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爾茨訪美被嘲「美國老大哥歸來」,歐洲還要援助烏克蘭多久?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raw-image

3月3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到訪白宮,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進行會談。

與2022年11月訪華相比,朔爾茨此行未有任何媒體、商務代表團和內閣部長隨行,其與拜登會談後也未舉行聯合記者會,加上此前「美國炸毀北溪天然氣管道」輿情發酵、美德坦克援烏出現分歧、《通脹削減法》引發美國優先的爭議,不少美媒由此猜測,朔爾茨訪美是在「美德摩擦」的背景下進行,而軍援烏克蘭自是矛盾核心。

《紐約時報》指出,美德國內民意對援烏的反彈愈發強烈,且不僅拜登面臨2024年總統大選,朔爾茨也須為2025年德國議會大選布局,就援助烏克蘭的政治持續性而言,兩人都面臨了巨大阻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則稱,美德內部反對軍援基輔的力量正在成長,儘管雙方宣佈將向烏克蘭提供主戰坦克,卻在相關細節上互相責難,例如此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Jake Sullivan)聲稱,美方是在德國「苦苦相逼」下才同意對烏交付M1主戰坦克,結果引發德國的嚴正駁斥;在2月下旬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德國防長亦公開抱怨,在援助坦克方面,「有國家更願意躲在德國後面」,被認為是在暗諷美國。

而不僅美國媒體對朔爾茨來訪揣測不斷,德方亦有不少負面聲音。德國《明星》(Der Stern)週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便以「老大哥回來了」為題,討論朔爾茨意義不明的訪問,配上拜登牽著僅有其一半高的朔爾茨、後者卻仰望「老大哥」之景;德國基民盟領導人默茨(Friedrich Merz)亦在4日接受德媒採訪時質疑,「我們議會和德國公眾中沒有人知道這次訪問的內容」,並稱朔爾茨對華盛頓之行秘而不宣「不符合慣例」。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這般情緒並非德國獨有,面對烏克蘭戰爭難止、美國欲以北約領導之姿重返歐陸,不少歐洲國家雖仍維持援烏政策,卻已難掩民間的負面輿情湧動。

從反通脹到反軍援

回顧俄烏戰爭爆發之初,歐洲各國輿論無不熱烈響應政府的對俄制裁與對烏軍援。然而伴隨戰事久持,各國反戰示威漸起,訴求從反通脹一路上升到了反軍援,當中不僅有東歐南歐國家,還逐漸蔓延到德法等北約核心。

首先躍上國際新聞版面的是捷克。2022年9月,布拉格有超過7萬人上街遊行,喊出「捷克共和國優先」、「最好的都給了烏克蘭,只給我們兩件毛衣」,要求捷克總理菲亞拉(Petr Fiala)為親西方、親北約的政策辭職;菲亞拉則回應稱,「親俄」示威「極端且違背捷克共和國利益」。此後示威者怒火未減,又於10月重返街頭,並在全國各地組織各式小型示威。綜觀群眾訴求,人們既擔憂能源危機重挫低迷經濟,也不滿政府一味順從歐盟要求、罔顧民眾生活。

接著是位於南歐的希臘。2022年11月9日,希臘工會舉行了總罷工,要求提高工資、禁止家庭節電和停電,並呼籲取消能源消費稅和增值稅,示威者雖未直接喊出反戰訴求、也擔憂被貼上「親俄」標籤,卻直指能源危機惡化生活水準,並主張希臘預算應該優先用於本土。11月17日,希臘照例舉行紀念1973年雅典理工學院反軍政府示威的遊行,但今年的遊行多了反北約色彩,許多民眾在經過美國大使館時舉起標語「支持北約或支持和平」。到了2023年2月21日,希臘再度爆發反戰示威,民眾在美國大使館前高喊「人民殺手」,並與警方爆發肢體衝突。

意大利亦遵循了類似軌跡。2022年10月,意大利爆發大規模示威,民眾焚燒電費帳單抗議能源危機;到了11月,示威捲土重來,民眾怒吼反對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持續軍援烏克蘭,要求政府與俄羅斯進行外交接觸、促進停火和談,現場標語包括「減少武器,提高工資」、「外交在哪裡」、「不要武器,不要制裁」。據法國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2023年1月發布的最新民調,有高達52%的意大利人反對向烏克蘭運送武器。

德法民情亦相繼發酵。2023年2月10日,德國記者施瓦澤(Alice Schwarzer)和左翼政治人物瓦根克內希特(Sahra Wagenknecht)在網上發起反戰連署,呼籲德國政府促進停火談判,而非持續運送武器,這一連署有超過70萬人參與。2月25日,施瓦澤和瓦根克內希特召集宣言支持者在柏林市中心集會,與會者超過萬人,瓦根克內希特在現場演講中疾呼,「我們不希望德國坦克向俄羅斯男女的曾孫開火。這完全是歷史失憶症!你們忘了德國的歷史嗎?」

