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核議題多次成為輿論焦點。
2022年2月戰爭爆發時,俄羅斯稱烏克蘭威脅撕毀《布達佩斯備忘錄》、暗示即將擁核,是自己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的理由之一;3月,俄軍佔領扎波羅熱核電站,遭烏軍進行多次激烈砲轟,部分反應堆外壁與變壓器由此受損;11月,烏克蘭制定各市疏散計劃,並稱為應對輻射風險,已確保碘化鉀藥丸的供應;2023年2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又譯普丁或蒲亭)在演講中表示,將暫停履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並要求俄軍就恢復核試爆做好準備;3月20日,英國國防部副國務大臣戈爾迪(Annabelle Goldie)稱,將向烏克蘭轉交貧鈾彈(Depleted uranium ammunition),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為此警告,「核衝突」正在逼近。
如今,核議題再被推上輿論巔峰。3月25日,普京宣布與鄰國白羅斯(Belarus,前稱白俄羅斯)達成協議,將在當地部署戰略核武,並強調美國多年來同樣在盟國部署戰略核武,故自己與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都同意採取類似措施。
據普京表示,俄羅斯目前已在白羅斯部署10架可以搭載核武的戰機,而明斯克方已獲得一批可以發射核武的伊斯坎德爾(Iskander)戰術導彈系統,雙方將在4月3日開始全體人員的培訓,並在7月1日結束在白羅斯境內為戰術核武器建造特殊儲存庫的工作,但莫斯科不會將有關核武的控制權交給明斯克,故沒有違反核不擴散條約的承諾。這是俄羅斯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首度在國外部署核武,此前烏克蘭、白羅斯、哈薩克境內的前蘇聯時期核武,已在1992年5月達成協議交由俄羅斯保管,並在1996年完成移交。
而針對普京這一表態,美國防部已在3月25日發布聲明,「我們尚未看到任何調整我們戰略核姿態的理由,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俄羅斯正準備使用核武器」。從上述表態來看,不論美國的真實考量為何,其眼下顯然無意將俄羅斯此舉上升為「立即的核風險」。而從俄羅斯的立場來看,選擇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有兩大考量。
在俄烏戰爭情境下嚇阻西方 首先,從短期目標來看,此舉與之前多次核威懾表態類似,俄羅斯將核議題當作施壓手段,意在嚇阻西方,使後者降低對烏克蘭戰場的介入程度,同時留意到俄羅斯的政治決心與訴求。
回顧俄烏戰爭爆發前後時空,俄羅斯的核威懾有過幾次起伏,與局勢變化可謂高度連動,白羅斯便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
2022年2月戰爭爆發前幾個月,俄羅斯就烏克蘭局勢發出了第一個核信號,意在對美施壓,促成彼時的安全保障相關談判。2021年11月,普京警告北約勿向烏克蘭部署軍隊和武器,否則將觸犯莫斯科紅線;盧卡申科亦在該月表示,若北約將核武從德國轉移到東歐,白羅斯將準備好接納俄羅斯核武,並在2021年12月時提交了修憲草案,為前述準備安排法律空間。俄羅斯安全委員會副主席、前總統兼總理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則在1月27日表示,莫斯科有權使用戰略核力量,「以應對涉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我們或我們盟友的攻擊,以及對我們國家生存的任何其他威脅。」
