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四十九《包心菜奇蹟》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靈魂的思維絕不可能沒有一幅心靈圖像。」
——亞里斯多德,引自《意象地圖》(Alberto Mongue著)

1949年代的童年圖文書

無意中買得這本小書,吸引我注意的是封面,彷彿是哪裡看過的巨人圖像,面帶憂傷和心事,驚惶地立著。他手裡尚抱著酣睡的天使嬰孩,衣服上綴著補釘,綻破的褲腳下緣,是一雙赤腳走向貧瘠的農稼之地。
原來它不是繪本,而是小說性質的圖文書。而封面上的圖像也並非巨人,而是俄羅斯的農民模樣。這本在2006年出版,由俄國作家柳得蜜拉.烏利茨卡婭(Ludmila Ulitskaya)著,弗拉基米爾‧柳巴羅夫(Valdimir Lyubarov)插圖的小書,的確意外迷人。就像愛麗絲跌進兔子洞,儘管沿著現實的路徑,卻是在誇張奇幻的圖像裡,任自己變大變小,做著童年的夢。
《包心菜奇蹟》/ 柳得蜜拉.烏利茨卡婭(Ludmila Ulitskaya)著/弗拉基米爾.柳巴羅夫(Valdimir Lyubarov)繪/熊宗慧譯/大塊文化出版2006

小說的視角不是我,而是所有孩子

烏利茨卡婭的小說,是由六個獨立的短篇故事所連綴起來的,據說是1949年作者六歲時——也是本書原題「童年四十九」的由來——的童年記憶。然而烏利茨卡婭並非從「我」的視角書寫起這些篇段,而是像在名為童年的混亂毛線球裡,捻出一絡絡線頭,由大宅院裡的不同孩子的處境與感觸,組成耐人尋味的回憶片段:
「謝柳札對他面前擺著的那只白色盤子——而其他人則用共同的湯盆喝湯一事,瞬間感到屈辱。一旁的父親只是坐著,沒有察覺任何異狀。幾滴眼淚滑落到謝柳扎的喉間,眼看就要大量流出。」(〈釘子〉)
「季娜握著錶的殘軀,慢慢地爬著階梯,穿過太陽灑在台階上的光影,走到陰涼的暗處⋯⋯她沒有哭,⋯⋯她用腳後跟一直敲著門。沒聽到曾祖父拄著拐杖,拖著腳步走來開門的聲響。老人開了門。季娜把鼻子埋進爺爺的大肚子裡,埋進他揉皺了的帆布褲子裡。」(〈嘟囔爺爺〉)
孩童情感的觸發點和大人截然不同,大人無意中的動作,都可能引發孩子的情緒。謝柳札被父親帶到鄉下的曾祖父家住,除了面對陌生時產生的寂寞,作者更藉由喝湯時的產生的隔閡感,描繪了孩子心中的悲傷。
而關於〈嘟囔爺爺〉的季娜,短短一段,藉由描述季娜的動作和周遭的環境,卻充分表達了季娜弄壞哥哥錶時,那份悔恨和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甚至也帶出了曾祖父的包容與慈愛。在那樣不說話的接納裡,孩子瞬間就有了出口。
烏利茨卡婭生動描繪恐懼、悲傷、寂寞或快樂的過程,叫人忍不住思考,那些情感或許也是在孩童時期說不出口的巨大情懷,甚至早已遺忘。但看到這些篇章,似乎會勾動記憶,想起內心裡那個小小的自己,好多次躲在角落跺腳生悶氣的樣子。
儘管他們和我們是來自如此不同的生活背景。

