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20200529 覺醒的對話8 煩惱是假的

    我看著他,問:書都讀完了吧?

     

    他:都看完了。

     

    我點點頭,說:有什麼問題嗎?

     

    他:沒有。

     

    我:沒有?

     

    他馬上說:沒有。

     

    我:那再麻煩你看第二遍。

     

    他:為什麼?

     

    我: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多看幾次。況且,應該會有問題的。

     

    他:為什麼?

     

    我:這兩本書的內容很廣泛,其實不簡單的,認真看,應該會有很多問題要討論的。

     

    你多看幾次,會有不同的領悟。

     

    他:好。

     

    我:那你今天有什麼問題?

     

    他:之前忘了問「擲杯」的問題。

     

    我:我認為大多是自己跟自己玩的遊戲,小部分是鬼跟你玩的遊戲,只有極小部分是可信的。

     

    他:怎麼說?

     

    我:如前兩次跟你提過的,很多的廟,其實都是鬼。

     

    鬼是有通力,但是通力小。

     

    那擲杯的準確度會有多高?

     

    況且,是不是鬼的指示都很難說,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在跟自己玩。

     

    他:怎麼會這樣?

     

    我:本來就是這樣。

     

    我曾經到一個很大的廟裡,信徒很多。

     

    我還沒進到在大殿,就看到一群又一群的鬼,裡裡外外的穿梭,享用著信徒的供品。

     

    很多信徒跪在佛像前擲杯,那些鬼根本只顧著享用供品,誰有空幫你指點?

     

    信徒以為是佛菩薩的指點,事實上是,自己跟自己玩著「或然率」的遊戲。

     

    他:所以擲杯不能信?

     

    我:不可否認,有些佛菩薩常駐的道場,會透過擲杯給信徒指點迷津,但是畢竟是極少數。

     

    所以我一直建議,不要跑廟。

     

    把心安靜下來,處處都是道場。

     

    如果接受我之前的建議,依止一位老師,好好學習正確的觀念,依著老師教授的儀軌練習,自己做功課,然後迴向,其實不用花時間在擲杯上。

     

    他:那擲杯是錯的嗎?

     

    我:就像問事一樣。

     

    問事是錯的嗎?不見得。

     

    當成普拿疼,可以迅速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情緒,讓自己快速平靜下來。

     

    只要不執著在上面,就是好的方法。

     

    如果一直習慣、一直強調、一直執著在這上面,我認為就不恰當的。

     

    他:那有煩惱時怎麼辦?你都沒有煩惱嗎?

     

    我大笑了一聲:我當然有煩惱,而且煩惱多了。

     

    他:照你這麼說,你應該看得很開,不會有煩惱才是。

     

    我:看的開,跟有沒有煩惱是兩回事。

     

    是人,就有煩惱,誰也避免不了。

     

    他:那學佛也避免不了?

     

    我:要吃、要喝、還要繳稅、身體會老、會病,不管有沒有學佛,都會有煩惱。

     

    佛陀教導我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嗔恚、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當這八苦境界現前時,很容易產生煩惱。

     

    他聲量大了起來,說:如果都會有煩惱,那幹嘛學佛?!

     

    我:從你的反應就知道,這兩本書,你沒有認真讀。

     

    如果有認真讀,對我剛剛說的,不會有這麼驚訝的反應。所以,你需要好好的重新讀一讀。

     

    我接著說:我們先要瞭解一件事,就是:學佛不代表人生會順遂,就不會有煩惱。

     

    學佛的好處,在於教導我們有邏輯的去理解煩惱,與面對煩惱,而不是,不會產生煩惱。

     

    他:什麼意思?

     

    我:之前我們不是談過因果、緣分的內容,還記得嗎?

     

    他:有的。

     

    我:因為有過去的因,所以現在跟未來,我們都會需要面對很多情況,就算人生再怎麼順利,多多少少都會產生煩惱。

     

    甚至菩薩也會有煩惱。

     

    他:連菩薩也有煩惱?

     

    我:當然。菩薩的煩惱不是我们人類需求的金錢、房子、工作、愛情,而是煩惱「眾生難度」

     

    他沒有說話。

     

    我:在這兩本書裡,也說明了煩惱的起因,與如何面對煩惱。

     

    他:你可以提示一下嗎?

