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一半英國一半台灣

最近開始上研究法,大家都在討論論文想研究什麼主題,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於跨文化這個主題特別著迷,大概是對於課程中的團體感到困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文化背景與英國這邊的差異,造就彼此在團體中不同的樣子
加上畢業後想回台灣,深知在專業上可能會有很多衝擊,當時想著我在英國學藝術治療,許多知識都是以這邊的文化背景及社會風氣而建立的,當我吸收這些知識,先在這邊有了許多的文化衝擊後,經過消化,再回到台灣時,我已經帶著許多英國的文化背景相關概念,在台灣工作時,等於是再次衝擊,甚至我也在思考在不同脈絡底下的界線,又會有什麼不同呢?想研究與跨文化工作者的藝術治療師如何調整界線?也想起在台灣有許多移民,回去如果有機會跟他們工作,要如何在這麼多文化中找到平衡呢?帶著某些英國文化的台灣人與其他移民國家的個案工作
剛剛找到一篇韓國籍的藝術治療師在英國畢業後回到韓國的自我民族誌,幾乎是一字一句都能夠產生共鳴,特別是韓國與台灣也有許多共同之處,像是都是偏向集體主義的社會文化,在這一點上就與個人主義的英國有很大的不同,她談到在英國的訓練很重視界線(譬如時間),這點我也很認同,因此在訓練中大多都會一直談到時間界線的重要性,大概意思就是即使個案再怎麼想繼續療程,也要在約定的時間結束,而作者提到在某次經驗中,因個案遲到,她也就在原定時間結束療程,個案的媽媽非常生氣在醫院大吼覺得她不通人情等,後來她也被其他工作夥伴(不是藝術治療師,是其他治療師)勸說在韓國沒有治療師對於時間那麼嚴格,看到這邊我已經可以想像,我回到台灣工作後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事件,更讓我思考到到底什麼是界線?以及他最原始存在的意義?在英國的學習中,已經越來越習慣,沒有對與錯這件事,即使我們在課程中,教授也從來不會告訴我,對,你這樣回答是對的,或是,哪裡錯需要改進,幾乎都是各自發言,大家表達想法而已
像在空間中,各自找到喜歡的樣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