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4月26日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通電話,雙方就中烏關係和烏克蘭危機交換意見。
習近平指出,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烏關係的政治基礎。雙方要著眼未來,堅持從長遠角度看待和謀劃兩國關係,延續雙方相互尊重、真誠相待的傳統,推動中烏戰略夥伴關係向前發展。
而針對各方關注的烏克蘭議題,雙方也進行溝通。習近平指出,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中方始終站在和平一邊,此前也發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闡明中國勸和促談的核心立場。其強調,現在各方理性的思考和聲音在增加,應該抓住契機,為危機的政治解決積累有利條件,希望各方從烏克蘭危機中深刻反思,通過對話,共同尋求歐洲長治久安之道。習近平特別提到,中方將派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赴烏克蘭等國訪問,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進行深入溝通,此外中方已向烏方提供了多批人道主義援助,願繼續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澤連斯基則表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秉持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巨大影響力。烏克蘭恪守一個中國政策,希望同中方開展全面合作,開啟烏中關係的新篇章,共同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澤連斯基也介紹了對當前烏克蘭危機的看法,並感謝中國為烏克蘭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更歡迎中方為恢復和平、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危機發揮重要作用。
早在習近平3月訪俄時,美媒就已傳出其準備與澤連斯基通話的消息,澤連斯基更在此後邀請習近平訪烏,「中國即將出手斡旋」之說引發不少討論。如今雙方已確定通話,中國亦將派出代表訪烏,雖說俄烏談判牽涉相當複雜的領土、安全保障問題,但從眼下時機與條件來看,和平的曙光確有可能到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Reuters/Getty)
時機:厭戰氛圍漸起
首先,戰爭已持續超過一年,眼下西方民間厭戰氛圍漸起,正如習近平所述,「現在各方理性的思考和聲音在增加」,雖說「抗俄保烏」仍是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正確,卻已不如過往堅挺。如此情境,可為停火倡議緩衝「投降主義」的輿論譴責。
回顧此前,早在2022年底,歐洲的反戰輿情便已難再遮掩。該年9月,捷克布拉格有超過7萬人上街遊行,喊出「捷克共和國優先」、「最好的都給了烏克蘭,只給我們兩件毛衣」,並要求捷克總理菲亞拉(Petr Fiala)為親西方、親北約的政策辭職;2022年10月,意大利爆發大規模示威,民眾焚燒電費帳單抗議能源危機,並在11月重回街頭,反對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持續軍援烏克蘭,要求政府與俄羅斯進行外交接觸、促進停火和談。
進入2023年,反戰聲浪愈發強烈,且已逐漸擺脫此前的反通脹框架,直指戰爭本身。據法國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2023年1月發布的最新民調,有高達52%的意大利人反對向烏克蘭運送武器;該年2月21日,希臘爆發反戰示威,民眾在美國大使館前高喊「人民殺手」,並與警方爆發肢體衝突。
2023年2月10日,德國記者施瓦澤(Alice Schwarzer)和左翼政治人物瓦根克內希特(Sahra Wagenknecht)在網上發起反戰連署,呼籲德國政府促進停火談判,而非持續運送武器,這一連署有超過70萬人參與。2月25日,施瓦澤和瓦根克內希特召集宣言支持者在柏林市中心集會,與會者超過萬人,瓦根克內希特在現場演講中疾呼,「我們不希望德國坦克向俄羅斯男女的曾孫開火。這完全是歷史失憶症!你們忘了德國的歷史嗎?」部分民眾甚至唱起東德國歌,高呼美軍離開德國領土,更有數百名示威者包圍美軍的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要求德國政府停止參與以美國為首的反俄聯盟。
德國柏林2月25日有民眾手持標語,要求停止軍事援助烏克蘭。(Reuters)
同樣在2月25日,英國反戰組織核裁軍運動(The Campaign for Nuclear Disarmament)、停止戰爭聯盟(Stop the War Coalition)在倫敦舉行遊行,要求進行緊急和平談判,以結束殺戮並避免核戰爭風險。示威者雖反對俄羅斯入侵,卻也呼籲北約勿再投入重型武器、延長衝突,並要求英國政府優先考慮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戰爭,而不是將衝突作為高通脹時期增加軍費開支的藉口。除了倫敦集會外,巴黎和布魯塞爾亦舉行了類似活動,主旨同樣是反對北約代理人戰爭,數千人在歐洲議會外遊行,要求立即與俄羅斯進行談判。
從反戰聲量不減反增來看,民眾的不滿並非曇花一現,而是有其現實基礎,那便是針對軍援的靈魂拷問:提供軍火的最終目標,究竟是要幫助烏克蘭抵禦侵略?還是要擊敗俄羅斯?從現實發展來看,普京(Vladimir Putin)政權明顯沒有垮台跡象,倒是烏克蘭的損失持續增多,前述兩大目的皆未達到,民眾自會懷疑軍援的意義與正當性。正如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所說,「在不親手拿起武器的情況下寄希望於烏克蘭打贏這場俄羅斯發起的殘酷戰爭,這豈不是一廂情願的自我欺騙?戰爭煽動者坐在觀眾席上大放厥詞,他們的言論和所處的位置是不匹配的。」
