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偏見-教育

Rt偏見-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隨著文明的進程,人類所要學的來自前人所累積的事物也越來越龐大,比較明顯的是或許現在國中生所學的理化在17世紀而言是最尖端的科學家們所學習的知識,老實說我自己也覺得那些知識也蠻有趣的,但是我想也有些人不會這麼覺得。而或許在下個世代中小學生編寫程式也可能成為一種基本技能。

原本我是這麼想的,後來發現好像根本不是,而是下個世代小學生連自己編寫程式的技能都不用,他們只要學會使用AI去編寫程式就好,連bug都不會有。

在計算機發明以前,不論是圓周率、根號或者一些大型計算,都仰賴著繁重的計算工作,而計算機發明以後,這些技能漸漸成為了淘汰品。(當然還是可以以競技為名在人類社會中存在,但是普遍的實用性不高)

有點離題了,我的意思是在這麼多累積的知識裡面,我們選擇讓下一代接受的,又有多少是有意義的呢?又尤其資訊變遷的速度如此之快,有些教學方式是40年都不變,我是覺得有點荒謬的。

老實說很多時候在教改越來越簡單而許多老師跳出來反對時,我是不屑的。被刪減掉的所謂重要的部分,請問是重要在哪呢?多半的時候是因為這些老師會這些技能而覺得它們很重要吧?如果高中以前並沒有所謂的分科教育而是多半為普通技能教育,那很多時候高中生們還是學了太多的對自己人生無用的技能或知識吧?

舉例來說,柏努力定律對將來想成為律師的人,布朗運動對想要成為業務的人這些有幫助嗎?

當然知識的本身是種涵養,但是涵養必須建立在興趣上。以讀書考試的方式逼人灌入這些知識,我認為並不是什麼有趣的事。如果真的要讓學生明白,那大概就是讓他們寫個報告,簡單說明飛機飛在空中的原理之類的,我覺得也比考試本身更讓人覺得整件事情是有趣的。

我們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思考、辯論與識別,而不僅僅是標準答案。教育的本質不該是技能學習工廠,像MMORPG遊戲一樣點了一本書學會了什麼技能(妳學會了:火球術 Lv 3),線上遊戲好玩的地方並不是華麗的技能打怪,而是在虛擬的世界中扮演了另一個角色,而且與他人有所互動。

也就是魅力在於自己是個人。

我忽然想到前陣子有學弟在臉書上發文,內容大致上是說民主社會比獨裁社會好的地方,舉了不少例子。這樣的文章自小到大都看習慣了,但是後來才發現我們是在民主社會中,去學習民主社會比獨裁社會好的地方,這樣其實並不客觀。

假設民主社會真的是統治學的完美正確答案,那早在公元前500年的雅典民主開始,這個體系就會千秋萬世下去了。事實是獨裁會腐敗,民主也一樣會腐敗,獨裁有屬於獨裁的效率,民主也有屬於民主的病根。最簡單的舉例是國民黨獨裁時期推動了十大國家建設,強制徵收土地這種行為在獨裁政府下比較容易執行,相對地印度電力設備老舊且難以發展,就在於民主制度下的印度難以執行國家等級的建設。

甚至選舉時會有候選人的政見是赦免人民偷電的罰款與費用。(印度貧民區偷接電而不繳電費的事情是家常便飯)

民主或獨裁都是選擇工具的一種,其實到底哪個好,還是看誰使用。某些時候在弱勢需要保護的環境中,獨裁往往比民主還要容易達成保護的目的,因為多數人常常會為了既得利益而選擇犧牲弱勢族群。

回到教育的問題。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應該還是在於讓人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還有認識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並且試著接受。名次的排名與追求是變態的,彷彿得不到名列前茅的成績就代表了這個人沒有價值。說來好笑,成績好的學生念了資工成為程式設計師,成績不好的學生念了高職成為基層修理技師,結果當AI出現可以寫程式後,反而成績好的學生失去價值,成績不好的學生仍保有人生競爭力,這樣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avatar-img
小米漿的沙龍
4會員
30內容數
12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米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XmHpPil6w剛好有幸朋友傳了這篇給我,趁著腦迴路還夠用的時候,來進行一些內容摘要與心得分享。 在提到演講內容之前,必須先有的一個概念:摩爾定律,由Intel的創始人之一摩爾所提出的,內容大概就是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
當我們在念高中時,對於文理組的選擇總是讓人感到徬徨。有些人天生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但是有些人則不溫不火,不確定自己擅長的是否喜歡,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是否擅長,應該說人有百百種,選擇什麼路線或者說法對自己比較有利,那就會自然去做其中的選擇。 最常見的理科diss文科的說法叫做「不就是因為念不下去
來了來了,敲碗許久的沙丘2三刷觀後感。(結果根本沒多少觀眾在期待) 對我來說,沙丘是一部奇幻且充滿想像力且氣勢磅礡的作品。在某個程度上我感覺得到作者思考世界的方式、價值觀與我相去不遠,比如說一部1963年的文學作品,照理說應該是對民主陣營歌功頌德且視之為圭臬的時代,描寫出的宇宙背景卻是一個極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XmHpPil6w剛好有幸朋友傳了這篇給我,趁著腦迴路還夠用的時候,來進行一些內容摘要與心得分享。 在提到演講內容之前,必須先有的一個概念:摩爾定律,由Intel的創始人之一摩爾所提出的,內容大概就是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
當我們在念高中時,對於文理組的選擇總是讓人感到徬徨。有些人天生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但是有些人則不溫不火,不確定自己擅長的是否喜歡,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是否擅長,應該說人有百百種,選擇什麼路線或者說法對自己比較有利,那就會自然去做其中的選擇。 最常見的理科diss文科的說法叫做「不就是因為念不下去
來了來了,敲碗許久的沙丘2三刷觀後感。(結果根本沒多少觀眾在期待) 對我來說,沙丘是一部奇幻且充滿想像力且氣勢磅礡的作品。在某個程度上我感覺得到作者思考世界的方式、價值觀與我相去不遠,比如說一部1963年的文學作品,照理說應該是對民主陣營歌功頌德且視之為圭臬的時代,描寫出的宇宙背景卻是一個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