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買債券賠錢三大迷思|鎖住利率?長債賺價差?單支債券持有到期不怕利率風險?00679B、00720B、00772B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2023年是債券年?

近期各種投資達人和老師,瘋狂推薦散戶買進債券,許多投信、券商跟銀行業者也瘋狂鼓吹散戶進場,並表示債市今年會有比股市更好的表現機會。

因為現在投資股票風險跟不確性比較大,大家普遍比較畏懼,而債券這種穩定領息的商品,就成了如今散戶的最愛,甚至出現了「2023年是債券年」的說法。

推薦買債券的原因,不外乎就兩種:

  1. 看好目前債券的高殖利率,趁現在買進長天期的債券就可以鎖住高殖利率。
  2. 可以用來賺價差,覺得通膨差不多見頂,聯準會快要停止升息,債市的轉折點即將到來,這時候很多人想用債券賺一波資本利得。

也就是說,現在買入長期天期的債券,不旦可以鎖住當前的高殖利率,而且在短期兩三年內還可以賺一波價差、買低賣高,即便聯準會之後不降息,把利率維持在目前的高水準,我就持有到期、不賣掉,每年穩穩賺5-6%的配息就好,不管以後情況怎樣,我都進可攻退可守,現在投資債券感覺就是穩賺不賠,是百年難得一見的進場時間點。

各位讀者,真相真的像投資達人們講得這麼容易嗎?

Bullshit!

我清流君今天就要來打破當前債券投資的三大迷思,讓各位知道這時候投資債券其實沒有這麼穩,甚至是危險的,如果你看完發現自己也掉入這些迷思陷阱中,那就要特別小心了。

當前債券投資的三大迷思:

  1. 鎖住高殖利率?
  2. 買長債賺短期價差?
  3. 單支債券持有到期不怕利率風險?

在打破這三大迷思之前,我們必須先搞懂債券是怎麼定價的。

-----------------------------------

債券的定價與殖利率

raw-image

假設現在市場有一張公債A,面額也就是借款金額是1000美元,市價是900美元,票面利率是4%,每年配息一次40美金,10年後到期可以拿回本金1000美元。

我們用IRR內部報酬率的公式,可以秒算出買這張債券的到期殖利率是5.3%。

所以說到期殖利率是同時考慮了債券的買入價格、每年的配息和持有到期拿回的本金,推算出來的年化報酬率5.3%。

相信在座聰明的各位讀者肯定也想到了,相反如果我們不知道債券現在值多少錢,但是我們已經知道現在的市場利率是5.3%(現在新發行公債的得標利率是5.3%),也就是現在新發行的10年期公債B的每年配息會是53美元,市價會等於面額1000元,票面利率正好是到期殖利率5.3%。

raw-image

我們就可以用這個5.3%來反推,現在公債A值多少錢才合理。

目前公債A票面利率4%,每年只配40美元,低於新發行公債B的53美元。

  • 如果叫你買公債A,你願意付多少錢?
  • 肯定是要低於公債B的1000元市價的是吧。
  • 但是要低到多少錢才合理呢?
我們利用EXCEL現值PV公式就可以算出:-PV(5.3%,10,40,1000)=$900。

當公債A的市價是900元時,到期殖利率正好會是5.3%,才會等於新發行公債B的年化報酬率。

也就是說公債A折價900元便宜賣,市場上的買家才肯願意接受這張只配40元的債券,畢竟現在公債A的票面利率低於市場的利率水準,所以這種市價低於面額的債券,也稱作「折價債券」

raw-image

相反的,如果現在有一張公債C的每年配息60元,高於53元的市場行情,那麼公債C的價格肯定是會高於1000元,這樣賣方才肯願意賣,所以這種市價高於面額的債券,也稱作「溢價債券」

從這個簡單例子我們可以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

投資債券要看的是到期殖利率才對。

到期殖利率才是影響債券投資報酬最重要的關鍵。

那麼當期殖利率呢?

