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穿越黑暗才能見光明:讀《不怕黑夜行的瘟疫》

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投身基督教出版事奉所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在災難發生時,宗教書往往較歌舞昇平時賣得好。人遇上災變,無論是為了苦罪懸謎而尋索解答,還是為了創傷的靈魂覓得一絲安慰,都願意花點時間在字裡行間,哪怕是一鱗半爪的金句,彷彿都能成為救命稻草。可悲的實情是,人總不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災變過後,就重蹈覆轍,書上的指引、訓誨、啟迪與警惕,也會被拋諸腦後,重新在歷史巨輪裡打轉,回到黑暗的起點,重複地犯下相似、甚至是同樣的錯誤。然而正是這種無限輪迴,使我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拾書本,在行文之中鑽探與叩問,為的只是希望能夠藉著文字通過黑暗的道路,尋找光明。
蔡錦圖博士的《不怕黑夜行的瘟疫:基督徒在災變中的使命》,正正是我在疫情中再三閱讀的其中一本作品。這本小書所談的不是前無古人的東西,甚至可以說是老生常談,可是在這幾年間,世界因這場疫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那種「常談」在「非常時期」又變得非常的重要了。
蔡博在書中寫道,他是從聖經、歷史以及現今狀況三方面來探討基督徒在災變之中的使命。透過新舊約聖經敘述的瘟疫,讓我們再次認識神藉災難叫人悔改回轉,並且脫離罪的毒鉤,繼而在社群中彼此守望,彰顯耶穌基督的榮耀,叫世人都認識並相信獨一真神;藉著認識歷史上多場瘟疫,以及聖徒在災困中如何持守信仰及實踐大使命,讓很多人的生命得到救贖;最後檢視現今的基督徒在這場世紀疫症之中,須肩負甚麼角色,以致能成為世上的光和鹽。
本書的副題為「基督徒在災變中的使命」,「災變」源自地質學,指劇烈的地質變遷,也可暗示極度混亂的行動、思想甚至國家。《後漢書.臧宮傳》有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漢書卷七七》則有「天之所違,必先降以災變,此神明之徵應,自然之占驗也」之說。古人認為自然災禍跟人的作為是息息相關的,甚至是掌權者管治成效的反映。蔡博在書中指出:「上帝容許大流行病出現,主要基於三種可能性:祝福、懲罰或考驗。」(頁156)他亦認為大流行病對基督徒個人和教會群體而言,都可以是一種契機。(頁153、159)這使我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烏干達大復興。一九六二至一九八六年間,烏干達可說是人間煉獄,人民受盡暴君苛待,愛滋病在國中肆虐,接近三份一人感染這種當時的不治之症。全國被死亡氣氛籠罩之際,禱告就是他們唯一的出路。那時教會帶領人民悔改回轉歸向上帝,致使當時只有幾個人的教會,在兩星期內增長過萬人,連巫師都改信基督。
基督徒群體有沒有在最黑暗的時候忠於上帝所託,在世上彰顯祂的榮耀,讓人有機會歸信祂,這是扭轉局勢的關鍵。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說:「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是為你而鳴。」人若不為自己的罪悔改,就只能驚坐在黑暗之中聽喪鐘,或在黑暗之中胡亂逃竄,尋找所謂的安居之所。人許多時候不懂居安思危,但更可怕的,是居群體之危時只思一己之安,這樣能夠看見光明嗎?我存疑。
我認為教會如能在這個年頭重新推動讀書會,招聚信徒一起閱讀、思考和研討,也許對教會如何面對未來,甚至影響整個社會,都會有關鍵性的幫助──不妨就由這本書開始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