但俄羅斯顯然認為美國沒有談判誠意、也未認真看待俄方的核威懾,故在不久後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同時強化了核威懾敘事。在2月24日的公開演講中,普京強調,俄羅斯是最強大的核國家之一,「毫無疑問,侵略者若直接攻擊我們國家,將面臨失敗和不祥的後果」。2月27日,白羅斯進行修憲公投並通過,允許在本國領土部署核武。
但從後續發展來看,俄羅斯的核威懾並沒有成功嚇阻西方,北約各國開始持續軍援烏克蘭,戰況在4月後演變為慘烈的頓巴斯會戰,芬蘭與瑞典則相繼提出加入北約的申請,俄羅斯或許研判高調但無效的核威懾只會掏空嚇阻力,故開始放緩姿態。4月25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在接受俄媒採訪時表示,核戰爭的風險確實存在,但俄方仍維持1月4日五大核武國在《核不擴散條約》審議大會前共同發表的《關於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立場,即「核戰爭不可能有贏家,決不能打核戰爭」。
5月開始,許是預料馬里烏波爾圍城戰即將結束,談判窗口可能到來,俄羅斯外事官員數次否認莫斯科有意動用核武,營造自我克制的姿態。5月16日起,亞速鋼鐵廠守軍成批投降,馬里烏波爾戰役正式結束,據部分西方媒體報導,俄羅斯曾表示願循「奧地利模式」,以烏克蘭承諾中立結束戰爭,但此次和談未能順利推進,部分原因在於雙方的領土主張分歧:烏克蘭堅持要收復克里米亞在內的失地,俄羅斯則不肯放棄血戰得來的土地。
此後俄羅斯的核威懾的外交語言未再復起,多數官員始終強調俄羅斯維持1月立場,「核戰爭不可能有贏家,決不能打核戰爭」,並指責西方歪曲俄羅斯的核表述。然即便外交語言有所緩和,俄羅斯的實質核威懾舉措仍在進行。
例如6月下旬,立陶宛對孤懸海外的俄羅斯領土加里寧格勒發起禁運,便引發俄方強烈回應。6月25日,普京在聖彼得堡會見盧卡申科,宣布向白羅斯轉讓具有核能力的伊斯坎德爾導彈,並對白羅斯的戰機進行改裝,使其具備攜帶核武的能力。彼時盧卡申科便指出,立陶宛對加里寧格勒的禁運「近乎宣戰」,普京則稱,俄羅斯有義務照顧白羅斯的安全。然而面對七國集團(G7)譴責,俄羅斯否認將在白羅斯部署核武,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於6月28日表示,普京並未談到向白羅斯轉移可攜式核彈頭導彈,而是聚焦談論能在技術上攜帶不同類型武器的複合體。
由上述過程可見,俄羅斯的核威懾策略已與開戰之初不同。在其看來,戰略演習與口頭威嚇加深了俄羅斯的好戰形象,卻未能鞏固紅線、推動談判,到頭來只是讓自己平白成為輿論窪地。故其轉換思路,在外交語言持續上強調俄羅斯無意破壞國際共識、進行核戰,但在有需要的時候,卻又以實際行動直接升級核事態,同時又維持「克制」姿態。
例如首次核武裝白羅斯,卻否認將在該國部署核彈頭;在戰爭周年前夕宣布暫停履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卻又強調自己「未退出條約」,且將繼續遵守條約中的核彈頭數量限制;以及此次二度核武裝白羅斯,但強調不會將有關核武的控制權交給明斯克,故沒有違反核不擴散條約的承諾。
在歐陸形塑新籌碼 當然,從西方的過往應對來看,其顯然認為俄羅斯不敢也不會使用核武,故並沒有因莫斯科的核威懾而降低對烏援助,俄羅斯應也不會寄望這次定能影響烏克蘭戰場。故在短期目標外,莫斯科尚有一長遠考量,那便是增加自己應對歐陸軍事壓力的籌碼,一是美國的核投射,二是北約的地緣進逼。
自1950年代起,美國便基於嚇阻蘇聯的考量,開始在歐洲的北約基地部署核武,並與多國進行核共享。在1971年冷戰局勢最緊張時,歐洲的核武器總數來到7,300件的歷史高峰,如今雖已銳減98%,反映了對峙情緒的下降,卻終究沒有完全去除,並被視作美國願對歐洲維持長期安全承諾的重要象徵。
