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您滿頭白髮的遺照令我吃驚
眉宇安詳倒掩過熟悉的愁容
一甲子交情老媽在靈前默禱
喃喃唸著怎沒家人隨時守靈
古早歲月曾經共吹新竹的風
陸光七村落成先後搬來台中
常記得對我家曾有通財之義
拿手的水餃在味蕾美好如恆
您彌留之際老媽正遠遊花東
疫情期間只能登上雲端誦經
八旬習佛老嫗早就勘破生死
回首來時路但道心存一世情
晚輩的我也已習見老成凋零
平靜陪侍老媽送您最後一程
註:
4/10 慧君來電說張媽媽狀況不好,申請助唸的時候,老媽正和朋友 在花東旅行, 她淡定地說,疫情期間,已改成從網路誦經迴向。4/12張媽媽往生,老媽尚未回返,出殯日訂在4/19,又恰逢我們搬家,我遂陪老媽於4/17下午前往火化場附設的靈堂致哀。
張媽媽是1960年代初住新竹貿易八村時的鄰居,我們1966年搬到台中新落成的陸光七村,不兩年他們也搬來,兩家有60年交情,來往密切,張伯伯退伍早,在客廳即工廠的時代,開了個家庭型塑膠加工廠,經濟較為寬裕,記得少時偶或月底拮据,老媽會跟張媽媽週轉。
為順應山東人張伯伯的飲食習慣,張媽媽做得一手好麵食,餃子類尤為一絕,我們1987年底搬離眷村,春節拜年,中午吃頓她的餃子才算圓滿。近年她老病纏身,我們便不打擾,妻偶爾會去探望一下,但我已多年不見,所以看到她滿頭白髮的遺照頗為吃驚。
張媽媽把家庭照顧得很好,孩子也都成材,但她是那種多思慮、愛操煩的人,總是愁眉不展,似乎老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幸福,經常睡不好,這或許是晚年身體狀況急速惡化的主因。
當年貿易八村的鄰居,除了張媽媽,還有丘媽媽、白媽媽和我們最好,丘媽媽已過世十餘年,如今張媽媽也大去,住在台北的白媽媽打電話給老媽,說自己行動不便,無法來送老張最後一程,老媽平靜地說心在就好。老成凋零是必然的,兒時叫的叔伯媽媽們,如今或已十不存一了。
延伸閱讀:
【張媽媽的照片不多,這應是1970年代初,在陸光七村五巷我家院子與老媽(右)合影。】
【新竹貿易八村時代(1960年代初)的白媽媽與老媽】
【兩家交情匪淺,應是1971年左右,張家兄妹國華、慧君來家遊玩。】
【兩家交情匪淺,前排左為張家小女兒慧君,甚至來參加我大學畢業典禮。】
【1998年春節,全家找張媽媽(後排右三)姊妹出遊。】
avatar-img
19會員
1.8K內容數
自幼愛讀詩寫詩,甚至夢想以此為職志,經過為五斗米折腰的哀樂壯、中年,早已放下「不切實際」,但舊情難忘,老來得暇,重拾詩筆,漫寫生命中的吉光片羽,自娛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廣場的這棵大樹, 從青翠走向枯黃, 再由凋零回歸茂盛, 就這麼輪迴著, 我總會想起白先勇的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自從決定和Grandpa及丫丫一家回台掃墓後,阿嬤心中時時莫名的驚慌,沒有阿祖的台灣會怎麼樣.... 自從阿祖過逝後, 阿嬤一直不敢正視阿祖的照片(尤其是醫院中的)。阿嬤撐得住沒有阿祖的房間嗎? 终於回來了,阿嬤驚訝的發現,在台灣,阿嬤仍擁著滿滿的愛❤。 跟祖姨婆們去生命館看阿祖和曼虹姨婆,丫丫媽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這邊我們順一下時間軸。 小有光八歲的時候,失去了媽媽。
Thumbnail
這忽然來襲的滋味,暑夏的溫度、食材的顏色、手的觸感與臉額上的汗滴、腳下老舊的電風扇,回憶茂生之處,許多人事物隨著年月,只能是想念。
Thumbnail