通常是把債券過去一年的配息除以現在買入的價格,類似股票現金殖利率的概念。

像是剛剛公債A的當期殖利率是(40/900)=4.44%,低於到期殖利率5.3%,因為當期殖利率只考慮目前的收益,沒有包含持有到期拿回本金的損益,所以不是最有意義的參考數字。

而且如果是投資債券ETF,投資組合底下持有的債券標的會不斷發生變化,連帶整個債券ETF的當期殖利率也會跟著改變,所以用當期殖利率來推估債券投資的報酬是非常不準確的。

那麼什麼時候會看票面利率呢?

把你當白痴的時候!

如果有業者跟你說:「欸~債券每年配息多少錢、幾%幾%的...。」

用票面利率來誘惑你的話,基本上可以叫他滾蛋了,通通都是話術!

記得!票面利率只是債券計算總報酬過程中的一部分。

實際我們必須要看有同時考慮資本利得和配息的到期殖利率才對,而不是票面利率,因為債券當初花多少錢買的也非常重要。

所以千萬要小心,不要傻傻掉入話術陷阱、被坑了還不知道。

-----------------------------------

鎖住利率是假的!?

接下來回到我們的鎖利迷思

如果持有單支債券到期,或是持有債券ETF到差不多的平均到期期間,就算以後殖利率上升,導致價格或淨值下跌,我們就持有到期,不就沒事了嗎?

所以現在買進債券的到期殖利率,持有到期就是我們每年可以穩穩賺到的長期報酬率嗎?

我只能說這句話只對一半。

raw-image

就買債券ETF來說,在短期2-3年內總報酬很有可能會大幅偏離當初買進的到期殖利率。

raw-image

20年長債的最大跌幅可以高達4成,1000萬會虧個400萬。

即便持有平均到期時間,還是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存在,ETF最後賣出時間點的到期殖利率對總報酬還是會有影響。

-----------------------------------

單支債券持有到期不怕利率風險?

好~你可能會想說:「清流君,我就買單支債券,不買債券ETF,只要發行者不違約,我不理會期間殖利率是怎麼波動的,持有到期我就可以拿回本金,總沒事了吧?」

大錯特錯!

raw-image

如上左圖,假設你今天用100萬買進一支新發行殖利率5%、20年到期的公債好了,因為某些因素,20年期公債殖利率隔天上升到了6%,這樣一來,你昨天買進的債券就只剩88.53萬,如果你現在選擇賣出就會虧11.47萬,也就是實現11.47%的資本損失。

當然,你可以不理會這次的殖利率上升,我就一直持有20年到期,每年穩穩拿5萬、5萬...的配息,一直到最後20年拿回100萬的本金。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隔天殖利率上升到6%的時候,當下新發行的20年公債,這些新債券是有6%配息的(如上中間圖),而你之前買進的債券每年卻只有5%的配息,在投資100萬的情況下,每年你都會少賺1萬元的利息。

利用EXCEL現值PV公式算出:-PV(6%,20,10000)=$11.47萬

如果我們把這每年1萬、1萬...少賺的利息,用6%折現到現在,肯定也會是11.47萬,也就是說你不賣出,看似沒有虧損的11.47萬,其實通通都會賠在配息裡面。

如上右圖,假設你隔天認賠賣掉原本配5%的債券好了,實現11.47萬的虧損,然後再用這筆錢買進新發行利率更高6%的債券,這些現金流賺到的年化報酬率,不多不少肯定也還會是5%。

換句話說就是,即便你持有原本5%的債券,隔天殖利率上升,你以為不賣就沒事,表面看似沒有任何的損失,但實際上,你還是失去了隔天用100萬買進6%債券,拿到更多配息和報酬的機會。

要注意這並不是什麼機會成本的問題!

各位可以思考一下,殖利率隔天上漲到6%如果不用考慮損失,那隔天殖利率下跌到4%,手中持有的債券增值,也不算報酬嗎?

再來我們還可以想想,若一間公司投資債券,面臨這種殖利率上升的狀況,需要把這記到帳上嗎?還是裝沒事,反正可以持有到期,就不算虧損啦。但是如果債券殖利率下跌、市價上漲,那就趕緊記到帳上,說是投資有賺錢。如果你是股東看到公司這種作法會有何反應?

