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時間感的扭曲

你聽過「黃粱一夢」的故事嗎?這故事主角是一名失意的讀書人,他到旅店住宿,當天傍晚,店老闆正在炊煮黃粱飯,讀書人等放飯的時候打盹睡著了,夢見自己享盡榮華富貴、極其順遂且長壽地過了一生,沒想到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仍在旅店裡,老闆蒸煮的黃粱飯都還沒有熟呢!類似的情節在很多寓言故事中也有,像是李伯大夢、浦島太郎等。這就是在催眠的經驗當中常被提及時間感的扭曲,也就是自覺經歷催眠的時間比實際時間更長或更短。
時間感的扭曲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自然發生,像是「實際上計時器的一小時」與「陪心愛的人相處的一小時」和「在長長人龍中排隊結帳或購物的一小時」,在心裡上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又如《金瓶梅》第十六回李瓶兒對西門慶說到:「到你家住一日,死也甘心。省的奴在這裡度日如年。」從前述例子也可以發現,感情因素(敬畏、恐懼、開心、沮喪…)對時間感的效應,此外,周邊環境中的氛圍、音樂節奏、事件以及注意力轉移都有可能加快或減慢時間的流逝。
由於時間感是一種內在覺知,人們很難真正具體地描述時間,因此人們總會以象徵、意象的方式來做比喻,例如: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在論語《子罕》中孔子指著河流上流水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還有李白《古風•天津三月時》的詩:「朝為斷腸花。 暮逐東流水。 前水復後水。 古今相續流。」此外,我們利用空間、距離或方向來表達時間,例如,在口語中說「未來」、「過去」、「遠古」、「近期」。
神經科學上的研究發現大腦對時間的感知並非單獨或特有的腦區,而可能是一個或者多個互相補充的系統負責,分布在大腦皮質、小腦和基底核等不同部位。例如視交叉上核負責晝夜節律,有些神經細胞群則能夠偵測短暫的時間,或甚至非常短的(毫秒)時間。一般人認為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哈佛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Sam Gershma在2019的研究發現,但具體過程可能是:當你獲得的歡樂「比預期更多時」 (正面獎賞預測誤差positive reward prediction error),時間才會被感覺飛快地流逝,也就是說神經遞質「多巴胺」在這方面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理查•班德勒(Dr. Richard Bandler) ,NLP的共同創始人之一,認為我們可以透過有技巧地練習,主動善用時間感扭曲,也就是在喜歡的事情上讓時間感慢下來、持續更長,相反地,讓不喜歡的,可以加速、快轉過去,有時跳脫時間來瞻前顧後,有時沉浸在當下經驗而忘時,如此我們可以更隨心所欲地運用「時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是一位NLP訓練師, 也是一位ICC認證教練! 在這裡想與大家分享有關神經語言程式學(NLP)、溝通、教練、催眠、專注力、成功元素模型(SFM)、績效表現心理學、生生不息的改變、大腦科學等主題. 請多捧場~需接洽教育訓練,教練工作,或課程相關, 請私訊Morgan.NLPer@gmail.com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