"白沙屯媽進香到北港朝天宮;大甲媽遶境到新港奉天宮" ​ 這也是最近我才知道的習俗,聽著北港人的淑芳姊姊說起,因為從未追隨媽祖進香或遶境活動,但能感受民間信仰的力量來自於內心的那份純粹與真誠(雖說自己是信仰佛教),還記得2007年電影《練習曲》裡的一幕,彰化老家的阿公,在等待媽祖進香時,鑽轎腳,
Thumbnail
昨天陪老媽去寺廟參加法會,法會結束後,留在寺院用午齋。 有一位和老媽相熟的師姐,她的母親三天前以96歲的高齡在家中壽終正寢。 吃完午齋後,這師姐和老媽說到臨終助念真的不可思議,師姐的母親經過了八小時助念後,面相十分安詳,一邊說一邊拿出手機,打開了相簿,師姐母親的遺容就映入了老安與老媽的眼中。
#誠實書寫練習 #Day42 本日書寫主題:生活是原來如此 回想本週看見的人事物,找尋有印象或有感覺的事情並寫下來。 ✍️初二回娘家。 在娘家巷內走走晃晃,年輕人外移、在地長者凋零,幾乎看不到小朋友們,整條巷子好安靜,感覺整條巷子呈現出灰色調。 看到隔壁的陳媽媽,她已經失智到從慈祥轉變為冷淡,據
約了她,狗和香吃飯。這基本是每次她回港的飯腳組合,聊得非常開心。 她的老母也是個奇葩,看得出三個好兒都活在她的陰影箝制下,但又離不開,就好似斯德哥爾摩候群症的病人一樣。 自從去完東京,我看我舅父的眼光已經不一樣,一個60幾歲的人,早大半年已經約好一起去日本,多番口口聲聲表示自己會出錢,但到最後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廣場的這棵大樹, 從青翠走向枯黃, 再由凋零回歸茂盛, 就這麼輪迴著, 我總會想起白先勇的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自從決定和Grandpa及丫丫一家回台掃墓後,阿嬤心中時時莫名的驚慌,沒有阿祖的台灣會怎麼樣.... 自從阿祖過逝後, 阿嬤一直不敢正視阿祖的照片(尤其是醫院中的)。阿嬤撐得住沒有阿祖的房間嗎? 终於回來了,阿嬤驚訝的發現,在台灣,阿嬤仍擁著滿滿的愛❤。 跟祖姨婆們去生命館看阿祖和曼虹姨婆,丫丫媽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這邊我們順一下時間軸。 小有光八歲的時候,失去了媽媽。
Thumbnail
這忽然來襲的滋味,暑夏的溫度、食材的顏色、手的觸感與臉額上的汗滴、腳下老舊的電風扇,回憶茂生之處,許多人事物隨著年月,只能是想念。
Thumbnail
"白沙屯媽進香到北港朝天宮;大甲媽遶境到新港奉天宮" ​ 這也是最近我才知道的習俗,聽著北港人的淑芳姊姊說起,因為從未追隨媽祖進香或遶境活動,但能感受民間信仰的力量來自於內心的那份純粹與真誠(雖說自己是信仰佛教),還記得2007年電影《練習曲》裡的一幕,彰化老家的阿公,在等待媽祖進香時,鑽轎腳,
Thumbnail
昨天陪老媽去寺廟參加法會,法會結束後,留在寺院用午齋。 有一位和老媽相熟的師姐,她的母親三天前以96歲的高齡在家中壽終正寢。 吃完午齋後,這師姐和老媽說到臨終助念真的不可思議,師姐的母親經過了八小時助念後,面相十分安詳,一邊說一邊拿出手機,打開了相簿,師姐母親的遺容就映入了老安與老媽的眼中。
#誠實書寫練習 #Day42 本日書寫主題:生活是原來如此 回想本週看見的人事物,找尋有印象或有感覺的事情並寫下來。 ✍️初二回娘家。 在娘家巷內走走晃晃,年輕人外移、在地長者凋零,幾乎看不到小朋友們,整條巷子好安靜,感覺整條巷子呈現出灰色調。 看到隔壁的陳媽媽,她已經失智到從慈祥轉變為冷淡,據
約了她,狗和香吃飯。這基本是每次她回港的飯腳組合,聊得非常開心。 她的老母也是個奇葩,看得出三個好兒都活在她的陰影箝制下,但又離不開,就好似斯德哥爾摩候群症的病人一樣。 自從去完東京,我看我舅父的眼光已經不一樣,一個60幾歲的人,早大半年已經約好一起去日本,多番口口聲聲表示自己會出錢,但到最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