所以別再傻傻地認為單支債券持有到期就可以不管殖利率上升的風險了,老實說這是非常不經思考又一廂情願的說法。

相信各位看到這邊就知道鎖住利率這個想法有多荒謬了吧,看似沒什麼風險很穩,其實背後承擔非常大的利率風險。

-----------------------------------

用債券賺短期價差非常危險

我知道還有很多人是這樣想的:

「我趁這個時候,債券殖利率很高,除了高配息,我還有很大的價差空間可以賺,等之後聯準會真的降息了,我賣掉債券再把資金轉到股市撈錢,嘿嘿~我要一石二鳥、兩邊通吃,清流君,你太淺了!」

確實,太深不好,我可不想資金被長債套個20年,又錯過股市報酬,如果真的這樣發生了,背後的機會成本會有多重?心理壓力又會有多大呢?

raw-image

長債本身就是高風險資產,看標準差就知道了,我們一定要跟同是高風險資產的股市比比看才行。

從去年7月到現在,如果每個月都定期定額分批進場投資長債,績效到底好不好?在這段期間股市和債市的內部報酬率又有怎樣的差異呢?

因為鼓吹買債券、存債的聲浪,從去年年初就已經開始了,甚至更早,不過最熱門最多人在喊的期間,應該是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

raw-image
  • 在這段期間,投資20年期美國公債的內部報酬率是3.65%。
  • 美國全市場大盤是10.46%。
  • 台股是20.17%。

在過去半年的時間,風向普遍對股市悲觀、對債市樂觀,但是結果呢?

市場難以預測,最被看好的長債,報酬是最難看的,同樣都是高風險資產,在這段期間你選擇存債,錯過多少的股市報酬了?

永遠記得,風險和報酬相生相伴。

-----------------------------------

別傻傻地只存債券

如果看到這邊,你真的還是很想要存債券,好吧...。

但是千萬千萬不要白癡到只買債券,加一些股市,是可以同時降低風險和增加報酬的。

raw-image

根據歷史效率前緣,股市部位從0%慢慢增加到45%,跟只投資長債相比,風險竟然變得更低,而且報酬更高,落點愈往左上方移動愈有效率。

這正是投資中免費的午餐,1+1是可以等於3的。

-----------------------------------

聯準會降息不代表債券殖利率就要跟著下降

raw-image

想賺短期價差,但是聯準會降息不代表長債殖利率就會一同下降,聯準會的升降息決定的是一天期的基準利率,至於各種天期的美國公債殖利率,三個月、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會跟著降多少,更多還是沒那麼多,甚至上升都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說聯準會只決定殖利率曲線最左邊的起點,整個曲線會呈現怎樣的型態,主要由市場力量決定。

raw-image

我們看上面這張圖就知道了,2000年網路科技泡沫之後,美國聯準會為了降低通貨緊縮對經濟成長的衝擊,從 2000年5月到2003年6月,連續降息13次,把基準利率從6.5%降到1%。之後又在2004年至2006年的期間,連續升息17次,把基準利率從1%升到5.25%。

之後遇到次貸風暴和金融危機,聯準會在2007年9月到2008年12月,連續降息10次,把基準利率從5.25%降到0‐0.25%的目標區間。

我們看看這段期間紅線10年公債殖利率和藍線基準利率的變化,有時候有很大福程度的偏離,在聯準會降息時,長債的殖利率甚至還有可能不降反升。

也就是說聯準會的政策有升降息循環沒錯,但債券殖利率的變化,就跟股市一樣難以預測,不一定會完全照著基準利率走。

想靠長債賺短期價差,你必須連續對兩次才行。

不知各位有沒有接觸過運彩、賽馬,裡面有那種兩次連贏的下注玩法,雖然勝率降低,但是賠率會比較高。

但是到了投資,沒有這一回事,即便一開始你非常有把握,但再經過兩階段之後,勝率也會大幅降低,風險變大卻沒有更高的報酬作為補償,這只是簡單的國中數學機率問題,你還是想不透嗎?

