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這一生....法律風雲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校名之爭

民國73年創辦宜蘭森小,當時報章雜誌大量採訪報導,森林小學四個字,斗大的被放在頭版面上,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因為在宜蘭三星下湖,一片綠意盎然的森林山谷裡,辦學目的是以大自然為師,所以取名為森林小學。


經過五、六年,利用寒暑假期舉辦假日學校,到民國78年,辭去教職,與某基金會合作,成立<森林小學>,開始正式學校的辦學。但因理念不合,合作不到半年,就分開各自辦學。


因白董捐贈80萬元蓋學生宿舍,錢是拿到基金會,因此合作失敗後,須償還這筆錢。當時已辭去教職,身無分文,只能將學校給該基金會免費使用三年,作為償還債務用。


這三年我帶了老師和家人,前往南投魚池,幫忙一個教會學校辦學,經營一個幼兒園和小學。宜蘭森小的校地和設備就給該基金會使用,辦理假日學校的活動,也在台北成立森林小學。


三年後返鄉接回學校,開始自己辦學。但卻遭到基金會存證信函告知,學校名稱已被該基金會拿去註冊登記,我不能再使用。後來經過教育部長官的協調、溝通,各自用自己所在地稱呼,所以改稱宜蘭森小。


因學校名稱是可以大家使用的,例如我服務過的清水國小,台北縣也有,台中也有,全省共有五個清水國小,只要冠上當地縣市名稱即可。這是第一次遇到法律問題,幸好教育部主持公道,順利解決此一紛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美利古拉的沙龍
32會員
622內容數
以人為鏡,以文為友。喜歡隨手記錄下當下的心情,也是個人的反思。您也可以在我的文章中,找到共鳴和意見,做為生活利用的參考,歡迎您的閱讀和指教。
美利古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7
【小編直擊|陳清枝校長馬來西亞十日行:五場活動,理念落地】 十天,五場行動。從西馬到東馬,從教師實作到親子體驗,從山林自然到書桌上的教育理想,陳清枝校長再次用腳步走出教育的力量。 上德門的自然課,既是學生的體驗學習,也是老師們的實地考核。三位導師完美完成任務,自主帶領整場活動,讓人看到自
2025/03/27
【小編直擊|陳清枝校長馬來西亞十日行:五場活動,理念落地】 十天,五場行動。從西馬到東馬,從教師實作到親子體驗,從山林自然到書桌上的教育理想,陳清枝校長再次用腳步走出教育的力量。 上德門的自然課,既是學生的體驗學習,也是老師們的實地考核。三位導師完美完成任務,自主帶領整場活動,讓人看到自
2024/12/18
回來一個多星期了, 因需回醫院看診, 處理一些事務,到今天才有時間,總結這次中級班課程。感謝知竹園蕭老師、欣慧,全力協助推動此課程。上德門所有義工全程參與,令人感動。初級班也有五位參與,完成初、中級班課程。看見大自然編輯阿華,帶領學生二天全程跟拍、紀錄。 這次課程完全不同於初級班課程,感謝老
Thumbnail
2024/12/18
回來一個多星期了, 因需回醫院看診, 處理一些事務,到今天才有時間,總結這次中級班課程。感謝知竹園蕭老師、欣慧,全力協助推動此課程。上德門所有義工全程參與,令人感動。初級班也有五位參與,完成初、中級班課程。看見大自然編輯阿華,帶領學生二天全程跟拍、紀錄。 這次課程完全不同於初級班課程,感謝老
Thumbnail
2024/10/24
森林學堂自然教育葵花寶典<聽見自然的聲音>出版緣由 五十年前<1974>我受到一本書<夏山學校>的啟發,展開我近五十年,從事自然教育辦學、教學的熱忱,將一生的心力和血汗,付諸於自然教育,並於1984年創辦森林學校,歷經許多坎苛與磨難,最終成就許多美麗的花朵。 此次預計以一年時間,將
Thumbnail
2024/10/24
森林學堂自然教育葵花寶典<聽見自然的聲音>出版緣由 五十年前<1974>我受到一本書<夏山學校>的啟發,展開我近五十年,從事自然教育辦學、教學的熱忱,將一生的心力和血汗,付諸於自然教育,並於1984年創辦森林學校,歷經許多坎苛與磨難,最終成就許多美麗的花朵。 此次預計以一年時間,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終於踏上了妳居住的國家要去見妳 還記得剛抵達的時候的氣溫是攝氏35度 但我不感覺到熱,而是一股溫暖… 這次我終於來到妳的國家親自為妳慶生 還親口跟妳講了兩次的生日快樂 雖然一直到離開時我仍覺得很不真實 但是我永遠記得,最後一次要道別的時候 妳嘟著嘴看著我跟我揮手說再見…. 沒想到..
Thumbnail
我終於踏上了妳居住的國家要去見妳 還記得剛抵達的時候的氣溫是攝氏35度 但我不感覺到熱,而是一股溫暖… 這次我終於來到妳的國家親自為妳慶生 還親口跟妳講了兩次的生日快樂 雖然一直到離開時我仍覺得很不真實 但是我永遠記得,最後一次要道別的時候 妳嘟著嘴看著我跟我揮手說再見…. 沒想到..
