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買進VS逢低買進:低能兒才保留現金!全倉幹入才能賺更多「股市ALL IN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保留現金、逢低買進


當市場處在牛市,不斷創新高時,如果直接單筆一次ALL IN、全倉幹入,萬一之後剛好股市大跌怎麼辦?

然後又不想分批進場,就只能先保留現金,待在場外觀望,等待股市下跌之後再單筆投入,像是在2020年疫情爆發,還是2022年股債雙殺年、2024年中的修正,如果有留一筆錢在那時候單筆投入,該有多好啊,現在已經翻好幾倍了!

預留股市加碼金逢低買入,和我們一直不斷強力推薦的不管3721他奶奶的只要有閒錢就直接ALL IN、持續買進比起來,到底誰比較好呢?

清流君!是你說分批進場輸給了單筆投入,可是你要我現在直接ALL IN我真的不行,我要等股市稍微下跌、回調之後,再單筆投入才比較安全,現在真的太高了~不行!我要等股市下跌再單筆投入。

因為損失趨避的關係,人們仍可少賺100萬,也不願看到帳戶虧損100萬,所以才會萌生這種等股市下跌再逢低買入的心態,因為在股市高點單筆投入真的還滿違反人性的,所以不如把錢留著,等股市大跌再投入。

從直覺上來想,這樣就可你不用吃到之後下跌造成的虧損了,而且等大跌再投入的尾部風險還可能比較小,因為股市已經大跌了,之後再連續大跌的機率可能會比較低,這種天真式直覺想法看似很聰明,是吧!?

保留現金、逢低買入的策略只要當股市創新高的時候,就會變得好像非常可行,很多人原本該投入市場的錢,都會選擇留起來當作加碼金,除了剛剛講過的會害怕虧損以外,一部分也可能是因為太貪心了,想說等大跌再進場可以賺更多,甚至是在大跌時另外開槓桿借錢投入,想一次賺取大量的超額報酬。

就過去經驗來說,當股災來臨、進入熊市或股市大回調時,保留現金或開槓桿一次ALL IN,到現在的績效真的很不錯。

但是想要逢低買入就代表會保留現金,只要有保留現金就會有機會成本的產生,所以我們必須思考看看,欸~逢低買入在低點為我們帶來的收益,有沒有超過持續保留現金產生的機會成本呢?

在看實證回測分析之前,要先說明一下,保留現金想逢低買進的機會成本就是等於現在立刻馬上ALL IN的報酬,所以我們接下來要比較的會是,保留現金等股市下跌再逢低買進,和只要有閒錢就ALL IN持續買進,這兩種策略的績效差異。


持續買進 VS 逢低買進


現在假設我們的投資生涯有20年多的時光,而且我們每個月都有10,000元台幣的持續不斷的現金流,當作可投入資金。

  • 第一種策略,「持續買進」,就是我們可以選擇有閒錢就歐硬,每個月固定投資10000元台幣到市場,必須全倉幹入,幹進去就不出來囉,絕不軟屌,而且還要持續20年的時光,20年都不能早洩,而且一有子彈就幹進去,絕不龜縮。
  • 再來第二種策略,「逢低買進」,因為風險趨避、害怕下跌,是一種比較龜縮的策略。

如果選擇逢低買進,就代表我們每個月拿到的10,000元台幣可投入資金,沒有馬上投入ALL IN在市場當中,只有在市場處於低點的時後才進行買進,如果一直沒遇到低點那麼這每個月10,000、10,000元的台幣就一直存著,直到遇到低點才把累積的所有子彈打進去到市場當中,同樣也是20年的投資時光。

然後這邊定義的低點(Dip),是直接開上帝視角給你,不只讓你在市場低點買進,還讓你全知全能,我們可以知道 每兩個歷史新高之間的市場絕對底部、最低點,這樣你每次累積到一大筆的現金,子彈打進去市場,買到的價格都是最低最便宜的。