根據軍備控制和不擴散中心(Center for Arms Control and Non-Proliferation)2021年數據,如今約有100件美國核武儲存在5個北約成員國的6個基地中,分別是比利時、德國、意大利、荷蘭和土耳其。這些核武尚未正式被武裝或部署在飛機上,而是被保存在國家空軍基地的地下保險庫中,許可行動鏈接(PAL)代碼仍由美方掌握。除此之外尚有7個國家參與了常規空中戰術核行動支援計劃(SNOWCAT),通過常規空中支援為核任務提供協助,包括捷克、丹麥、希臘、匈牙利、挪威、波蘭和羅馬尼亞。
反觀俄羅斯,自1996年由烏克蘭、白羅斯、哈薩克撤除核武後,便沒有再向前蘇聯空間部署核武,原因除了多數國家皆無意願配合,也與俄羅斯希望同歐美交好、展現合作誠意有關。在前述情境下,莫斯科的首要目標是化解威脅形象、融入歐洲大家庭,例如普京曾經的「讓俄羅斯加入北約」提議,若能成功,則北約成員的本國核武、美國核武便不會是指向俄羅斯的威脅,俄羅斯核武庫亦可加入歐陸核共享計劃。
然美歐始終不願正視俄羅斯提議,歐洲雖以德國默克爾(Angela Merkel)為代表,願與俄羅斯進行務實交流,美國主導的地緣進逼卻依舊未止。2004年3月,北約進行了第五次擴張,一口氣容納了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7國,導致俄羅斯正式與北約國家接壤;2003年至2005年,格魯吉亞與烏克蘭先後爆發「玫瑰革命」和「橙色革命」,極端反俄的薩卡什維利(Mikheil Saakashvili)和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由此上台,「加入北約」也逐漸成為兩國熱議話題。情況發展至此,俄羅斯的親西方路線大幅受挫,普京也由上任之初的溫和西化派,逐漸轉型為對外強硬派。
而其首先的動作,並非在歐陸回擊,而是在中東戰場出擊。2012年普京開始第三個總統任期,俄羅斯軍艦也於同年駛向敘利亞港口,莫斯科由此成為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靠山。2014年烏克蘭再度爆發顏色革命、親俄的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被迫下台,普京這次直接武力併吞克里米亞,但在介入烏東局勢上有所克制,與烏克蘭簽署《明斯克協定》,同時啟動進口替代戰略、降低美元外匯儲備,顯然是要為「被迫脫鉤」做準備。最終,在美俄談判屢屢破裂的情況下,烏克蘭局勢於8年後走向了全面戰爭。
但即便如此,北約的加壓仍未停下,而是因戰爭爆發而同步增強。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北約擴編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的4個營級戰鬥群,並同意在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再建4個多國戰鬥群,如此安排,將使北約東翼出現多達8個多國戰鬥群,地面部隊人數直接倍增。2022年6月,北約馬德里峰會通過新決議,「在需要的時間和地點」將東翼的多國戰鬥群從營級擴大到旅級規模,並同意成立新的北約打擊部隊。
與此同時,美國也向波蘭派遣大量駐軍,眼下約有1.1萬名美軍在波蘭輪換,打破歷史紀錄,加上瑞典、芬蘭相繼申請入約,北約的對俄包圍不僅未減,還持續加強。俄烏戰爭終有一日會結束,但俄羅斯顯然會在戰後面臨更加對抗的歐陸安全格局,選擇於白羅斯部署核武,顯然有應對上述變化的考量在其中。
從俄烏戰爭的情境出發,於白羅斯部署核武,延續了俄羅斯開戰以來的核威懾思路;但由歐陸的安全格局演變來看,此一作為反映了俄羅斯的地緣思維轉向,展演了由親歐到對抗的變革。於白羅斯部署核武不僅是俄羅斯的一方舉措,更是美歐俄關係進入新低谷的時代表徵。
原文發表網址:
20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