部分民眾甚至唱起東德國歌,高呼美軍離開德國領土,更有數百名示威者包圍美軍的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要求德國政府停止參與以美國為首的反俄聯盟。人們不僅出於二戰歷史記憶,不願德國過多涉入戰事,更不滿美國對德國的頤指氣使,以及朔爾茨政府的不加反抗。

同樣在2月25日,英國反戰組織核裁軍運動(The Campaign for Nuclear Disarmament)、停止戰爭聯盟(Stop the War Coalition)在倫敦舉行遊行,要求進行緊急和平談判,以結束殺戮並避免核戰爭風險。示威者雖反對俄羅斯入侵,卻也呼籲北約勿再投入重型武器、延長衝突,並要求英國政府優先考慮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戰爭,而不是將衝突作為高通脹時期增加軍費開支的藉口。除了倫敦集會外,巴黎和布魯塞爾亦舉行了類似活動,主旨同樣是反對北約代理人戰爭,數千人在歐洲議會外遊行,要求立即與俄羅斯進行談判。

當然考量到歐洲整體輿論分布,上述示威都可算是非主流意見,畢竟聲援烏克蘭的示威可謂遍地開花,各國政策仍以援烏為主要目標。但從開戰以來各地反戰聲量不減反增來看,民眾的不滿並非曇花一現,而是有其現實基礎。

國家利益還是「顧全大局」

首先,歐洲各國最初的反戰形式,多以反通脹、反電費上漲等經濟訴求展現,一來這是除了難民危機外,戰爭對歐洲最直接的負面影響;二來這般訴求較不涉及討論戰爭責任、追究戰爭遠因等複雜辯論,可以避免被貼上「支持侵略」的負面符碼。而從示威首先在捷克爆發來看,經濟與文化地緣因素發揮一定作用:經濟基礎相對羸弱、不被視為歐洲文明核心的地帶,對於通脹格外有感,也相對較無政治正確包袱。

然而伴隨戰事延燒,各國反戰情緒漸與疑歐、反美思潮相連動,人們開始將看不到盡頭的生活苦難歸咎於歐盟、北約的反俄政策,並對本國政府的「顧全大局」發出怒吼,要求其直面戰事擴大的安全風險,同時正視國內底層民眾的生計苦難。歸根結柢,便是希望本國政府爭取國家戰略自主,優先考慮國家利益,而非歐盟、北約整體的政策協調。

例如希臘反戰示威,便流露強烈的疑歐反美情緒,令人回想起2010年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的場景。彼時希臘民眾亦反對政府配合歐盟建議的緊縮措施,不少人更是為此支持極右政客誇下海口的「退出歐元區」倡議,最後在民眾立場嚴重分裂、極右政黨大幅崛起下,主導希臘30餘年的兩黨政治在2012年大選後土崩瓦解。

由此視角來看,同樣經歷歐債危機的意大利,其反對軍事援烏的民意在2023年達至新高,或也有此自主情結作用;德國則體現了另一形式的自主訴求,因其本身便是歐盟的實質領袖之一,故反戰民眾的怒吼更多湧向了美國主導的北約。

回首戰爭爆發之初,曾有不少分析認為,歐洲可能成為勸和促談的主力,但從後續發展來看,各國終究難逃北約與美國的戰略裹脅,至今苦苦掙扎、難以脫出。2023年2月23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發佈《摻水的援助:西方軍事援助烏克蘭的內幕與剖析》研究報告,揭露美國援助的真實流向,以及歐洲援助的打落牙齒和血吞。

據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1月15日,美國承諾援助烏克蘭的資金總額達到768億美元,其中軍事援助佔比最大,為465億美元,佔到61%;人道主義援助佔比最小,為39億美元,佔到5%;財政援助為264億美元,佔到34%。但在涉及400億美元的《2022年額外的烏克蘭補充撥款法案》中,僅有約17%明確指向烏克蘭,此外有超過142億美元為美國自用,佔比約36%,如更新美國軍備庫存、為美國軍事人員發放額外工資津貼等;另有189億美元的援助資金並沒有明確指出受援國,約佔47%。簡言之,據報告統計,美國援烏法案有大量資金流向美國自身,為美國軍事承包商帶來至少173億美元的額外收入,報告由此指出,軍工複合體正借俄烏戰爭進行「洗錢計劃」。

而與美國相比,歐洲的付出相對顯著,例如在承諾援助的絕對金額與援助國GDP的比值排名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皆高於美國;在援助國重型武器庫存中實際交付烏克蘭的比例排名中,挪威實際交付給烏克蘭的重型武器佔比約為23%,排名第一,美國則僅有2%,遠低於波蘭、捷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其他西方國家;在承諾援助烏克蘭預算的實際支付比例排名中,德國以100%高居榜首,美國卻僅有48%,低於日本、法國、荷蘭等國。