歷史藏在細節裏

烏利茨卡婭的童年,也就是二戰後的蘇聯,民生凋敝,男人人口大減,而且還是恐怖史達林統治的時期,這些都在烏利茨卡婭的文字裡,以含蓄不批判的手法顯露出來,就鑲在看似無憂無慮的孩童眼裡。
「在杜霞外套破了洞的口袋裡,除了那張十盧布外,還有一張從雜誌上撕下來的小圖片,上面繪著一個尖牙大齒、對著地圖一角掄起彎刀的黃皮膚日本人。」(〈包心菜奇蹟〉)
「沒有父親不是新鮮事,此一宅院裡半數的孩子都沒有父親。但是不同於其他孩子,蓋尼亞沒法跟別人說,他父親是死於戰爭。蓋尼亞的情況是——他根本不知道他的父親是誰。把所有這些事情加在一起,蓋尼亞就成了一個非常不幸的人」(〈紙的勝利〉)
烏利茨卡婭並不直接批判戰爭,也不點明事件緣由,小女孩口袋中為什麼有日本人的圖片,而小男孩又為何不知父親是誰?就像孩子不會去追究事情源頭,他們只知道什麼使他們快樂,什麼又使他們感到自卑、寂寞。「活在當下」的視角讓二戰下的貧苦生活像塗滿墨水的背景一樣,揮之不去,但又感覺親切無虞。
烏利茨卡婭讓我們讀到,生命重要的片段並非歷史事件,或哪個領袖獨裁、或國家怎麼轉變。我們會持續記得的,是有人接納我們、愛著我們,或者撫慰我們,甚至像著了魔法一樣,包心菜就掉在我們眼下,一毛錢都不需要給的、充滿溫度的片刻。
那些活在當下的孩子們,是屬於憂鬱時代眼光閃閃的星星們。
在名為童年的混亂毛線球裡,捻出一絡絡線頭,由大宅院裡的不同孩子的處境與感觸,組成耐人尋味的回憶片段
歷史藏在細節裏
我們會持續記得的,是充滿溫度的片刻。

插畫的特殊基調

這樣迷人而靈巧的故事,卻偏偏配上弗拉基米爾‧柳巴羅夫(Valdimir Lyubarov)誇張而奇異的插圖。乍看之下柳巴羅夫的繪畫似乎和文字毫不相干,並不完全符合內文的敘述。但實際上他穿插了大量關於俄羅斯農村、民眾,甚至俄羅斯猶太人的生活風貌,暗暗地點出文字背景裡的時代氛圍,也有意識地連結俄羅斯中下階層人民生活的樣貌。
自覺插畫創意是蘇俄時期相對自由不被管制的藝術型態,柳巴羅夫毫不考慮地選擇了插畫當成職業。他在現實主義至上的環境裡,遇見了仍對傳統俄羅斯繪畫抱持熱忱的老師,使他能夠紮下俄羅斯傳統繪畫藝術的根基,在之後的遠離城市的鄉村生活中,靈活用上「lubok」這樣流傳超過300年的俗民藝術,去創造他的插畫作品。

諷刺而拉開對比的畫風

「lubok」作爲一種描繪民間傳說與史詩的印刷品,一開始是木刻的,後來逐漸普為流傳,在彼得大帝時期即開始作為宣傳品使用,不管是官方,或是宗教,甚至後來是農民生活的描繪,的確有些像是這本小書的譯者熊宗慧所說,是類似日本浮世繪的形式。
柳巴羅夫擷取了「lubok」的形式,從他遷移的鄉村小鎮生活周遭開始描繪,到他兒時的聚落回憶,以及其後大量的俄羅斯猶太人融入俄羅斯生活的題材,把他筆下的人物以類木刻的手法描繪出來,所以人物表情看起來接近呆板,而背景也通常帶有陰沈的灰黑色調,是一種接近土地的舊時回憶,也是俄羅斯地處寒荒之地的寫照。
在柳巴羅夫的相關評論裡還提到,他有機地添加了當代題材,並含蓄地使用後現代諷刺手法來再創作傳統的「lubok」。所以在《包心菜奇蹟》裡,我們也能透過他的人物描繪看到這些,例如把頭臉誇張畫大,強調臉部的同時卻把表情呆板化,配上大而直的鼻子和張得偌大的眼睛,貌似驚懼地帶著笑或不笑。人物都像木偶般遊走在夢境邊緣,但周遭的生活器物卻又十分寫實地貼近生活。
刻意拉開對比的諷刺畫風,讓我們從衝突中被吸引進插畫裡,在那些樣板般的表情裡,投入近似異國情調的微妙情懷,而且也似乎嚐到畫裡頭大眾或農民們嘴裡苦澀又甜蜜的哀傷味道。
他穿插了大量關於俄羅斯農村、民眾,甚至俄羅斯猶太人的生活風貌。
背景也通常帶有陰沈的灰黑色調,是一種接近土地的舊時回憶,也是俄羅斯地處寒荒之地的寫照。
把俄羅斯猶太人融入俄羅斯生活的題材
人物都像木偶般遊走在夢境邊緣,但周遭的生活器物卻又十分寫實地貼近生活。