先說,上帝視角,也就是全知全能,這樣其實是作弊的方式,因為正常來說,你不可能剛好在絕對底部進場,像是2009年3月是金融海嘯爆發時的最低點,你只有事後回顧才知道絕對底部在哪,正常想要逢低買進的投資人,你可能在2008年剛跌10-20%就把子彈打光了,或是等2009年年底發現市場開始正式反彈後,才想把子彈打進去。

就以台股0050從2003年6月成立至今為例,綠色點就是台股不斷創新高的點,紅色點就是在創新高點之間的絕對底部,逢低買進策略就是不斷保留現金,只有在紅色點的絕對底部,才把子彈打進去。

raw-image


好!各位,現在我們策略介紹完畢了。

  • 第一、是持續買進,有閒錢就不管3721,他奶奶的直接ALL IN,全倉幹入!
  • 第二、是開了上帝視角的保留現金、逢低買進策略,保證讓你買在絕對底部。

看到這邊,現在這兩個策略讓你們選,你們會選哪一個?

持續買進還是擁有上帝視角的逢低買進?

表面從邏輯上來想,逢低買進因為作弊、全知全能,有絕對優勢,不可能輸,因為如果你知道何時市場達到底部,你就能相對於歷史高點以最低價買進。

表面看起來不可能輸,但實際結果呢?

各位讀者,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0050 ETF 持續買進VS逢低買進(2003/06~)


我們就以台股0050在2003/06-2024/10的期間來看。

的確!

逢低買進是贏過持續買進的!

raw-image

為什麼?

先撇除開上帝視角的因素,為什麼在這段期間逢低買進會這麼強大。

最主要是因為很大的低點買進部位,發生在這20年投資生涯的早期。

像是2009年1月的那次底部進場,為整體投資組合貢獻了不小的總績效。

將這兩點結合起來,意味著當早期出現較大的市場下跌時,「逢低買進」策略會跑贏持續買進。

假如我們去掉上帝視角、全知全能的能力。

你會發現逢低買進的績效會落後持續買進。

逢低買進只要錯過底部兩個月的時間,無論是早兩個月還是晚兩個月,績效都會落後持續買進。
raw-image
raw-image



0050 ETF 持續買進VS逢低買進(2009/01~)


如果我們換個時間段呢?

把期間限縮在2009/01-2024/10。

讓逢低買進策略的投資生涯早期沒有出現較大的市場底部。

但還是有上帝視角。

這樣情況會如何?

結果就是:

上帝來也救不了你!

你沒看錯!

上帝也贏不過持續買進!

持續買進在這段期間會勝出。

raw-image

只要因為這種不利的時間安排,「持續買進」很容易勝過「逢低買進」策略。

即使你確切知道市場何時會觸底,這一點還是會成立。

變相來說,在這種情況下「上帝」來也贏不過持續買進。

好!就算投資生涯前期有遇到幾次底部讓你抄底,可以把大量子彈打進去。

但是只要關掉了上帝視角,無法全知全能之後,錯過底部兩個月的時間,逢低買進的勝率就會蕩然無存、趨近於零。

這樣不叫低能兒,什麼才叫做低能兒?

如果你整天保留一堆現金,想等股市下跌再進場、想逢低買進,你投資績效註定會是非常可憐的,整天想調解、預留現金,等下跌再布局。
記得!上帝來也救不了你!

如果連「上帝」都無法打敗持續買進,那你又怎麼能贏得過它?


創新高了,然後呢?


為什麼當股市創新高後,不ALL IN,選擇保留現金,會表現得這麼差啊,很違反直覺欸?

其實不難理解,因為股市創新高不代表現在的股市就是最高點,換句話說就是,創新高之後不一定會下跌,現在這個時間點是創新高沒錯,可是如果從未來往回看現在,可能就只是個低點而已,就像我們現在往回看過去幾年台股12000、14000、18000點一樣。
  • 如下圖,當美國股市創新高後,在一年內下跌超過10%的頻率,只有1.14%!
  • 那當全球股市創新高後呢?在一年內下跌超過10%的時間,只有2.12%!

