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草生栽培】數據比一比:草生栽培增進土壤空隙度和有機質

    "多位果農選擇「以草制草」方式,分別在果園內進行四瓣馬齒莧、黃花蜜菜及心葉水薄荷等優良草種的草生栽培。

    他們共同的感想為:「在我的果園就像置身於公園般輕鬆舒服。」且他們一致認為,果園草生栽培具有水土保持、抑制雜草、提升土壤肥力及保水、保肥等益處,著實應該推廣。以下以幾位果園草生栽培成功的農友案例說明。"

    內容提供/豐年社 文、圖片提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林永鴻

    多數人常對果園中的草類存有負面印象,然而若能讓果樹與草類共存共榮,不但可改善土壤性質,對環境及生態的保護多有助益,此外亦可美化環境,營造優美的果園。

    所謂草生栽培,並非恣意讓雜草叢生,而是在果園行株間使草類生長,或是種植非原生草類、綠肥作物等,然後適當管理。

    過去諸多研究顯示,草生栽培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例如提升有機質含量及增加土壤排水及通氣等;另外,可避免土壤因溫度驟變而傷害果樹根部,草根也可截留土壤水分及養分,因而預防養分快速流失;再者,老化的草根腐化後,可大量供應有益微生物豐富的碳及氮源,能促使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活絡。

     

    (資料提供/林永鴻    製表/豐年社)

    果園草生栽培具正面效果

     

    一般果園草生栽培方式可分為雜生草相及單一草相栽培,兩種方式目前於高屏地區均有果農實施。

    雜生草相果園乃留存果園中原生草種,割草的頻度越高,果園中的草相越單純,另外,利用選擇性除草劑防除生長速率過快的草種也可行。

    而單一草種草生栽培,選擇優良草類進行果園草生栽培管理,不但可避免雜草叢生,且對保護土壤與作物及營造環境生態具正面功效,然而草種的選擇應考慮覆蓋率高、與作物間無競爭養分及無交互病蟲害感染等要點。

    筆者往年曾針對高屏地區幾種重要果樹(如蓮霧、棗及紅龍果等)進行草生栽培試驗及觀察,發現草生栽培區不論土壤孔隙度、有機質含量及保水、保肥力均明顯較地表裸露區(清耕栽培)提升,且提高果實品質(如果實大小、平均單果重、總可溶性固形物)及降低裂果率之表現亦較佳,推測因草根留存土壤養分,進而促使果樹吸收較豐富及多元的營養要素,對提升果實品質具正面效應。

     

    (資料提供/林永鴻;製表/豐年社)

    果園草生栽培之農民推廣實例

     

    為維護果園土壤環境,可減少殺草劑使用量,進而營造美觀優雅的果園,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輔導下,多位果農選擇「以草制草」方式,分別在果園內進行四瓣馬齒莧、黃花蜜菜及心葉水薄荷等優良草種的草生栽培。

    他們共同的感想為:「在我的果園就像置身於公園般輕鬆舒服。」且他們一致認為,果園草生栽培具有水土保持、抑制雜草、提升土壤肥力及保水、保肥等益處,著實應該推廣。以下以幾位果園草生栽培成功的農友案例說明。

    不像一般的紅龍果園地上雜草叢生或寸草不生,種植紅龍果的屏東縣內埔鄉農友高睿豐及枋寮鄉農友鄭欽勝,於其紅龍果園種植四瓣馬齒莧及黃花蜜菜等草種,景象猶如美麗的地毯,走進果園令人心曠神怡。

    其中,高睿豐返鄉務農 3 年,堅持不用殺草劑,得知高雄場積極推動草生栽培,因而在高雄場輔導下,於紅龍果園種植心葉水薄荷、四辦馬齒莧等草種,並生產安全無毒的紅龍果,目前整個園區如夢境般優美。

    而鄭欽勝務農逾 40 年,種植芒果、荔枝及紅龍果,首次於紅龍果園種植黃花蜜菜及心葉水薄荷等草種,認為抑制雜草功效不錯,且改善了原本貧瘠的土壤性質,他甚至觀察到心葉水薄荷區的蝸牛密度明顯降低。兩位農友均希望未來能打造「無毒觀光果園」。

    至於屏東縣里港鄉農友陳永德的棗園,以紅葉滿天星等草種進行草生栽培,發現棗子的病蟲害明顯減少,且因田間的惡性雜草控制良好,因此相較以往清耕栽培方式,可節省 3.8 倍的雜草管理成本。

    而種植蓮霧的屏東縣長治鄉農友吳辛水經高雄場輔導,於果園種植黃花蜜菜及心葉水薄荷,使原本性質不良的石礫地土壤肥力提升,且雜草防治成本降低,目前已營造出優雅的果園環境。以上幾位農友的實例說明了果園草生栽培確實好處多多。

     

    紅龍果園採用草生栽培,不但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也可改善土壤性質。

    結語

     

    果園中的草往往給人負面印象,然而應該好好正視它,並尋求其與果樹共存之道。

    經高雄場試驗研究顯示,草生栽培具改善土壤環境、維護果園生態等諸多優點,推廣予農友採行後,許多實例證實草生栽培的好處。

    不過,選擇草生栽培方式前,建議應多方評估,並選擇該農地適合的草生栽培方式,只要找對方法進行草生栽培,相信對改善土壤性質及果樹的生長必定多有助益。

    (原文〈草生栽培 以草制草 果園與草類的共存之道〉刊載於《豐年雜誌》2017年04月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