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內部的真相》日影丈吉

南聲讀後|《內部的真相》日影丈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日人以台灣為背景完成的推理小說,聽起來就覺得很炫炮,這也促成我對《內部的真相》感到好奇的主因。在收錄於本作的前面兩篇導讀(陳國偉、臥斧)皆觀察到作者日影丈吉(看到有人說這名字很像JOJO角色我萬分認同),以他者視角描繪台灣島嶼的異國情調模樣,讓事件舞台瀰漫一股迷幻、浪漫氛圍,更是凸顯迥異於內島街景與民族風情,使本作具備其特殊性看點。


推理小說精彩與否,取決事件設計與推理過程是多數讀者的共識與期待。《內部的真相》承如其名,內部的「內部」可以是距離真相的遠近,可以是內島人與本島人之間的隔閡、陌生、想像,因距離產生的朦朧錯認,致使內部是撲朔迷離內的真實核心,也是他者與身為本島人後代的我者在跨時空的相互指認下,建構出對他者以及本島往昔的「想像」。那事件本身,犯罪的動機,在本書之於我而言,日影只給階段性的任務完成,對我像我這樣較為固執的讀者並無意滿足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渴望。


日籍作家對台灣想像在我來看,基於建構農產輸出以支援軍武支出的框架之下,滿足與供給關係也可以關照到人與人之間,而這也是文中女性與軍兵的發展可能,並使整個事件更為複雜。我很喜歡陳國偉把這觀察評為「另一重『內部的真實』想像」的說法。


對我來說,以滿足推理為目的在本作反而未以犯罪方式成功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反而是跳脫課程長期帶領我是以被經濟欺壓,以筆桿反抗的台灣作家視角,以作為非殖民者,甚而是觀光視角領略本島光景的景域獲得更多意想不到台灣風情原來可以是如此,而使我耳目一新。當我是以相隔六十年的曾被殖民後代身份閱讀殖民者對台灣的形象描述,總會產生一種我也在想像他們的反描述,錯置的參照,深深強化台灣多殖民遺緒成為現狀的模樣,無關對錯,就是覺得很不可思議罷了。


(不曉得算不算暴雷,前陣子看新書資料庫發現日影的作品會繼續出版,與大家一起期待)


想知道有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日治時期推理小說呢?(短篇的也可以)

歡迎跟推理菜鳥我分享。

avatar-img
南聲生生難
83會員
171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