由上述數據來看,美國不只欲借俄烏戰爭放血俄羅斯,還有意借此消耗歐洲,讓各國在戰爭泥淖中持續失血,最終不得不在能源、軍事、經濟各領域依附自己。如今歐洲的反戰民眾未必知曉上述數據,原始出發點也更多是不滿高物價與昂貴電費,卻正匯為抗阻美國裹脅歐洲的主力之一。到頭來,這場戰爭不僅突顯俄羅斯與美國、烏克蘭的對峙,更折射歐洲自主與美國宰制的持久博弈,從北溪議題到朔爾茨訪美被嘲,皆是此理。伴隨戰情持續,雙方角力將更顯激烈,「歐洲還要軍援烏克蘭多久」,則必然成為各方激辯的重點話題。

原文發表網址:

2023.3.8

朔爾茨訪美被嘲「美國老大哥歸來」 歐洲還要援助烏克蘭多久?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7482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燕婷的沙龍
81會員
440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劉燕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1
上任以來,特朗普(Donald Trump)已對俄烏局勢進行不少驚人操作。
Thumbnail
2025/03/21
上任以來,特朗普(Donald Trump)已對俄烏局勢進行不少驚人操作。
Thumbnail
2024/12/09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
Thumbnail
2024/12/09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
Thumbnail
2024/11/25
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外界原本預期俄烏戰場很快能停火,卻沒想到會在近日陡然升級。
Thumbnail
2024/11/25
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外界原本預期俄烏戰場很快能停火,卻沒想到會在近日陡然升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美國總統喬·拜登週一在基輔市中心進行了一次未經宣布的訪問,他承諾只要需要,就會與烏克蘭站在一起,這次訪問的時間是在俄羅斯入侵一周年之前搶了克里姆林宮的風頭。 在一個明媚的冬日早晨,空襲警報聲刺耳,拜登戴著他標誌性的飛行員墨鏡,和總統弗拉基米爾·澤倫斯基穿著綠色作戰服,並肩走向一座金色圓頂的大教
Thumbnail
美國總統喬·拜登週一在基輔市中心進行了一次未經宣布的訪問,他承諾只要需要,就會與烏克蘭站在一起,這次訪問的時間是在俄羅斯入侵一周年之前搶了克里姆林宮的風頭。 在一個明媚的冬日早晨,空襲警報聲刺耳,拜登戴著他標誌性的飛行員墨鏡,和總統弗拉基米爾·澤倫斯基穿著綠色作戰服,並肩走向一座金色圓頂的大教
Thumbnail
兩國相爭,不斬來使 你知道當外交人員要有隨時得捲包袱搬家的危機意識嗎? 俄烏戰爭之後,德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急速惡化,近期在俄國宣布大幅縮減德國在俄國的公務人員數量後,德國反擊宣布要關閉四間在德國的俄國領事館。
Thumbnail
兩國相爭,不斬來使 你知道當外交人員要有隨時得捲包袱搬家的危機意識嗎? 俄烏戰爭之後,德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急速惡化,近期在俄國宣布大幅縮減德國在俄國的公務人員數量後,德國反擊宣布要關閉四間在德國的俄國領事館。
Thumbnail
週六,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倫斯基,在與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歐洲合作夥伴會面時表示,針對俄羅斯軍隊的軍事反攻將很快採取行動。 澤倫斯基在與意大利外長和意大利總理會面後,在羅馬對記者說,烏克蘭軍隊「正在非常認真地準備」。
Thumbnail
週六,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倫斯基,在與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歐洲合作夥伴會面時表示,針對俄羅斯軍隊的軍事反攻將很快採取行動。 澤倫斯基在與意大利外長和意大利總理會面後,在羅馬對記者說,烏克蘭軍隊「正在非常認真地準備」。
Thumbnail
是說法國總統馬克宏在結束訪中行程後,在專機上接受記者訪問,提到法國不應該盲目追隨美國,也對歐洲是否有能力干涉台海問題,提出了質疑。這番談話引起眾多批評,認為馬克宏為了商業利益,向中國妥協,嚴重破壞了西方國家的團結。雖然法國駐美國大使館與法國政府立刻提出澄清,強調法國對台灣問題的立場並沒有改變....
Thumbnail
是說法國總統馬克宏在結束訪中行程後,在專機上接受記者訪問,提到法國不應該盲目追隨美國,也對歐洲是否有能力干涉台海問題,提出了質疑。這番談話引起眾多批評,認為馬克宏為了商業利益,向中國妥協,嚴重破壞了西方國家的團結。雖然法國駐美國大使館與法國政府立刻提出澄清,強調法國對台灣問題的立場並沒有改變....
Thumbnail
3月3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到訪白宮,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進行會談。
Thumbnail
3月3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到訪白宮,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進行會談。
Thumbnail
11月9日,俄羅斯前線總指揮蘇羅維金(Sergey Surovikin)建議俄軍撤出赫爾松州(Kherson Oblast)的第聶伯河(Dnipro River)右岸,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表示同意,俄軍開始撤退行動。
Thumbnail
11月9日,俄羅斯前線總指揮蘇羅維金(Sergey Surovikin)建議俄軍撤出赫爾松州(Kherson Oblast)的第聶伯河(Dnipro River)右岸,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表示同意,俄軍開始撤退行動。
Thumbnail
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抵達中國訪問,成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首位訪問中國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
Thumbnail
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抵達中國訪問,成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首位訪問中國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