-----------------------------------

買債券用來資產配置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不是說債券不能買,當然要買!

但是要用對的心態跟思維去買。

債券是屬於資產配置中的一環。

我們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做好股債搭配,債券部位可以考慮美國中期公債,像是VGIT、IEI、IEF,或是高評等的總體債,像是BNDW或BND。

配置好就堅持下去。

定期再平衡。

這部分可以參考我資產配置系列的內容。

不要聽人家說現在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就把資金大舉投入債市。

我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淪為韭菜。

-----------------------------------

本人親自影片講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血流成河
2.0K會員
87內容數
【ETF投資、因子投資、資產配置】享受創作過程,傳遞我認同的投資理念,同時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血流成河的其他內容
2024/10/25
保留現金、逢低買進 當市場處在牛市,不斷創新高時,如果直接單筆一次ALL IN、全倉幹入,萬一之後剛好股市大跌怎麼辦?然後又不想分批進場,就只能先保留現金,待在場外觀望,等待股市下跌之後再單筆投入,像是在2020年疫情爆發,還是2022年股債雙殺年、2024年中的修正,如果有留一筆錢在那時候單筆投
Thumbnail
2024/10/25
保留現金、逢低買進 當市場處在牛市,不斷創新高時,如果直接單筆一次ALL IN、全倉幹入,萬一之後剛好股市大跌怎麼辦?然後又不想分批進場,就只能先保留現金,待在場外觀望,等待股市下跌之後再單筆投入,像是在2020年疫情爆發,還是2022年股債雙殺年、2024年中的修正,如果有留一筆錢在那時候單筆投
Thumbnail
2024/08/09
要用新青安買房嗎? 各位觀眾,最近新青安的議題鬧得沸沸揚揚。 而且最近一年全台房價也大幅飆漲,造成現在很多人有非常大的FOMO錯失恐懼症。 很怕現在不趕快上車,以後會不會更買不起。 或是因為貪念,自己也想趁機賺一波,反正有五年寬限期跟政府補助的利率優惠。 現在門檻進場變低,打不過就加入
Thumbnail
2024/08/09
要用新青安買房嗎? 各位觀眾,最近新青安的議題鬧得沸沸揚揚。 而且最近一年全台房價也大幅飆漲,造成現在很多人有非常大的FOMO錯失恐懼症。 很怕現在不趕快上車,以後會不會更買不起。 或是因為貪念,自己也想趁機賺一波,反正有五年寬限期跟政府補助的利率優惠。 現在門檻進場變低,打不過就加入
Thumbnail
2024/02/23
本篇文章介紹了景氣燈號操作法的策略和買賣進出點,並進行了回測結果的比較。作者指出,景氣燈號投資並不能增加報酬和減少風險,而且景氣燈號是落後指標,並非有效投資策略。
Thumbnail
2024/02/23
本篇文章介紹了景氣燈號操作法的策略和買賣進出點,並進行了回測結果的比較。作者指出,景氣燈號投資並不能增加報酬和減少風險,而且景氣燈號是落後指標,並非有效投資策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近期債券市場可很熱門,個各投信也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債券型ETF 但你知道為什麼要投資債券嗎? 以下是整理我對債券市場的看法,給大家參考 1.升息進入尾聲,美債價格目前相對低點。 2.美債跟基準利率成反向關係,所以未來降息美債價格就有機會回升。 3.目前利率大概有4-5%,然後債券價格低
Thumbnail
近期債券市場可很熱門,個各投信也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債券型ETF 但你知道為什麼要投資債券嗎? 以下是整理我對債券市場的看法,給大家參考 1.升息進入尾聲,美債價格目前相對低點。 2.美債跟基準利率成反向關係,所以未來降息美債價格就有機會回升。 3.目前利率大概有4-5%,然後債券價格低
