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好好溝通....將是一件美好的事
練習好好說話....就能夠迎接一場美好的友誼
可以等待,願意傾聽....一切會好的
這三把鑰匙開的是一道門,是一道虛擬的門、是...心門。
生活中常會因為事情而爭吵,搶不到車子就吵、誰排前面誰排後面也吵、我先拿到的,不是你...
其實在幼兒的世界中,吵架就是溝通的開始。
洪蘭教授說『溝通是一門藝術 ,人人都會說話,但不見得每個人說出來的話都可以懂』。
老師常讓孩子發生衝突時說一句話:「你們要不要自己先溝通解決?」
孩子自己解決的過程有時快、有時慢,有時沒結果,需要老師幫忙。
快的話,一下子就又和好,看不出剛剛吵過的痕跡。
我一直強調,學齡前期的任何一個行為的發生都是好事。
所以有學生會問我什麼時後上學最好?我都說,若大到先天氣質(約大班),要調整的機會都過去了就不太好!
因為在學校的小型社會裡才能親身感受衝突的發生,才能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而這問題包含了事件、包含了感受、情緒...和生活自理大小事的適應。
所以進幼兒園的迷思就是...它絕對不是認字讀書寫字算數學的準備。
就像今天要談的『溝通』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照片中的孩子,因為排隊,排前、排後而不高興,兩人在一旁溝通無效。
於是蒲公英的溝通工具就出現了。其實這引導的方式裡有一個陷阱。
在每次當老師與孩子坐在白色和平之桌前,
再講解一次先拿嘴巴之鑰、誰先拿耳朵、或眼睛,或什麼時後可以拿金色鑰匙,一定得花上幾分鐘。
這幾分鐘,和來到這空間,就是一個脫離情緒空間、和脫離負面感受的一個小小陷阱。
它是一種緩和劑、緩和並減慢了可以繼續爆發和牽連擴張的狀態。
拿到嘴巴的人可以暢所欲言他的委屈、拿到耳朵的人一定要學習尊重好好的聽別人說。
拿到眼睛的人就好好觀察這在場兩三人的面向吧!
反正這規則之中的技巧教導就是,總會輪到我說話的,我慢慢等。
就這樣...溝通到最後其實都不用很久。然後這過程會給孩子帶來一種很好玩的結果,
因為講到最後好像沒什麼好吵!所以這結局是有一人說了「好吧!等一下我讓他先排好了」。
然後,兩人都笑了!而且好像也沒用到需要協助的金色之鑰!就自己解決了!
在蒲公英重視溝通,幼兒彼此的溝通互動,師生之間的溝通傳遞,親師間的溝通學習,
而『開放』的基本理念是相信幼兒內在的學習欲望與動機,只要提供妥善的環境,
尊重他們的自主與自省,孩子就會和環境自然地互動而產生學習,因此孩子是學習的主體,
老師則扮演多元輔助的角色,從旁引導孩子由已知的經驗出發,去探索新的事物。
孩子間溝通模式的建立須依賴教師適切的引導。增強孩子各器官的敏銳度進而學習尊重與品格的養成。
洪蘭教授指出,根據研究,「聽覺細胞持續接 受兩小時的八十九分貝高音就會壞死,而且每增加三分貝,
壞死速度就增加一倍 ,即持續接受九十八分貝的高音十五分鐘,聽覺細胞就可能壞死。
人類突然聽到一百分貝以上的高音,會不自覺蓋住耳朵。」
那麼,持續不斷地對對方的韃伐聲量,是否就成了噪音?讓雙方不自覺的地摀住耳朵。
如此,更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了?所以把溝通的主導權還給孩子,
讓孩子藉由『三把鑰匙』進 行溝通,同時也是自己與自己的溝通,
讓自己實際掌握你說我聽,我說你看的良性溝通模式。
當孩子習慣用善良又正向的溝通語言進行問題的處理時 ,孩子將有較佳的情緒控管能力,
且會形成一個互動式的溝通環境,當這個環境、模式被建立後,不管在家裡或戶外的場合中,
孩子與成人 都可以運用這溝通技巧,進行衝突的處理,建立互助合作的態度,
而這也是蒲公英一直要建立的品格教育中的一部份,正向且有效。
不要說你的家裡沒有這三把鑰匙喔!它是一種可以顯性可以隱性的『東西』!
千萬不要堅持在吵得的當下,離開此地,洗把臉,沉靜一下,到另一個空間再繼續好好談..我想你們會好多了!
重點是掌握技巧和概念,還有把握溝通的原則,而不是在當下只能大聲咆嘯,或只能連坐法...一併處罰...!
讓孩子學會溝通是需要練習的!你也是,小孩也是。
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發展與建立,必須依靠著成人的引導, 一旦正確的觀念成型後,
少了成人的協助,孩子依舊能有敏銳的觀察力、正向的品格態度與適切的溝通模式, 展現在他自己的未來。
我們期待~被尊重的孩子,懂得學會尊重他人。
我們相信~被信任的孩子,擁有絕對的安全感。
我們看到~一個有愛的環境,可以讓孩子學會用對的方式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