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看解憂雜貨店是在特映場時就看了的,而且看過原著小說,但不知道怎的,醞釀了很久,到現在才想寫些什麼。先說了以下有很多雷,所以建議看過的人再來看。畢竟像我是連電影預告都不看的人,覺得會少很多驚喜與樂趣。
解憂雜貨店的劇情當然已經有很多人劇透了,大概就是說有一間雜貨店,開始老闆開玩笑似的幫小學生們解答煩惱的事(很有商業行銷頭腦阿!),然後慢慢地,聲名遠播,連大人們的難解煩惱也想要從其中獲得解答。之後因為幾個大人的煩惱,逐一串起了許多如有雷同,以上皆不是巧合的巧合。想要探討電影裏頭的ㄧ些面向。
首先是雜貨店的設定。我想東野圭吾是愛看小說的人耳熟能詳的作家,幾乎被讀者定位為推理小說家,這部當然也有推理成分在,但更多是在於和讀者產生共鳴。所以解答疑惑的地點,自然就是幾乎每個人都熟悉的共同經驗,而且是被歷史的洪流所淘汰的雜貨店。因為每個人從小都有幾間雜貨店,像我念士林國小,兒時記憶是每年一段時間配合學校養蠶自然觀察課就會賣起蠶寶寶的根本雜貨店(已關),還有不知名的上學通道會買的放在高高櫃子(國小矮)的各種顏色的零嘴的雜貨店(也已關)。如果故事發生在新的、沒被淘汰的7-11,想必很難讓人產生記憶共鳴,也就不會有之後如此多的感嘆。
接下來就是角色的設定了,正如同之前所說,東野圭吾作為一個推理小說,勢必要有一個解答謎題的人,亦如名偵探柯南、金田一,只不過這次解謎的人是一位平凡無其(其實也不平凡?)的疑似單身的雜貨店老闆。西田敏行是電影中的一大賣點,稱為戲精也不為過的他,自然地擔綱起電影中的靈魂角色-解憂雜貨店老闆浪矢爺爺一職,解憂時執著的神情,甚至臨死前都還掛念著解憂這件事,絲絲入扣,就像是柯南解謎不時地與小蘭的愛產生關連般(喂扯太遠),總而言之,西田敏行真是導演選得十分好的主角之一。另一位主角是傑尼斯人氣偶像山田涼介所飾演的角色鮮明的敦也,當然,作為一個偶像包袱的新星,不管怎樣都是有所突破,但不知怎地,覺得其表現只是中規中矩,稱不到印象深刻(據說殺青的哭戲還哭不出來噗)。倒是劇中渾然天成的亮點,個人反而覺得是扮演敦也夥伴的翔太,也就是村上虹郎所飾演,之後查他居然有演《要聽神明的話》的籃球好手吉川晴彥以及《拋掉書本上街去》舞台劇!(想找電影來看),村山虹郎表現出那種天生憨直的個性,在敦也要他想離開就離開時,那種自然而憨厚的神情,令人印象深刻(雖然只算配角),只能說導演真是慧眼獨具。
為了能和一般讀者產生共鳴,電影自然會做些取捨,這大概也是看過原著的觀眾扼腕為何會刪掉的關於熱愛且收集披頭四黑膠唱盤,後來跟著父母逃亡的浩介的故事,也許不是所有人都有逃亡的經驗,而因為自己逃離父母而導致父母最後自殺的下場。但原著這段卻讓我覺得是深刻地感受關於死亡,以及家庭關係的一段故事,所以挺推崇看完電影的觀眾回去看原著的。
關於死亡,其實電影裏頭也多所著墨,也是劇中的哭點之一,這當然也和觀眾生活經驗很有關係,因為畢竟每個人從小到大都經歷過親人的生離死別。追求音樂之路不放棄的克郎的死,造就了小芹的歌《重生》;川邊綠的選擇造就了外遇意外的孩子川邊若菜的生,又因誤解而輕生獲救離死而後理解生母意外之死;浪矢爺爺瀕死而知私奔的對象-已死的丸光園的創始人皆月曉子,從沒離開自己身邊。對我來說,電影裏頭的死是多維度的面向,是一生面對或即將面對的課題,也是這部電影會讓人看了之後不斷思考的原因之一。東野圭吾探討死似乎跟村上村樹的《東尼瀧谷》或是《挪威的森林》對愛情多所著墨的死的探討有所不同。
「關於夢想,說放棄還太早!」其實是一開始浪矢爺爺對懷著太空夢的小孩的解惑(其實一開始就鼻酸了),個人覺得也算是貫穿全劇的核心思想。最後的一張白紙的解惑,道出不管是怎樣的出生宿命,都可以被打破,只要不放棄。但其實原著最後的畫面還是較令人深刻,原著是三個逃亡的夥伴看著白紙的解惑,彼此相視而望,眼神閃耀著希望,並非傑尼斯偶像一人看著白紙解惑哭泣的。而原著所沒有的,電影最終的三位主人翁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這段也頗令人深思,因為三位的工作都是社會大眾認知的正常的工作,也許更多的路,勇於選擇與其他人不同的道路,更具教育意義?但作為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覺得解憂雜貨店實在有拍成電影的必要,因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看小說的,能對不多只要一位觀眾產生好的影響就是好事。
作為小說改編的電影另一個不同的也是期待的點,就是在於電影配樂了,電影主題曲《Reborn》(重生)還真是好聽,不過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飾演歌手小芹的門脇麥所唱,另一版本是山下達郎所唱的片尾曲,個人比較愛小芹的版本呢,因為覺得跟劇情融合而十分契合情緒滿點阿….
你/妳比較喜歡哪個版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