孩子的星星之光

因此,烏利茨卡婭的童年故事,和柳巴羅夫的諷刺插圖,交融出陰鬱、晦暗中,平民階層裡兒童或成人的各種生活、生命圖像:濃鬱背景、補釘衣服、平面的表情、驚惶恐懼的眼神,都能讓我們遠距離地感知戰後蘇聯殘敗之下的人民生活,以及不斷地從孩童眼中透出的、不曾被管制、也不曾被遺忘的星星之光。
在艱難之中,我們往往能記得的,是那些感到幸福的瞬間吧!
這本小書能讓人一翻再翻,不是沒有原因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如果人生可以只擅長一件事,就把這件事做好:像大象一樣在繪本、圖文書,以及文字書中打滾,再好好噴水,分享與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來自英國的愛蜜莉.哈沃斯-布斯(Emily Haworth-Booth)一向關注於「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的環保運動,在她創作的這本《最後一棵樹》裡,也是利用簡單的故事,闡述了人與樹(環境)的相處關係。
迫不及待地借到了今年2023美國凱迪克獎的銀牌繪本書,由插畫家Christopher Denise創作,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貓頭鷹嬌小渾圓的模樣,讓人一看就喜歡上這本書。 成為中世紀的屠龍騎士英雄,這對小個子的貓頭鷹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陌生人的善意若是來得恰如其分,我們就能感覺世界如蘋果芬芳容易入口。 《每個微小的善意》大抵說的就是這樣的舉手之勞,小小的善行卻能使人瞬間解渴紓困。作者瑪塔・巴托利(Marta Bartolj)來自我們不熟悉的斯洛維尼亞,但她筆下的善良卻讓人不陌生。
《冷不防》一書是從日治時期詩人楊雲萍《山河》詩集裡,擷取片段,利用圖像去呈現日治時期戰爭下的詩人心靈感受。透過生活的小事件、街道所見所聞,串接「冷不防」字眼,能令人在某些片刻貼合地感受到,那個時代屬於知識分子特殊的心靈狀態:幽微的、創傷的、隱隱含著各種情緒的混合體。
這本將近一個世紀前(約1927年的創作)的創作,和現今坊間能讀到的奇幻,乃至科幻作品都不相同。《銀河鐵道之夜》無疑是素樸的。如果還有無法罷手的翻閱感,想必是因為,《銀河鐵道之夜》隱約透出的關於追尋生命本質的純粹情感,不管是基於對生活的感受、對萬物的好奇,以及企圖透過宇宙連結,得到生命至樂的渴望,讀來
親愛的你: 剛告別童年、正進入青春期的你,關於成長這件事,想必伴隨著許多改變的發生: 在《媽媽不在家的一年》這本書裡,主角達莎就有著類似的心情,在還無法自主、光影交替的一年裡,她體驗著關於分開與孤獨,友誼與初戀的成長滋味。
來自英國的愛蜜莉.哈沃斯-布斯(Emily Haworth-Booth)一向關注於「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的環保運動,在她創作的這本《最後一棵樹》裡,也是利用簡單的故事,闡述了人與樹(環境)的相處關係。
迫不及待地借到了今年2023美國凱迪克獎的銀牌繪本書,由插畫家Christopher Denise創作,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貓頭鷹嬌小渾圓的模樣,讓人一看就喜歡上這本書。 成為中世紀的屠龍騎士英雄,這對小個子的貓頭鷹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陌生人的善意若是來得恰如其分,我們就能感覺世界如蘋果芬芳容易入口。 《每個微小的善意》大抵說的就是這樣的舉手之勞,小小的善行卻能使人瞬間解渴紓困。作者瑪塔・巴托利(Marta Bartolj)來自我們不熟悉的斯洛維尼亞,但她筆下的善良卻讓人不陌生。
《冷不防》一書是從日治時期詩人楊雲萍《山河》詩集裡,擷取片段,利用圖像去呈現日治時期戰爭下的詩人心靈感受。透過生活的小事件、街道所見所聞,串接「冷不防」字眼,能令人在某些片刻貼合地感受到,那個時代屬於知識分子特殊的心靈狀態:幽微的、創傷的、隱隱含著各種情緒的混合體。