Thumbnail
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近一、二年以來陸陸續續有些朋友問我投資債券是否是好主意,要如何進行?如今我覺得時機已到,特別寫了一篇文章來和親朋好友們分享,文長零碎還請不吝賜教。 我們先來看張圖: 這張圖是台灣的主要長天期債券ETF報酬率走勢圖(含息),我們可以看到長天期債券基金這三年來的報酬率幾乎是一路
Thumbnail
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近一、二年以來陸陸續續有些朋友問我投資債券是否是好主意,要如何進行?如今我覺得時機已到,特別寫了一篇文章來和親朋好友們分享,文長零碎還請不吝賜教。 我們先來看張圖: 這張圖是台灣的主要長天期債券ETF報酬率走勢圖(含息),我們可以看到長天期債券基金這三年來的報酬率幾乎是一路
Thumbnail
在升息即將進入尾聲的主流意識下,我們如約地完成了債券ETF基礎建倉
Thumbnail
在升息即將進入尾聲的主流意識下,我們如約地完成了債券ETF基礎建倉
Thumbnail
如果有在收看財經節目或是關注總經新聞的人,2023絕對離不開債券投資這個熱門議題,但2023真的是個十年難得投資債券的機會嗎?該跟風投資嗎? 針對公債很多名詞與理論,在教科書上與網路有許多深入的說明與解析,針對投資我們把問題簡化成下面幾個面向來討論。 債券價格 v.s 公債殖利率 我們知道債券價格
Thumbnail
如果有在收看財經節目或是關注總經新聞的人,2023絕對離不開債券投資這個熱門議題,但2023真的是個十年難得投資債券的機會嗎?該跟風投資嗎? 針對公債很多名詞與理論,在教科書上與網路有許多深入的說明與解析,針對投資我們把問題簡化成下面幾個面向來討論。 債券價格 v.s 公債殖利率 我們知道債券價格
Thumbnail
上一篇文解釋了到期收益率的問題,這一篇要來說明一般債券投資人最在意的問題,就是債券價格,尤其是「溢價」債券。 所以常常聽到債券投資人說:「我只要買價格低於100的債券。」、「這個債券要110塊好貴喔,我要買便宜一點的。」但價格真的是問題嗎??? 開始說明前還是要先針對折溢價做個定義,因為債券最後一期
Thumbnail
上一篇文解釋了到期收益率的問題,這一篇要來說明一般債券投資人最在意的問題,就是債券價格,尤其是「溢價」債券。 所以常常聽到債券投資人說:「我只要買價格低於100的債券。」、「這個債券要110塊好貴喔,我要買便宜一點的。」但價格真的是問題嗎??? 開始說明前還是要先針對折溢價做個定義,因為債券最後一期
Thumbnail
2023年是債券年? 近期各種投資達人和老師,瘋狂推薦散戶買進債券,許多投信、券商跟銀行業者也瘋狂鼓吹散戶進場,並表示債市今年會有比股市更好的表現機會。 因為現在投資股票風險跟不確性比較大,大家普遍比較畏懼,而債券這種穩定領息的商品,就成了如今散戶的最愛,甚至出現了「2023年是債券年」的說法。 推
Thumbnail
2023年是債券年? 近期各種投資達人和老師,瘋狂推薦散戶買進債券,許多投信、券商跟銀行業者也瘋狂鼓吹散戶進場,並表示債市今年會有比股市更好的表現機會。 因為現在投資股票風險跟不確性比較大,大家普遍比較畏懼,而債券這種穩定領息的商品,就成了如今散戶的最愛,甚至出現了「2023年是債券年」的說法。 推
Thumbnail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新聞媒體、自媒體及財經網紅,紛紛提出FED大幅升息,是購買債券的好時機,除了可以鎖定高配息殖利率外,未來降息還可以賺到價差。 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用這篇文章帶你了解什麼是債券
Thumbnail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新聞媒體、自媒體及財經網紅,紛紛提出FED大幅升息,是購買債券的好時機,除了可以鎖定高配息殖利率外,未來降息還可以賺到價差。 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用這篇文章帶你了解什麼是債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