這是非常嚇人的結果!

也就是說當股市在創新高之後,很多痴痴等待的投資人,想等股市大跌10%再進場,通常等來的卻是股市大漲10%,然後再一直不斷往上衝,一去不復返。

raw-image
raw-image


而且股市其實還滿常在創新高的,10個月裡面差不多就有2個月在創新高。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常常聽到一堆老師或韭菜總是在喊現在是高點的原因。

raw-image

 

近期股市走一個大多頭,如果你剛進場不久,經歷過的股災可能只有2022年的股債雙殺和今年年中的短暫股市大跌,然後不到幾個月就快速反彈、瘋狂上漲。

因為近因偏誤的關係,人們會傾向放大最近觀察到或發生的事情,大家就會覺得,欸!等股市大跌再ALL IN,感覺可以很容易賺到超額報酬。

可是當我們盡可能回顧最遙遠的歷史,做到最詳細的稽查時,你會發現逢低買入是不太可能賺取超額報酬的,某些時期只是極少數特例。

而且就算你真的想要等股市大跌再ALL IN,像是在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當時市場極度悲觀,大家都在逃命的時候,你真的敢把錢全部投入市場嗎?

不然就是太貪心,想說等跌多一點再進場好了,結果突然之間股市就馬上快速反彈到現在,然後這筆錢就一直乖乖待在場外等到天荒地老了...

每個人都可以看後照鏡開車,幻想逢低買入可以很容易大賺錢,可是只要你回想當時2020年疫情爆發時,你根本不知道那時候股市會繼續大跌五成還是會快速反彈,所以千萬別犯了後見之明這種很愚蠢的偏誤。

如果害怕股市風險不敢單筆投入想要預測市場逢低買入,就代表目前設定的資產配置或股債比不適合自己,所以這時候應該重新思考一下,怎樣的股債比才能讓自己放心一次ALL IN,而不是在場外痴痴等待保留現金,等著那渺茫的機率,幻想可以抄底,最終只會導致延遲自己的投資計劃,延後了自己的退休時間。