這本將近一個世紀前(約1927年的創作)的創作,和現今坊間能讀到的奇幻,乃至科幻作品都不相同。《銀河鐵道之夜》無疑是素樸的。如果還有無法罷手的翻閱感,想必是因為,《銀河鐵道之夜》隱約透出的關於追尋生命本質的純粹情感,不管是基於對生活的感受、對萬物的好奇,以及企圖透過宇宙連結,得到生命至樂的渴望,讀來
親愛的你: 剛告別童年、正進入青春期的你,關於成長這件事,想必伴隨著許多改變的發生: 在《媽媽不在家的一年》這本書裡,主角達莎就有著類似的心情,在還無法自主、光影交替的一年裡,她體驗著關於分開與孤獨,友誼與初戀的成長滋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與童話故事,探討人性與情感,提供深入的愛情、職場和友誼見解。作者柳惠寅用輕鬆的語言讓讀者重新思考童話,並用心理學理論解讀其中的深意,將心理學帶入生活,勾起對心理學的興趣。本書不僅是對童話的回顧,更是促進讀者思考幸福與選擇的實用指南,理解生活中的選擇與人際關係,並激勵探索自我價值。
Thumbnail
一個小女孩在暴戾乖張家庭下生活,漸漸失去語言表達機會與能力,繼而關閉感覺而變得麻木。幫助他們的解方是什麼呢? 故事最後,女孩化文字為利剪,懷裡布娃娃被縫上的嘴剪開,圖像上那些一直受困於枝枒樹杈中的鳥兒,也展翅飛遠。    素未謀面的後巷鄰居近來家中多了個小嬰兒,不時傳來孩子哭聲,但接著卻是大
Thumbnail
《園裡的菊花早已凋謝》是蘇聯俄羅斯作家沃羅寧的短篇作品,沃羅寧的作品主要描寫城鄉矛盾與兩代人在精神道德上的衝突。 整個短篇讀下來上不到半小時,但主角被刻畫的非常立體,時代小人物的身影躍然紙上。 「園裡的菊花早已凋謝…..」嘉莉卡從租用鄰居小屋度假的遊客所攜帶的錄音機所播放的歌曲中,聽到了這樣
Thumbnail
《鹿苑長春》是一九三九年獲普利茲獎的名作,張愛玲形容它是一本橫跨不同年紀都能品嚐箇中滋味的讀物。故事講述一名孩子從「小孩」轉為成熟「大人」的過程,原作者以近乎日常的詩意筆觸,鑽進角色的內核,疊加著張愛玲纖細的情緒展延,自此,一名男孩和他的幼鹿便在讀者心中奔馳了起來。
Thumbnail
家裡五歲次子近日說出令人噗嗤的話:「我好懷念小時候,小時候什麼都不用做。」 深入了解,才得知他很不喜歡自己穿鞋,自己裝餐具…等。 偶然在架上看到這本書,看到其中良好的寓意,立時借了回家。 這本書的大意是主角小蝌蚪有一段幸福的童年,但有一天他發現自己長出了手腳,他大為震驚之下,表示他不想長大…
Thumbnail
介紹了《紅髮安妮》中的故事,探討了兒童與青少年的成長困境,該書如何陪伴不同時代的女孩兒,並引發了對個人創意想像力、自我認同和外在自卑、愛美的思辨等議題。故事中所呈現的角色和情節提供了對讀者生活的反思和啟發。
Thumbnail
讀了那麼多年的繪本、故事書,我一直很推崇孩子閱讀、親子共讀,那種看著孩子期待聽故事的臉、還有把孩子抱在懷裡的溫暖傳遞,實在很想要一本一本的念下去、一個一個故事一直說下去。由於一直都是當個英文老師,在學校很少機會說到中文繪本,但私底下因為畫風、書所傳遞的教育意涵,或者『自己喜歡』的因素,家中也有不少中
Thumbnail
現在當了別人的老媽子後,又返老還童的開始關注童書,大略地調查一下,深深覺得現在的孩子真是幸福!!!童書的主題內容與設計已經五花八門,翻翻書、立體書、音樂書、點讀書應有盡有...將來會不定時分享我的親子共讀書單,推薦的書就以我女兒的喜好為主(媽媽真的很努力選書,但不是每一本都能獲得她的青睞呀)囉!
Thumbnail
自從養了小孩後,在某個月開始掉進了繪本坑就深陷不已,查了很多童書資料後,發現了一本不同於繪本,又可愛漂亮的寶寶書,信誼的《小花園》,這本色彩繽紛、可透光、可觸摸,還有一面小鏡子,主打空間、視覺、聽覺、光影、鏡子多重刺激的設計,然後我就買了😂 看別人說親子共讀,最重要的是「共」不是讀 那我們就,
「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2023年9月在台出版,作者為韓國柳惠寅 心理諮商師。   本書以童話或是民間故事為基礎,講述了各種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以及行為,幾個篇章還會有「延伸學習」,更進一步說明該如何去因應各種心理上所產生的行為,而讓自己變得更好。 例如白雪公主這則童話,為什麼白雪公主已經遭獵人追殺