     

    我:其實,煩惱都是假的。

     

    他:哪裡假?我常常就覺得很痛苦。

     

    我:「假」的意思是,煩惱都是暫時的,而不是永恆久在的。

     

    因為有「你」、因為有「事件」、因為你對這個事件產生了「反應」,才會產生「煩惱」。

     

    不管「反應」是愉快的,或是不愉快的,都有煩惱。

     

    他:感覺愉快的,也有煩惱?

     

    我:當然:

     

    愉快的,煩惱怎麼讓快樂繼續維持,不要消退;不愉快的,就煩惱要怎麼能快速脫離。所以,都是煩惱。

     

    他「嗯」的一聲。

     

    我:這裡面就有很多要學習的。

     

    例如:無常的體認。

    例如:五蘊的運作模式,如何產生,作用與反應。

    例如:思維的方式與程序:空觀、假觀、幻觀。

     

    他:好難啊!

     

    我:這才是學佛。這才會得到解脫的智慧,對我们的人生產生真正的助益。

     

    依照您過去習慣拜拜的方式,嚴格說,對智慧的啟發不會有幫助。

     

    他默不作聲。

     

    我繼續說:真正要學佛,一定要找一位老師,而且自己要讀書。

     

    有老師的好處是可以請教學習上的疑問,引導我們正確的學習。

     

    但是如果自己不讀書,自己的程度不沒有提升,就算老師想幫,也不知道該怎麼幫。

     

    就像我現在想要多說明一些,因為你沒有準備好,也會吸收不良,事倍功半。

     

    密教裡,老師對學生的關係是很緊密的。

     

    當你準備好,老師就會來教你。

     

    這是老師對學生的承諾。

     

    學生自己也要努力學習,無論是讀經、思維修法、禪定,都要努力的做。

     

    這是學生對老師的承諾。

     

    他慢慢的開口:那如果現在有煩惱,應該怎麼看待?

     

    我:我先提供一些方向給您參考,但是,你必須將我的建議,真正的套用在你的煩惱上去思維 ,這樣才有意義。

     

    聽過,是沒有用的。

     

    佛法是你要實際去用的,才會產生效果。

     

    他:你說。

     

    我:我師尊 蓮生活佛 盧勝彥金剛上師曾經指導過我,面對煩惱的三個法印:

     

    一、一切都會過去的;
    二、遺忘,是幸福的,誰記得,誰痛苦;
    三、因果業報,絲毫不爽。

     

    他:這是什麼意思?

     

    我:簡單說,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會變化。

     

    從「好」變「壞」,從「壞」變「好」,從「成、住、壞、空」,又回到「成、住、壞、空」,這一直的循環與變化,就是人們口中裡常說「無常」。

     

    先觀察到這件事,也知道了這個運作模式,對於世間萬物的變化,就不需要太敏感,太過感慨

     

    從這裡,就會理解出第一個法印:一切都會過去的。

     

    接著,我們要知道,沒有人真正瞭解自己,儘管是枕邊人,也不見得真正懂得自己。所以,受到別人的責難、誤會、誤解、流言、蜚語,這都是很正常的事。

     

    不需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語言與批判,我們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錯,如果有,改過就是。

     

    佛法教導的,是「看自己」、「反省自己」、「超越自己」,而不是批判別人與逃避。

     

    所有的批評,都是為了我們好,我們應該樂於接受,並當作成長的契機。

     

    傷害我們的人,不管是有意、無意,他們可能早就忘記或根本不知道,但,『記得』的我們,把傷害一直記在心裡。

     

    記得越久,傷的越久。

     

    所以,我們要學會『遺忘』,遺忘那些不愉快的事、不愉快的心情、不愉快的情景、不愉快的人。

     

    這裡就引導出第二個法印:遺忘,是幸福的;誰記得,誰痛苦。

     

    如果上面的兩句法印,依然無法讓您回歸穩定的心情與情緒,就想想之前談過的「因果原則」

     

    這一生發生的種種,都是因果報應,包含我們受的委屈、傷害,也許在過去世、現在世,我們也這樣傷害過別人,這一切不過是因果報應罷了!

     

    就算是因果,總有一天也會結束,有什麼好煩惱的!要怪,只能怪自己,都是自作自受!

     

    這就是第三句法印: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待續......阿彌陀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