永遠記得!當股市創新高之後,反而傾向繼續上漲,而不是反轉向下,一看到股市高點就猶豫不決反而更容易錯失機會、錯過報酬。


本人直播影片現場親自講解

https://youtube.com/live/CN8UDfkTxMQ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深邃月光-avatar-img
2024/10/26
上帝表示要開視角,沒那麼容易,要先夠虔誠。
avatar-img
血流成河
2.1K會員
91內容數
【ETF投資、因子投資、資產配置】享受創作過程,傳遞我認同的投資理念,同時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血流成河的其他內容
2024/08/09
要用新青安買房嗎? 各位觀眾,最近新青安的議題鬧得沸沸揚揚。 而且最近一年全台房價也大幅飆漲,造成現在很多人有非常大的FOMO錯失恐懼症。 很怕現在不趕快上車,以後會不會更買不起。 或是因為貪念,自己也想趁機賺一波,反正有五年寬限期跟政府補助的利率優惠。 現在門檻進場變低,打不過就加入
Thumbnail
2024/08/09
要用新青安買房嗎? 各位觀眾,最近新青安的議題鬧得沸沸揚揚。 而且最近一年全台房價也大幅飆漲,造成現在很多人有非常大的FOMO錯失恐懼症。 很怕現在不趕快上車,以後會不會更買不起。 或是因為貪念,自己也想趁機賺一波,反正有五年寬限期跟政府補助的利率優惠。 現在門檻進場變低,打不過就加入
Thumbnail
2024/02/23
本篇文章介紹了景氣燈號操作法的策略和買賣進出點,並進行了回測結果的比較。作者指出,景氣燈號投資並不能增加報酬和減少風險,而且景氣燈號是落後指標,並非有效投資策略。
Thumbnail
2024/02/23
本篇文章介紹了景氣燈號操作法的策略和買賣進出點,並進行了回測結果的比較。作者指出,景氣燈號投資並不能增加報酬和減少風險,而且景氣燈號是落後指標,並非有效投資策略。
Thumbnail
2024/02/07
心血來潮回測了「樂活KD大法」: 標的:0050 策略:日K<20進場,日K>80出場 期間:2003/6/30-2024/1/31 投入金額:100萬 台幣大叔主張:可以年賺18%(著作與節目提及) 回測結果: KD大法(需要每天看盤) CAGR=4.62% 年化波動率=13.0
Thumbnail
2024/02/07
心血來潮回測了「樂活KD大法」: 標的:0050 策略:日K<20進場,日K>80出場 期間:2003/6/30-2024/1/31 投入金額:100萬 台幣大叔主張:可以年賺18%(著作與節目提及) 回測結果: KD大法(需要每天看盤) CAGR=4.62% 年化波動率=13.0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保留現金、逢低買進 當市場處在牛市,不斷創新高時,如果直接單筆一次ALL IN、全倉幹入,萬一之後剛好股市大跌怎麼辦?然後又不想分批進場,就只能先保留現金,待在場外觀望,等待股市下跌之後再單筆投入,像是在2020年疫情爆發,還是2022年股債雙殺年、2024年中的修正,如果有留一筆錢在那時候單筆投
Thumbnail
保留現金、逢低買進 當市場處在牛市,不斷創新高時,如果直接單筆一次ALL IN、全倉幹入,萬一之後剛好股市大跌怎麼辦?然後又不想分批進場,就只能先保留現金,待在場外觀望,等待股市下跌之後再單筆投入,像是在2020年疫情爆發,還是2022年股債雙殺年、2024年中的修正,如果有留一筆錢在那時候單筆投
Thumbnail
跟大家聊聊國安基金進場護盤所產生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跟大家聊聊國安基金進場護盤所產生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文章開始前稍微整理一下思考邏輯: 要創造優於市場報酬的方法有選股策略(擇股)、搭配進出場策略(擇時) 擇股:主動選股,包含個股或產業ETF(QQQ、DRIV...) 不擇股:市場指數,如VT、VTI... 擇時:利用技術面、基本面、總經面...操作方法選擇進、出場時間 一、分批投入的反直覺 結論
Thumbnail
文章開始前稍微整理一下思考邏輯: 要創造優於市場報酬的方法有選股策略(擇股)、搭配進出場策略(擇時) 擇股:主動選股,包含個股或產業ETF(QQQ、DRIV...) 不擇股:市場指數,如VT、VTI... 擇時:利用技術面、基本面、總經面...操作方法選擇進、出場時間 一、分批投入的反直覺 結論
Thumbnail
       因為美股下跌,以及通膨升息的壓力隱隱而現,投資人都能感受到如果升息了,股市將會大受影響,這樣的氣氛一直在增長著。因此投資專家也紛紛轉而告知要多持有現金,或是改為左側交易。投資人除了在股市多頭順勢時上,可以大膽加碼買進,在股市偏空時也要能夠耐心等
