產的5年,期待黃心健未來的創作,無論是VR作品,或是非VR作品。
----------
展期|2022.10.8–2023.3.5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 官網|https://being-x.kmfa.gov.tw/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工作團隊|館長:李玉玲,執行監督:林羿妏、曾芳玲、洪金禪、陳秀薇、陳茹萍、羅潔尹、郭宗祐,策展團隊:方彥翔、謝宇婷、吳家男,行銷公關:陳虹蓁、李昊、尤秀文、呂佳音,教育推廣:謝宛真、李奕慧,展場設計:也許藝術,視覺設計:富得廣告設計社,標準字設計:Project on Museum,票務:柯玉琳,印刷:秋雨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指導單位|文化部、客家委員會、高雄市政府、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力贊助|清景麟建築團隊 平權支持|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 教育培力|義大癌醫洪朝明院長、旺泓企業有限公司 運算贊助|廣達研究院Quanta Research 贊助|元宇宙XR Hub Taiwan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justone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