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但凡是台灣、日本、韓國等亞洲作家都可以。後來,我拿了改編谷川俊太郎詩的《活著》給他,他翻了翻問我這大概是在說什麼,我用腦力所想得到的英文跟他說:「好比前幾天泰國大地震的同時,你跟我可能在當下正在吃飯或是洗澡,在時間之前每個人的生命都非常短暫且平等⋯⋯」他點點頭然後說:「書真的很有意思,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他非常不同的價值。(大意)」他也很感人的說因為是我最喜歡的繪本,所以他後來帶了兩本伊勢英子跟《活著》離開。
好巧不巧,在更前陣子(又是)因為工作要採訪盧導以及他去年的新書《可愛黨故事集》,我便跟我媽追憶小時候我最喜歡的故事書名叫什麼,那本書後來的下落又去哪了。我們都記得劇情發展是在講巫婆住在一棟黑屋,與她的黑貓一起生活的故事。那本繪本毫不誇張佔據了我的睡前時光,翻了又翻倒也不是特別喜歡,純粹是一種習慣而覺得它如今看來意義非凡。但失去的書忽然在昨天從曬書的促銷現場活動中找到,有種童年失而復得的感動。
在這篇文章,以下會分享幾本開始有意識收集繪本之後的其中幾本(後來找到的書也在其中):
① 《活著》|古川俊太郎.詩、岡本義朗.圖|步步出版
這是一本我非常喜歡的繪本,但那也是因為岡本的圖對古川的詩產生了相乘的效果。夏季對我而言是充滿懷舊感的季節,岡本的繪圖中,勾起小時候生活在鄉下那炎熱溽暑時的回憶,被曬得烏溜溜的日子,滿頭大汗地在玩累之後躲入陰影處享受一根從超市買來只要十元的蘇打冰棒。而古川的詩句中數字強調著活著與自由,讓一切好像放慢了腳步,霎時有種此刻被凝結,個人徜徉在回憶中的抽離感。也因為如此,每次讀完都會覺得「幸好我的小時候是活在沒有手機的年代」。
②《和平與戰爭》|古川俊太郎.文、Noritake.圖|三采文化
直至開始接觸繪本我才知道繪本從來不只是小朋友的閱讀首選,甚至很多大人都應該讀讀繪本。《和平與戰爭》就是一本用最簡單的概念呈現出戰爭殘忍一面的作品。翻開的每一頁都是「和平時的__,戰爭時的__」,並以周遭的日常生活用詞帶入,使讀者進一步思考平和的可貴及武力的可怖之處。尤其,當和平時的雲朵與戰爭時的雲朵,是拿核彈爆炸的實景照片與圖畫的雲朵做比較時,那種背脊發寒的感覺,更能讓人對心生維持和平的重視。這本真的是寶藏書,我非常推薦購買(而且是給大人看)。
③《胡蘿蔔妖怪》|Q-rais.文&圖|上誼
一本很ㄎㄧㄤ的書。發現日本繪本常常會有這種童趣畫風搭配讓人想吐槽的劇情的組合。當時會買這本純粹是因為胡蘿蔔走路的樣子非常魔性,故事內容也很簡單,就是在講有一對兔子虎視眈眈想要吃掉這根會走路的胡蘿蔔,因此想方設法製作很多陷阱想要捕獲胡蘿蔔,可惜胡蘿蔔就像火車一樣怎樣都能突破陷阱繼續前行。還有一個很可愛的小亮點是,主角兩兔旁邊還有一組小小兔跟小小胡蘿蔔也在效法一樣的劇情。除此之外,上誼還有做小資料夾隨書賣,這也是燒到我想買的原因。
④《我不動》|大塚健太.文、柴田啓子.圖|采實
這本我是因為柴田的畫風而買。故事在講站在湖旁的鯨頭鸛不管身邊經過怎樣荒唐的動物(條紋變成螺旋的斑馬、龜殼變成四方形的烏龜、脖子變短的長頸鹿、跑得比豹還快的樹懶⋯⋯都很值得吐槽),他都一動也不動,靜靜地站著。等到他動作的那刻,就是他的獵物——魚——出現的瞬間,他敏捷地捕食成功。後來即便出現了美麗的母鯨頭鸛他仍是一動也不動,但臉紅的樣子也很可愛(有點憨醜感)。
《我不動》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它的故事安排是一問一答,所以字體設計會是先右頁發問,待讀者翻到左頁時,再跳出三個加粗的「我不動」字體,進而堅定地強調鯨頭鸛不動的狀態。而那些悖離原始設定的動物也被畫得非常童趣,是意外翻到後覺得可以收的幽默繪本。
⑤《巫婆阿妮和黑貓阿寶》|韋樂莉.湯瑪士.文、柯奇.保羅.圖|青林
最後的《巫婆阿妮和黑貓阿寶》就是我無預期重逢的童年記憶。完全沒有料想到幾天前才聊到的繪本,以為已經消失並且在書市上絕版的書會在曬書活動上找到(甚至還有超多本)。三十五週年也足以證明這本繪本年紀實在地陪我度過了完整的童年。許多後來才知道的知識包含:
1. 原來巫婆的名字這麼土氣XD
2. 原來繪本後來還有系列作品:參加運動會、過新年、上太空、過聖誕節,跟買不到的:是恐龍迷、海底假期。
這本跟《黑貓阿寶》是整個系列的開端,就算沒有書我也能想起故事大概是在說:有個巫婆住在一棟從裡到外都是黑色的房子,而她養了一隻黑色的貓。毛色的關係巫婆常常踩到黑貓,最後她把黑貓施法變成七彩的貓,但七彩貓並不喜歡他的毛色,後來巫婆決定把房子改成七彩的顏色,這樣黑貓就不會被踩到的。
故事這樣簡單,但實際重拾書本去放大圖像中的每個細節時,童年的趣味又一一復甦。雖然如今再看已經感受得出畫風的時代感,但我可以理解之所以小時候獲得這本書的原因與我媽的美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圖中有許多我搞不清楚為什麽要那樣畫的局部,小小時候的我即便抱持那些疑惑,依然不厭煩的讀著。而那些問題長大之後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所剩的只有「哇,我好像透過這本書在回望小時候的自己」的感嘆。始料未及的是,這二十幾年之後,我也養了一隻自己的阿寶。
大概是聊開的關係,後來我稍嫌感性的跟那個外國人說,「故事在不同年紀讀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觸」,仔細想想,就像這時候我重讀《巫婆阿妮和黑貓阿寶》。