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與童話故事,探討人性與情感,提供深入的愛情、職場和友誼見解。作者柳惠寅用輕鬆的語言讓讀者重新思考童話,並用心理學理論解讀其中的深意,將心理學帶入生活,勾起對心理學的興趣。本書不僅是對童話的回顧,更是促進讀者思考幸福與選擇的實用指南,理解生活中的選擇與人際關係,並激勵探索自我價值。
Thumbnail
一個小女孩在暴戾乖張家庭下生活,漸漸失去語言表達機會與能力,繼而關閉感覺而變得麻木。幫助他們的解方是什麼呢? 故事最後,女孩化文字為利剪,懷裡布娃娃被縫上的嘴剪開,圖像上那些一直受困於枝枒樹杈中的鳥兒,也展翅飛遠。    素未謀面的後巷鄰居近來家中多了個小嬰兒,不時傳來孩子哭聲,但接著卻是大
Thumbnail
《園裡的菊花早已凋謝》是蘇聯俄羅斯作家沃羅寧的短篇作品,沃羅寧的作品主要描寫城鄉矛盾與兩代人在精神道德上的衝突。 整個短篇讀下來上不到半小時,但主角被刻畫的非常立體,時代小人物的身影躍然紙上。 「園裡的菊花早已凋謝…..」嘉莉卡從租用鄰居小屋度假的遊客所攜帶的錄音機所播放的歌曲中,聽到了這樣
Thumbnail
《鹿苑長春》是一九三九年獲普利茲獎的名作,張愛玲形容它是一本橫跨不同年紀都能品嚐箇中滋味的讀物。故事講述一名孩子從「小孩」轉為成熟「大人」的過程,原作者以近乎日常的詩意筆觸,鑽進角色的內核,疊加著張愛玲纖細的情緒展延,自此,一名男孩和他的幼鹿便在讀者心中奔馳了起來。
Thumbnail
家裡五歲次子近日說出令人噗嗤的話:「我好懷念小時候,小時候什麼都不用做。」 深入了解,才得知他很不喜歡自己穿鞋,自己裝餐具…等。 偶然在架上看到這本書,看到其中良好的寓意,立時借了回家。 這本書的大意是主角小蝌蚪有一段幸福的童年,但有一天他發現自己長出了手腳,他大為震驚之下,表示他不想長大…
Thumbnail
介紹了《紅髮安妮》中的故事,探討了兒童與青少年的成長困境,該書如何陪伴不同時代的女孩兒,並引發了對個人創意想像力、自我認同和外在自卑、愛美的思辨等議題。故事中所呈現的角色和情節提供了對讀者生活的反思和啟發。
Thumbnail
讀了那麼多年的繪本、故事書,我一直很推崇孩子閱讀、親子共讀,那種看著孩子期待聽故事的臉、還有把孩子抱在懷裡的溫暖傳遞,實在很想要一本一本的念下去、一個一個故事一直說下去。由於一直都是當個英文老師,在學校很少機會說到中文繪本,但私底下因為畫風、書所傳遞的教育意涵,或者『自己喜歡』的因素,家中也有不少中
Thumbnail
現在當了別人的老媽子後,又返老還童的開始關注童書,大略地調查一下,深深覺得現在的孩子真是幸福!!!童書的主題內容與設計已經五花八門,翻翻書、立體書、音樂書、點讀書應有盡有...將來會不定時分享我的親子共讀書單,推薦的書就以我女兒的喜好為主(媽媽真的很努力選書,但不是每一本都能獲得她的青睞呀)囉!
Thumbnail
自從養了小孩後,在某個月開始掉進了繪本坑就深陷不已,查了很多童書資料後,發現了一本不同於繪本,又可愛漂亮的寶寶書,信誼的《小花園》,這本色彩繽紛、可透光、可觸摸,還有一面小鏡子,主打空間、視覺、聽覺、光影、鏡子多重刺激的設計,然後我就買了😂 看別人說親子共讀,最重要的是「共」不是讀 那我們就,
「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2023年9月在台出版,作者為韓國柳惠寅 心理諮商師。   本書以童話或是民間故事為基礎,講述了各種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以及行為,幾個篇章還會有「延伸學習」,更進一步說明該如何去因應各種心理上所產生的行為,而讓自己變得更好。 例如白雪公主這則童話,為什麼白雪公主已經遭獵人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