Thumbnail
       因為美股下跌,以及通膨升息的壓力隱隱而現,投資人都能感受到如果升息了,股市將會大受影響,這樣的氣氛一直在增長著。因此投資專家也紛紛轉而告知要多持有現金,或是改為左側交易。投資人除了在股市多頭順勢時上,可以大膽加碼買進,在股市偏空時也要能夠耐心等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如果要長期作戰,是不是可以反而來把握住所謂的逃命波?把之前買在較高點的股票賣掉,以追求更低點的股票,所謂的賣低追更低。趁著還沒被腰斬的時候先脫手,等到慢慢回彈時再入場。例如之前買入的A個股成本價是每股90元,買入後漲到105元,後來因為股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如果要長期作戰,是不是可以反而來把握住所謂的逃命波?把之前買在較高點的股票賣掉,以追求更低點的股票,所謂的賣低追更低。趁著還沒被腰斬的時候先脫手,等到慢慢回彈時再入場。例如之前買入的A個股成本價是每股90元,買入後漲到105元,後來因為股
Thumbnail
  關於投資要定期定額,還是單筆all in,確實爭論許久,大家的看法也相當分歧。   坦白說,如果你的投資標的是市場型ETF,那麼幾乎會看到大家一面倒支持AII IN,理由在於勝率較高。不過,這真的是最合適的方案嗎? 網路梗圖   我以為要將單筆資金ALL IN前,或許該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
Thumbnail
  關於投資要定期定額,還是單筆all in,確實爭論許久,大家的看法也相當分歧。   坦白說,如果你的投資標的是市場型ETF,那麼幾乎會看到大家一面倒支持AII IN,理由在於勝率較高。不過,這真的是最合適的方案嗎? 網路梗圖   我以為要將單筆資金ALL IN前,或許該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
Thumbnail
前陣子新聞很愛報導嚇死人的台股投資報酬率,十倍甚至百倍都有,姑且不論是實力還是運氣,我想共通點有2個,一是資金集中度,二是資金使用率。
Thumbnail
前陣子新聞很愛報導嚇死人的台股投資報酬率,十倍甚至百倍都有,姑且不論是實力還是運氣,我想共通點有2個,一是資金集中度,二是資金使用率。
Thumbnail
當市場處在牛市,不斷創新高時,如果直接單筆一次All In,萬一之後剛好股市大跌怎麼辦?然後又不想分批進場,就只能先保留現金,待在場外觀望,等待股市下跌之後再單筆投入。像是在去年疫情,如果有留一筆錢在那時候單筆投入,該有多好啊!現在已經翻好幾倍了 。 預留股市加碼金逢低買入,和我們之前強力推薦的「
Thumbnail
當市場處在牛市,不斷創新高時,如果直接單筆一次All In,萬一之後剛好股市大跌怎麼辦?然後又不想分批進場,就只能先保留現金,待在場外觀望,等待股市下跌之後再單筆投入。像是在去年疫情,如果有留一筆錢在那時候單筆投入,該有多好啊!現在已經翻好幾倍了 。 預留股市加碼金逢低買入,和我們之前強力推薦的「
Thumbnail
為什麼大家都會怕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單筆一次性投入市場呢?因為會擔心現在股市是不是已經到高點了?因為怕賠錢的關係,很多投資人不是在場外痴痴等待猶豫不決,不然就是分批進場試水溫。 在上篇文章我們分析了六大國家的股市,平均下來大約有2/3的時間單筆投入會贏過定期定額,我們也分析了單筆贏跟輸的時候報酬不對稱的
Thumbnail
為什麼大家都會怕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單筆一次性投入市場呢?因為會擔心現在股市是不是已經到高點了?因為怕賠錢的關係,很多投資人不是在場外痴痴等待猶豫不決,不然就是分批進場試水溫。 在上篇文章我們分析了六大國家的股市,平均下來大約有2/3的時間單筆投入會贏過定期定額,我們也分析了單筆贏跟輸的時候報酬不對稱的
Thumbnail
股市中盛傳著許多詭異的想法,我們常聽人說,行情不好不要進市場投資,2018市場大部分都將2019定位為非常空頭的一年。大盤跌破萬點,鴻海破底大立光腰斬台積電做M頭,這樣的論點似乎非常合理。許多談投資的人都在追求規避風險,對於固定收益的產品趨之若鶩,尤其高配息率與高殖利率的債務型金融商品。
Thumbnail
股市中盛傳著許多詭異的想法,我們常聽人說,行情不好不要進市場投資,2018市場大部分都將2019定位為非常空頭的一年。大盤跌破萬點,鴻海破底大立光腰斬台積電做M頭,這樣的論點似乎非常合理。許多談投資的人都在追求規避風險,對於固定收益的產品趨之若鶩,尤其高配息率與高殖利率的債務型金融商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