回首2022年戰爭爆發之初,「抗俄保烏」的政治正確光環無比強大,中國光是拒絕參與對俄制裁,便被美國扣上「支持侵略」的罪名,諸如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等更因建議談判,而被洶湧輿論打成「投降派」,各方促談基本上都極難有施力空間。但眼下厭戰之聲漸起,中國也已藉著此前發布立場文件、出訪俄羅斯測試過了國際輿論水溫,此時大方促談,將可避免過多的輿論干擾。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1月17日以視像形式向世界經濟論壇發表講話,闡述結束俄烏戰爭的路線圖。(Reuters)
關鍵:烏克蘭與西方態度
但中國不會僅憑輿情便決定出手,其必定是觀察到烏克蘭或西方的立場變化,才會決定踏出這一步。
如前所述,俄烏戰爭之所以持續久持,除了俄羅斯不願停戰外,烏克蘭依附美國軍援、歐洲被美國綁上抗俄戰車皆是關鍵。故從結構上來說,中國的停火斡旋要能成功,美國主導的軍事援烏結構必須改變,不論是諸如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A. Milley)等促談派成為主流,從而推動美國政府改易政策,由軍事援烏轉為見好就收,或是烏克蘭決定自主談判、或是歐洲決定與北京共同促談,西方軍事援烏三角中的美國、烏克蘭、歐洲中,至少要有一方改變戰爭立場,中國的斡旋才有實現空間。
從現實來看,中國當然能對俄羅斯發揮影響力,卻無法在美歐烏軍援鐵三角依舊牢固的情況下促成停戰和談,因為停戰必然涉及以下兩大關鍵問題:克里米亞與「公投入俄」四地的歸屬問題,以及烏克蘭要以何種形式與北約互動、進而獲得安全保障。上述問題烏克蘭或能接受中國斡旋與俄羅斯談判,卻不可能完全不跟歐美當中任一方溝通。
2023年3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右)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抵達位於克宮的會場,準備出席俄中擴大會議。(Reuters)
而觀察眼下態勢,較可能是歐洲與烏克蘭兩側出現了立場變化,從而為中國創造了斡旋空間。首先是歐洲,如前所述,其除了民間的反戰聲浪外,也要面對「為他人作嫁」的殘酷現實。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2023年2月發布的《摻水的援助:西方軍事援助烏克蘭的內幕與剖析》研究報告,在承諾援助的絕對金額與援助國GDP的比值排名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皆高於美國;在援助國重型武器庫存中實際交付烏克蘭的比例排名中,挪威實際交付給烏克蘭的重型武器佔比約為23%,排名第一,美國則僅有2%,遠低於波蘭、捷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其他西方國家;在承諾援助烏克蘭預算的實際支付比例排名中,德國以100%高居榜首,美國卻僅有48%,低於日本、法國、荷蘭等國。
報告更是指出,截至2023年1月15日,美國承諾援助烏克蘭的資金總額達到768億美元,但在涉及400億美元的《2022年額外的烏克蘭補充撥款法案》中,僅有約17%明確指向烏克蘭,此外有超過142億美元為美國自用,佔比約36%,如更新美國軍備庫存、為美國軍事人員發放額外工資津貼等;另有189億美元的援助資金並沒有明確指出受援國,約佔47%。簡言之,美國援烏法案有大量資金流向美國自身,為美國軍事承包商帶來豐厚收入。而對比上述數據可以發現,美國不只欲借俄烏戰爭放血俄羅斯,似乎還有意借此消耗歐洲,讓各國在戰爭泥淖中持續失血,最終不得不在能源、軍事、經濟各領域依附自己。
或許正因如此,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4月訪華時展現出了歐洲自主的態度,即便被西媒群嘲也無所畏懼;彭博社更在4月19日報道,馬克龍已派出其外交顧問博納(Emmanuel Bonne)與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進行對接,制定俄烏雙方可作為未來談判基礎的框架,該報道引述匿名消息人士稱,法方認為如果一切順利,俄烏最快可在今夏開展談判。而由眼下中烏元首通話的發展來看,上述消息或許不是空穴來風。
2023年4月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中國廣州中山大學時發表演說。(Reuters)
至於烏克蘭,其之所以能與宣布動員的俄羅斯進行長期消耗戰,全憑西方軍援支持,一旦西方援助態度生變,烏克蘭基本上便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接受現實、面對談判。根據早前被泄漏出來的美國機密情報,烏克蘭最常用的蘇製長程地對空防空系統S-300P,將會在本年5月3日用盡所有飛彈,而其蘇製中程防系統「山毛櫸」(Buk)據估計已在4月13日用盡彈藥。上述系統佔烏克蘭中長程防空系統的89%,預計烏軍保護前線軍隊的中程空防能力將於5月23日「完全縮減」(completely reduced)。在此情況下,若西方不提供相關援助,烏克蘭恐怕難再抵抗俄羅斯的導彈攻勢。故此時釋出接受斡旋的風聲,說不定是澤連斯基左右權衡下的忍痛之選。
而美國眼下雖態度不明,內部政情卻也隱隱發酵。伴隨2024年總統大選將近,漸有共和黨政治精英呼籲「把資源用在美國本土」,例如特朗普(Donald Trump)與德桑蒂斯(Ron DeSantis)。在俄羅斯採取戰時高壓政治、堡壘經濟體制,鐵了心要打消耗戰的態勢下,拜登(Joe Biden)政府直面退場的壓力恐怕會愈發沉重。在此情況下,美方或許不會如此前般排斥中國斡旋,甚至可能為了爭搶外交紅利,而進場調停。
千里之行,積於跬步。俄烏談判必然是複雜的政治工程,眼下中烏元首通話並不意味戰場將可立即停火,也不表示斡旋將能一帆風順,但不嘗試跨出第一步,便永遠沒有來日和平。從習近平訪俄、馬克龍訪華,到今日習近平與澤連斯基通話,停火的齒輪或已在無數努力堆疊下,悄然轉動。
原文發表網址:
202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