Thumbnail
Hi 各位,由於我想再進一步擴大一些內容,以及我既有購買的一些資料來源也漲價了,且訂閱人數也不多僅約 2,000 人,並未達到規模化效益,所以非常抱歉地 Vocus 訂閱即將漲價啦~
Thumbnail
Hi 各位,由於我想再進一步擴大一些內容,以及我既有購買的一些資料來源也漲價了,且訂閱人數也不多僅約 2,000 人,並未達到規模化效益,所以非常抱歉地 Vocus 訂閱即將漲價啦~
Thumbnail
博愛國小在1946年設立時為忠孝國小的宜灣分校,隔年獨立設校,到1968年才改現下此名。 但是從2007年始學校人數都低於30人,依據台東縣的什麼法規規定要徹校、廢校的,但是地方人士一再爭取,加上原住民教育法規定裁撤校需要經過1/2以上村民同意,這樣經過8年,終是讓縣政府降格為分校,當然縣府的作為
Thumbnail
博愛國小在1946年設立時為忠孝國小的宜灣分校,隔年獨立設校,到1968年才改現下此名。 但是從2007年始學校人數都低於30人,依據台東縣的什麼法規規定要徹校、廢校的,但是地方人士一再爭取,加上原住民教育法規定裁撤校需要經過1/2以上村民同意,這樣經過8年,終是讓縣政府降格為分校,當然縣府的作為
Thumbnail
學校的大門很有特色,十數階階梯上去單進對開大門,兩邊門柱作白色圓柱狀,其實更細看是仿書卷的卷冊狀。 兩邊都是高低矮三圓柱,只有左邊高柱上紅字校名,其他柱子都是空白。 但是2023年(112學年)學校成了苗栗第一所公辦民營森林實驗小學,由台灣光罩慈善基金會入駐,所以校門的剩下五根柱子也鑲上金字
Thumbnail
學校的大門很有特色,十數階階梯上去單進對開大門,兩邊門柱作白色圓柱狀,其實更細看是仿書卷的卷冊狀。 兩邊都是高低矮三圓柱,只有左邊高柱上紅字校名,其他柱子都是空白。 但是2023年(112學年)學校成了苗栗第一所公辦民營森林實驗小學,由台灣光罩慈善基金會入駐,所以校門的剩下五根柱子也鑲上金字
Thumbnail
從頭份中華路轉苗5鄉道的水源路,顧名思義就是要到苗北區水源--永和山水庫的入門水庫。 這一路往南,通過高鐵橋下後開始一段長長的長緩坡,這邊一路過去就是永和山水庫。 這天來到這邊其實是要找一所廢校:永和國小。 不過因為沒有確切的地址,推論應該是在永和山水庫這邊,但是來到這邊之後尋訪附近人家,
Thumbnail
從頭份中華路轉苗5鄉道的水源路,顧名思義就是要到苗北區水源--永和山水庫的入門水庫。 這一路往南,通過高鐵橋下後開始一段長長的長緩坡,這邊一路過去就是永和山水庫。 這天來到這邊其實是要找一所廢校:永和國小。 不過因為沒有確切的地址,推論應該是在永和山水庫這邊,但是來到這邊之後尋訪附近人家,
Thumbnail
 一路沿著新竹縣芎林鄉和橫山鄉交界上行,終於來到海拔350公尺的南何山自然谷。   這裡是台灣第一件環境信託成功的案例。   四年前,一個竹科工程師和兩個家庭主婦,憑著對森林的熱愛,合資600萬買下這片50年來未受人為干預的土地,為了保障土地未來不會被買回開發,於是捐給荒野基金會管理。
Thumbnail
 一路沿著新竹縣芎林鄉和橫山鄉交界上行,終於來到海拔350公尺的南何山自然谷。   這裡是台灣第一件環境信託成功的案例。   四年前,一個竹科工程師和兩個家庭主婦,憑著對森林的熱愛,合資600萬買下這片50年來未受人為干預的土地,為了保障土地未來不會被買回開發,於是捐給荒野基金會管理。
Thumbnail
《海闊天空》只有粵語版本,才能唱出那種激昂 有人說投資人最在乎利益,永遠最冷漠與現實,是嗎?……他們不知道有一群蛙友,即使在投資的世界裡,都會讓自己心是冷的,但血是熱的。投資獲利的同時,沒有向惡意的騷擾鬧場妥協,沒有因此選擇短視近利投機股,沒有遺棄一個願意告訴你投資真諦,心安理得長期獲利的財經作家
Thumbnail
《海闊天空》只有粵語版本,才能唱出那種激昂 有人說投資人最在乎利益,永遠最冷漠與現實,是嗎?……他們不知道有一群蛙友,即使在投資的世界裡,都會讓自己心是冷的,但血是熱的。投資獲利的同時,沒有向惡意的騷擾鬧場妥協,沒有因此選擇短視近利投機股,沒有遺棄一個願意告訴你投資真諦,心安理得長期獲利的財經作家
Thumbnail
我曾以為你能陪我走完這一生 手牽手走過風雨 分享每段快樂 我曾以為你是那個最愛我的人 會給我無盡的愛 讓我不再寂寞 但這一切都只是我的以為 真心付出卻換來心痛滋味 曾經的美好如煙花般易碎 留下的是無盡的傷悲 我曾以為我們的愛會永遠不變 相互扶持直到歲月的盡頭
Thumbnail
我曾以為你能陪我走完這一生 手牽手走過風雨 分享每段快樂 我曾以為你是那個最愛我的人 會給我無盡的愛 讓我不再寂寞 但這一切都只是我的以為 真心付出卻換來心痛滋味 曾經的美好如煙花般易碎 留下的是無盡的傷悲 我曾以為我們的愛會永遠不變 相互扶持直到歲月的盡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