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電影”羅生門”- 一人一種真相 ~談選擇性記憶

    amp-img-attr


    人人都有的習慣,但打死都不承認。就是

    話挑順耳的聽,選擇自己相信的記憶
    證據為何?請看下文分曉。

    聽過或看過電影《羅生門》的人就不陌生了。根據日本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改編而成,是一代宗師黑澤明的驚世之作,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

    故事大綱:
    故事發生在戰亂、天災、疾病連綿不斷的平安朝代。某日,在都城附近大澤中發現武士金澤武弘被殺,被控殺害的盜賊多襄丸,武弘之妻真砂,召喚武弘靈魂的靈媒及目擊證人行腳僧及發現金澤屍體的樵夫殼等人以四個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方式,各自說出供詞

     

    為什麼引起這麼大的迴響?主要它探討錯綜複雜的人性,每個人為保護自己,所看、所說的真相,都不相同。有人說“哪裏有軟弱、哪裏就有謊言!”,若警界和法官來看,必然心有戚戚焉,大有同感。

     

    有人反駁了,“電影不過是電影”,但是如果細心觀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故事中人物的影子,這就是為什麼相同事件,不同人不同的真相,因為全是站在自己有利的角度。

     

    若去檢視自己的記憶,極端痛苦、傷人(甚至傷己)、反對、不同意見的,常會被自動刪除。忠言成耳邊風,只記有利的記憶。這個自我保護機制,加深形成了“自己以為的我”。

     

    因此,注意到這個,應開始學習納言、接受別人忠誠的意見(惡意攻擊的就不必太上心),時常自我反省,反覆推敲,才能漸漸遠離“自我感覺良好”的幻相了。

     

    相關閱讀:哪一個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