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0號半:我要上太空》:以假登月之名,來趟說走就走的美好童年回憶之旅|蘇東電影觀後感

2022/12/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重現美國 60 年代的輝煌時期
美國著名導演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在繼 2014 年的《年少時代 Boyhood》之後,又一部回憶童年往事之作《阿波羅10號半》。不過,今次並沒有花費十幾年的時間來完成拍攝,反而是選擇再次挑戰真人動畫的創作風格,來重現美國 60 年代的輝煌時期。就如標題所言,《阿波羅10號半》彷彿就像是導演帶著觀眾們來了一趟說走就走的懷舊之旅,重溫這段再美好不過的童年時光。
充滿著童趣味、以小孩視角切入
至於,為何說是以「假」登月之名呢?那是因為在劇中,「登月第一人」並非大家所以認知的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而是這位年齡僅有 10 歲、即是主人公的小男孩史丹利。但由於這項是 NASA 私底下進行的秘密任務,讓男孩從參與訓練的過程到成功率先登月的消息,自始至終始都不得公諸於世,使他意外的成了阿波羅計劃背後的無名英雄。當然這只不過是虛構的情節,但我們都知道在現實世界中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阿波羅 11 號登月計劃的陰謀論,抑或是外星生物存在之說,以往亦有不少影視作品在這個話題上發揮自由創意。而本片則是個充滿著童趣味、以小孩視角切入的版本。
「虛」與「實」、「真人」與「動畫」,都可稱得上是一次完美的融合
然後,預告在乍看之下,自己也曾懷疑過這個故事為何一定要大費周章把真實拍攝的影像再轉換成動畫?是否直接以真人的形式詮釋就即可?但在看完電影之後,我立刻收回了這個想法,因為這真的是再適合不過了!特別是片中的幾乎所有動畫原本就是基於真實畫面,就如同部分情節上的「虛」與「實」,巧妙地對應回「真人」與「動畫」的結合。在多了一份說服力之餘,又恰好保留了動畫片該有的想像力。只能說,不論是「想說的故事內容」,還是「故事的表現手法」上,電影最終出來的成果都可稱得上是一次完美的融合。
《阿波羅10號半》幕後照;導演尼爾·阿姆斯壯與小演員米洛·考伊
即便不是美國人,也能夠深受感動
當然,要說到本片的最厲害之處,我想就在於你即便不是美國人,也能夠透過導演想跟觀眾們分享兒時的點點滴滴而被深受感動,甚至是從中獲得共鳴之處。除了有如「人類首次登月」的一次集體式回憶之外,從無憂無慮的學園、放長假的日子,音樂、電視劇、電影等流行文化的現象,社會、環保、戰爭等議題的討論,到再平常不過的家庭日常生活。尤其是片中對於主角跟父母、兄弟姊妹等家人之間的互動與情感的描寫,真的是多次成功觸動到我的內心深處。同時,導演也發揮其深厚功力,延續了他一貫《愛在系列三部曲》精湛的話癆風格。僅獻「聲」的傑克·布萊克(Jack Black)擔任成人版的主角史丹利,由他敘述的旁白來貫穿著全片。雖然聽似很嘮叨,但是卻又能因為出色的台詞內容,反而成了本片的精髓所在。
將「情懷」講得生動有趣且又很精彩的年度佳作
總而言之、對我來說,《阿波羅10號半》是一部將「情懷」講得生動有趣且又很精彩的年度佳作。本片目前能夠在 Netflix 串流平台觀賞,非常推薦給大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4會員
57內容數
希望可以通過文字的方式把自己喜歡和好電影推薦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